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台湾在汉人移垦的推动下,汉"番"土地矛盾日渐突出,清政府基于治安考虑,划界隔离汉"番",并于乾隆年间派"熟番"于番界险要处设隘把守.随着土地资源竞争日趋白热化,"熟番"不同社群以守界名义争夺界外荒埔的地权,这个过程推动了清政府汉"番"隔离政策的变化,促进了国家行政力量在原住民社会的深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台湾实现的由经济而政治的历史逻辑.这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个很好的地方性注释.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康熙时期清代台湾的原住民政策。认为清政府统一台湾之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实施了积极的原住民治理政策,并且得到台湾原住民的积极回应。朱一贵起义及其带来的严重后遗症,极大地改变了清廷的治台思维,也改变了清代的原住民政策,导致由积极治理转为消极隔离。但这种隔离并没有阻止原住民和汉族民众的接触,原住民仍处于不断汉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对台湾的少数民族长期实行“剿”和“弃”的消极政策,从而激化了台湾岛内“番”汉民族矛盾.刘铭传为了加强对“番地”的开发和管理,制订了恩威并济、剿抚兼施、以抚为主,以剿为辅、制服其心的“抚番”政策,终于将台湾的“生番”全部归化.维护了台湾岛内的社会安定与团结,加速了台湾的开发和建设,巩固了清政府在台湾的统治,增强了台湾抗击外来侵略的力量,对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4.
台湾当局近期拟修改中学历史课本,将台湾自外于中国;惟大陆与台湾间之关系源远流长,着于史册;依据史料及清初对台奏折可知,至少是三百多年以前,海峡两岸的关系即已十分密切;相关奏折的内容清晰的反映出当时清政府对台湾经济、治安以及国防的治理用心。凡论及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历史文章,均不应忽视清朝宫中档案的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台湾土著民族,按照其语言、体质、文化等差异,大约分为20个种类。如果根据其政治历史发展中汉化的程度划分,则可分为高山族和平埔族两大类。清代台湾的高山族被官府视为野蛮嗜杀的山后“生番”、“凶番”、“野番”,直到晚清开山抚番政策大力推行之前,高山族与汉人社会基本上是互相隔绝的。1874年,日本藉口牡丹社番事件出兵琅(王乔),引起清政府注意。沈葆桢受命保台,此后丁日昌、岑毓英、刘铭传等先后渡台经办台湾海防与开发台湾前后山民族地区。这在高山族史上是极重要的一页。本文拟对此作些论述。  相似文献   

6.
台湾原住民文学包括口传文学与书面文学两部分。口头传统与当代台湾原住民书面文学的关系不单单是源与流的关系,应该说当代台湾原住民书面文学是台湾原住民口头传统历史的叙述的文字发展",更是口头传统的历史延伸,两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当代台湾原住民文学独一无二的审美气质。  相似文献   

7.
作为北极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北极原住民组织研究对于预判北极治理未来发展方向及中国北极治理参与策略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原住民组织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出现在北极治理舞台上。当前,北极原住民组织创造性地构建了北极治理跨国倡议网络,利用“回飞镖”和“乒乓球”运行机制深度参与北极治理。北极原住民组织对于北极治理的权力结构、北极复合治理体系以及北极理事会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北极治理从工业智能时代走向信息权力时代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极原住民组织新的发展趋势为中国参与北极治理带来了新启示。面对信息时代快速变化的北极治理,我国应统筹自身在北极地区的信息硬件与软件优势,充分借鉴基于信息要素的行动策略,完善与北极原住民组织的制度性联系,最终为信息时代中国的北极治理参与和自身利益维护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澳大利亚著名原住民作家吉姆·斯科特的获奖小说《心中的明天》第一章为例,通过分析文中出现的吟唱仪式和死亡之鸟的神话传说这两种澳洲原住民的文化形式,说明澳洲原住民的“梦幻”世界观是作者建构原住民身份和抨击殖民统治者同化政策的认知基础,读者只有了解作者内化了的“梦幻”世界观,使之成为作者——文本——读者互动的认知桥梁,才能理解文本特有的文化内涵,从而把握作品的主旨,体验作者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台湾原住民文学(包括口传文学和汉语写作)是台湾文学的特殊组成部分。口传文学作为其原初的文化资源,其实就蕴蓄了原住民身份的自我认证。20世纪80年代以来崛起的原住民汉语写作从争取民族自我命名到张扬族群文化生存的权利,凸显了原住民身份书写的诉求。山海书写则具有族群身份认同的意涵。都市和山海的对峙,汉原对立彰显了原住民的生存困境,而汉原融溶的愿景将为台湾原住民文学增添新质。  相似文献   

10.
台湾原住民有40多万,约占人口总数的2%。这部分群体又分为不同的民族,各民族语言状况较为复杂,语言能力、语言态度等多有不同。调查显示,原住民对国语的掌握程度较高,63%的原住民能用原住民语熟练交谈;国语使用领域较广,原住民语的使用领域正在逐步萎缩,限于家庭及庙宇或教会场合。在台湾,保护原住民语的呼声很高。  相似文献   

11.
《皇朝经世文编》中的文章主要从弃留、地理海防、治理等各个方面对台湾问题进行讨论。这些学者、官员基本能根据台湾的实际情况来提出合理建议,并且影响了清政府的决策。这对保持台湾的社会稳定,开发、发展台湾,加强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关系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自日治时期以来,台湾原住民社会组织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也是成果较多的一个研究领域.综观一百多年来台湾原住民社会组织研究的历史,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不同观点.本文从部落、亲属、贵族与阶层、会所与村社等视野对社会组织研究进行梳理,为台湾原住民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1884年新疆建省,将边疆与内地划二治理,是清政府治边政策的重大转变,是国家统治方式近代化的标志之一。这对其后建立台湾行省和东北三省及议设蒙古行省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居住在北欧、北美和俄罗斯的北极区域原住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不同的争取自身利益的北欧原住民非政府组织.随着冷战的终结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北极区域原住民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呈现出数量激增、跨国化发展日趋扩展、对所在国的国内事务及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增强等特点,而这一切对当前北极区域治理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北极原住民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下,北极区域治理的主体更为多元、北极区域治理的成效也更具可持续性.由此可见,在当前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北极区域原住民非政府组织在北极治理中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清朝统一台湾后,在对台湾原住民高山族(当时称番族)的政策中,除军事、政治、经济的统治政策外,在文教方面,也设立社学和学堂,努力提高高山族文化水平。当然,在当时时代和统治阶级的局限下,清朝对高山族的教化政策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从另一方面看,由于文化的提高,促进了高山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这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台湾原住民高山族包括有平埔人和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卑南人、鲁凯人、曹人、赛夏人、雅美人等。他们过去处于较后进的原始生活,有本民族语言,但还没有文字,由于文化水平低,社会生产与生活一直处于较落后的原始状态。  相似文献   

16.
如同遗产是一种文化过程,“家园遗产”的提出以及实践亦是一种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文化过程.它是针对在遗产运动过程中,遗产的原真性拥有者自身失语和被边缘化的处境所提出来的.它是对遗产真正主体的一种尊重,也是族群应对全球化、民族-国家权力、强化自我认同的工具.台湾当下的原住民“家园遗产”意义上的部落重建就是在此历史情境下生成的.同时,台湾社会一场意在应对全球化和自身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危机的“社区总体营造”运动赋予台湾原住民重回部落、建设家园的一种“由上而下”的积极力量,亦是探讨台湾原住民家园意义上的遗产实践不可避开的情境.此外,“社区总体营造”与“家园遗产”概念有着深刻的内在一致性,它一方面例证了“家园遗产”实践的可能性和意义,另外一方面丰富了“家园遗产”主体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台湾原住民支系庞杂,族社众多。历史上台湾原住民类别的界定,以日据时期为界可分成两个阶段:一为明清时期的汉民族文化中心主义性分类,分类者主要是民间士人与地方官吏,类别的结果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强,没有科学凭据;二为日据时代以来的学术研究性分类,分类者是学有专长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考古学家,类别的依据为语言、文化、体质等民族特征,学术意涵浓厚。台湾原住民的族称多是异文化视野下的“他称”,而非反映其自身认同与文化记忆的“自称”。  相似文献   

18.
以电影《赛德克-巴莱》的两个版本为基础,还原"真实"的雾社历史事件,雾社事件中台湾原住民反抗日本殖民暴政是表,捍卫本土文化信仰是本。台湾少数族群有14个,包括9个较大族群,主要是从祖国大陆自北而南迁到岛上的古越族后裔,原本是一家人。日本殖民台湾50年并没有使台湾原住民产生文化认同,台湾原住民的出草书写了另外一种类型的"抗日"历史,是"文明与野蛮"的冲突。在文明与野蛮、殖民与反殖民的对垒中,文明固然可贵,但"野蛮的骄傲"也同样让人尊敬。  相似文献   

19.
台湾原住民文学作为台湾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引起较多海内外文学研究者的关注。本文纵观海内外的不同视角,针对殖民与反殖民、反抗与呐喊、主体性建构这三个历史主题,在比较视野中考察探析台湾原住民文学所呈现出的审美特性,以填补国内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20.
“台独”分子宣扬台湾原住民与大陆无关的“南来论” ,是对原住民“马来”种族、“印度尼西亚式”文化属性和“南岛语族”语言范畴的主观歪曲。作为台湾原住民“南来论”依据的“南岛语族”东南亚起源论 ,在民族考古学与比较语言学实践中都忽视了华南大陆的材料。在这一学术缺陷下的“结论” ,有悖于自远古以来亚澳间海洋地带土著民族文化发展与空间传播的历史事实。民族考古学的新进展表明 ,台湾原住民和“南岛语族”及其文化主要起源于华南大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