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对工业文明和都市生活的深刻体验,使现代性问题在不到200年的时间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波德莱尔最先发现现代性中所包含的二重性,他指出现代性是过渡、短暂、偶然,也是永恒与不变,并以此命名美的双重本质.艺术家通过审美现代性理解人类文化的意义,其实表现的是道德现代性与人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工业文明和都市生活的深刻体验,使现代性问题在不到200年的时间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波德莱尔最先发现现代性中所包含的二重性,他指出现代性是过渡、短暂、偶然,也是永恒与不变,并以此命名美的双重本质。艺术家通过审美现代性理解人类文化的意义,其实表现的是道德现代性与人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论沈从文的现代性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明白地看到现代化在中国不可避免的趋势,他以西方现代化的合理性与先进性成分作为参照,既从物质文化层面对中国古老的社会制度结构作了全面反省,又从精神文化层面对中国人落后的心理、性格、信仰、追求、习惯、风俗等进行了深刻反思.他注目于中国文化整体的现代性与现代化追求的同时,特别清醒地意识到现代性的内在悖论,从而写出了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一方面是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不可避免地由传统走向现代,由乡村走向城市,摆脱了落后愚昧与陈腐封闭;另一方面是随着这一过程同时行进的传统社会与乡村文化中美好习性的丧失.沈从文回瞥传统乡村文化的现代性体验,具有极重要的文学史价值:当国人正致力于现代化的呐喊时,沈从文就看到了西方文化中早已成为关注热点的现代化的负面作用,看到了现代性作为一把双刃剑的复杂内涵,提醒人们注意到现代化给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所带来的所有困惑与反思.当然,沈从文的回瞥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但其主要的不是对传统与过去的眷恋,而是对于现代与现实的批判与反抗,因此更具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盐分地带诗人群是台湾日据时期重要的文学流派,他们笔下的地方风景,是多重历史与文化交汇的产物。他们对现代化侵入台湾农村的过程及其后果有深入的观察和反映,其诗作中的现代性议题呈现出多重脉络:一是从启蒙现代性的视野出发,对乡土陋俗的批判;二是发掘殖民现代性背后的不平等权力结构,包括殖民者以现代化的名义进行的殖民掠夺,以及资本入侵农村造成的阶级矛盾等;三是在反抗殖民的诉求下,重新发现乡土历史与伦理的价值,形成反现代的现代性。盐分地带诗人群对现代性的复杂态度,生成的是田园牧歌与工业现代化、感伤情调与理性批判等矛盾而杂糅的形式。但与霍米·巴巴所指出的杂糅现象不同,盐分地带不同现代性话语背后各有清晰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精神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是具有现代性的中国文学 ,是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然而 ,在仔细阅读现代文学中有关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时 ,我们很难找到具有独立人格和健全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也很难感受到作家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热烈欢呼和现代理性精神烛照下的乐观与自信。相反 ,作品一再表现出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工业文明压抑下人性裂变的创痛感 ,甚至是某种程度上对工业文明的惶惑和排拒。基于此 ,对中国现代文学性质的基本判断应该是 :中国文学虽然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但现代性尚未完全到来 ,现代文学只是中国文学现代化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实现文学的现代性任重而道远。现代性问题是现代文学研究界需要认真思索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成为全球化研究的重要维度。文化全球化实质上是全球人共同生活方式的表达,是高度发展的现代性。文化全球化的生成是现代性的文化诉求全球性扩张的后果。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全球文化呈现出"一元文化"和"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并存的文化图景。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所拥有的共同生活体验越来越多,形成了以现代性的文化诉求为核心的单一文化模式;另一方面,地方性的文化体验在彰显自身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寻求与现代性文化诉求相融合的方面,并主动把符合现代性文化诉求的文化理念融入到单一化的文化发展模式中。  相似文献   

7.
失地农民在城市化市民化过程中,正经历着从农村传统文化价值观到城市现代文化价值观的变化,从乡土文明走向城市文明,学习在现代城市社会环境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生产生活技能等,发展失地农民自身的现代性。相较于从农村农民到城市居民的身份转变,这种变化更加艰难和缓慢,将是一个长期的再社会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1.美育理论将更贴近时代、贴近现实。美育理论研究应该与建成现代化国家的进程相适应.这就需要我们对以席勒《美育书简》为代表的现代美育思想进行重新理解和评估。现代美有理论是对现代工业文明兴起和发展过程中人类所面临的文化危机的关注和批判的产物,蕴含着对工业化时代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深刻哲学思考。以前我国学术界对现代美育理论的这种“现代性”和文化批判品格认识不足或许可以理解,但是,身处市场经济开始建立、分工日趋细密和科技发展较为迅速、学校教育出现重科技轻人文倾向的今天,我们应该反思美育理论的现代性,应该…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都市的畸形繁荣,都市文学逐渐兴起。现代都市作家一方面被都市文明所代表的现代性而吸引,另一方面又常常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审视和批判具有“异质性”的都市文明,尤其是都市文明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发展的负面效应。因此,这一时期的都市小说在主题表达上,往往呈现出一种与现代西方文学及中国传统文学都迥异的特质,一些极具都市文化特性的异化主题、漂泊主题、性爱主题等,在小说的表达上,都带有明显的现代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纠缠的痕迹。正是在这种纠缠与挣扎中,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现代都市文学的主题表达,具有一种独特的现代性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0.
哲学与其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要了解现代西方哲学 ,必须了解现代与现代性。现代西方哲学是现代性危机的产物 ,现代西方哲学家把这种危机理解为精神危机或文化危机 ,这种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工作方向 ,使现代西方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实际表现为文化批判和理性批判。现代西方哲学是对近代西方哲学困境的一个回应和克服。它的内在精神与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后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1.
在林语堂的一生中,北京、上海、美国是值得关注的城市与国家.他在北京浮躁凌厉,在上海提倡幽默闲适,在美国"两脚踏中西文化".林语堂钟情于北京及其文化,这与这座老城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息息相关.上海与美国以其发达的工商业文明给林语堂以强烈冲击,但在高度发达的工商业文明背后,林语堂感受到种种令人忧虑的问题,于是他质疑并自觉疏离历史现代性,表现出对审美现代性的趋同,由此使他偏爱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北京文化.他通过中庸理想、闲适格调、原始生命强力崇拜等方面肯定北京文化的优秀部分,赞美并张扬北京文化的生命力,以此表达他对中西方历史现代化进程中弊病的忧虑.  相似文献   

12.
耿传明 《东方论坛》2022,(5):35-48+2
现代性的本质人表现为人成为主体、世界成为客体、人为世界立法的理性化的进程,这种现代性理性秩序的确立是通过时空观念的现代性转型完成的,将“劳动时间”作为度量人生命的标准和尺度是现代化历史对人类最大的改变之一。钟表时间的采用成为这种改变的重要标志,它代表着一种去主观化、人性化、立足于客观的现代性的理性秩序的确立。现代时空观念的客观化、脱域化与功利化与人的生命体验之间形成了深刻的矛盾,这种矛盾也深刻影响到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文学作为时代心灵的敏感触角,极为全面、深入地记录了这种文明转型的阵痛与激荡,其中既表现为追求合理性化的正面现代性诉求,也表现为对抗这种以钟表秩序为标志的理性化扩张的反现代性诉求,这在苏曼殊的创作中有较为充分的表现。从这两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中,我们才能把握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的复杂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是基于科技文明的实现过程而提出来的,但其中所包含的前提追问和由此所带来的问题是随着现代化的过程而逐步展示和生成出来。正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才有现代性意义的赋予和现代性意蕴的生成。本文就拟从生成性思维来反思现代化“命名”与现代性追问的内在关联和反差,提出现代化问题的取向清晰的前提是现代性意识的“觉醒”和现代性意蕴的深度追问,那就是民族自主的生存与生活方式的自觉建构。  相似文献   

14.
不同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伴随着"人的发现"所产生的艺术领域的"神的衰落",俄罗斯的圣像画恪守着拜占庭传统,在东正教文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无论在艺术创作层面还是审美欣赏层面,俄罗斯东正教圣像学都不同于从文艺复兴开始转变的西欧宗教绘画。从18世纪彼得大帝改革开始,俄罗斯走上了现代转型的道路,但俄罗斯没有西欧那样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因此现代化进程较为独特。俄国作家在创作中通过对西欧"他者"的观察,对现代性进行了多方面的反思。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圣像学刻画了圣人形象的变化,通过这种变化陀思妥耶夫斯基展现了俄罗斯人在现代性体验中的迷茫、信仰和痛苦,同时陀思妥耶夫斯基思考了人在神性消失的现代世界中如何寻找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形塑现代工业文明的意识形态是现代性思想。物质主义价值导向是现代性的要害,独断理性主义是现代性的基石。现代工业文明的价值多元是一种假象,物质主义才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本精神。后物质主义也只是物质主义的新表现。恰是物质主义这种精神使人们沉溺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而不能自拔。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的人文精神就是超越物质主义的精神。超越物质主义有不同的精神路径,儒释道三家都是超越物质主义的精神路径,生态化的基督教同样可以成为超越物质主义的精神路径。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特征与表现.一方面,它为青年精神生活的理性构建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现代性社会化的后果使青年的精神生活世界变得多元而复杂,价值观与文化的多元化使青年感到迷茫并逐渐产生异化现象,传统与现代精神生活的断裂日益明显.现代性背景下青年精神生活遭遇了价值取向功利化、道德信仰虚无化、心理生活自私化和文化生活庸俗化等困境.探究其原因,主要有社会层面和音年自身两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与现在     
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层矛盾。传统是从过去延传至今的东西,它构成了社会结构的一个向度。中国式的现代化不可能离开传统而进行,但是传统又不可能自动延伸出现代性.作为现代化运动的产物,现代性首先意味着对传统的突破和否定,当然,现代性本身仍是一个有待界定的东西。“现代性带来的问题与其所提供的机会一样大”。在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理解传统,就成为理解传统与现代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黄静 《南都学坛》2005,25(5):60-61
张炜20世纪90年代的长篇小说叙事体现出鲜明的反现代性特征。一方面,表现为他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厌弃、拒斥和对传统农业文明的持守,另一方面,体现在他对现代知识分子和工商业人士现代文明败德的透视和开掘,而且,他还伫立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探求现代人性的救赎之路,带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9.
近现代中国的两种现代性内涵及其话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有两种现代性话语在清末和五四前后传进中国。一种是文化普遍意义上的西方现代性话语,即以一般的西化、现代化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化和文明;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现代性话语。两者皆被中国知识分子作为真理性话语而接受和引进,并采取不同的话语策略使其揉进和变成本国话语,用以对中国社会历史结构进行结构与秩序的重新阐释、组织和叙事,从而达到组建现代民族国家或革命建国的现代性目的。  相似文献   

20.
赖和的一生几乎完全与日据时期重叠,他的文学中呈现出台湾知识分子面对殖民地现代性文化与传统文化时的复杂态度。赖和的小说《斗闹热》、《蛇先生》所展现出来的现代化与殖民的孪生性格,使他陷入了在现代与传统、启蒙与反启蒙之同选择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