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明山 龙母文化的发源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蛟龙创造出泉源,僚三妹创造出爱情。--《布洛陀经诗》大明山是壮族的圣山,龙母文化是壮族先民--古代越人的文化--解读壮族圣山的文化遗传密码大明山的壮语名字叫“岜是”,最早记载大明山的汉族古籍《太平寰宇记》把它音译为“博邪山”。“岜”在壮语中是山的意思,“是”也写作“社”,是社神或祖宗神的意思,“岜是”直译就是社神山或祖宗神山。大明山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数千年来,她美丽的山水孕育出了周边地区无数奇特的文化现象。随着武鸣马头元龙坡遗址、全苏勉岭遗址、安等秧遗址、两江独山岩洞葬遗址、陆斡岜马山岩洞葬遗…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对"做社"活动的描述,讨论现代化进程中壮族社崇拜习俗的保留和变迁,分析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壮族社崇拜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布洛陀神格的形成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敬奉布洛陀为始祖神、宗教神、道德神和智慧神。其神格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并与壮族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由布洛陀神话、信仰、祭典、经文、山歌及其庙宇,构成了布洛陀文化体系,并成为壮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积淀和广泛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壮族麽教和壮族师公教都是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本文通过神癨、主神、经书、法事仪式、法器、神职人员、教义和教规八个方面的比较,认为麽教和师公教在本质上是壮族两种不同的民间宗教.  相似文献   

5.
壮族道教是壮汉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产物,其在继承传统道教核心教义的同时,受到壮族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的深刻影响,又与壮族各种原生型宗教紧密结合,汇成一体,在经典、教义、神谱、仪式等方面都全面加以糅合,形成了融汇多教、多神共奉的信仰体系。壮族道教的这种多元通和模式最有利于多民族的和平相处和多样性文化在互尊互学中健康发展,也将为建设多民族多宗教的和谐世界提供有益的智慧和经验。  相似文献   

6.
在壮族传统社会中,壮锦与壮族民众重要的人生礼仪密切相关,尤其在新生儿满月酒和女性婚礼仪式上,壮锦背带和壮锦被面作为礼物连接人与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丰富的人类情感。在这一过程中,人、神、物三者融会贯通,呈现出一种混融状态。但如今壮族传统礼仪秩序已经被现代化潮流全面浸染,人与神、人与物、人与人之间混融一体的状态逐渐被瓦解,凝结在壮锦礼物上的人类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被抽离出来,壮锦将难以保持作为礼物的生命状态继续参与到壮族民众的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7.
由于历史的原因,壮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笃信万物有灵、灵魂不灭和信奉多神.纵观其宗教信仰的形态,主要还是由原始的自然崇拜发展而来的,是远古社会原土的历史淀积.自然崇拜作为一种原始宗教形态,是氏族制度的产物.它既盛行于原始社会,又不同程度地残存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社会形态之中,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与生产产生很大影响,并成为壮族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份.《国语·鲁语》云:"社稷山川神,皆为功烈于民者也,天之三辰,民所瞻仰也;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其言一语道出了古代先民崇拜诸自然物的真谛:一方  相似文献   

8.
壮族的榕树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万物有灵、灵魂不灭和供奉多神,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等原始宗教在壮族的宗教信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覃彩銮先生在《壮族自然崇拜简论》中对壮族的自然崇拜——土地崇拜、雷神崇拜、太阳崇拜、月亮崇拜、河神崇拜、山石崇拜、火神崇拜等作了论述,但未曾论及壮族对于树木的崇拜,特作此文,作为补述。  相似文献   

9.
布洛陀神话的历史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洛陀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长期以来 ,壮族将布洛陀奉为创世神、始祖神和宗教神而备加崇拜。有关布洛陀的神话传说流传广泛 ,其中蕴含着丰厚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集中反映了壮族及其先民在与大自然进行长期艰苦的斗争过程中的文化创造以及不断积累形成的具有鲜明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10.
:《布洛陀经诗》是壮族的一部宗教经典 ,是壮族民间多元信仰文化的总汇集。它不仅保留了壮族原始崇拜的真实面目 ,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多神信仰 ,还具有浓厚的巫文化色彩 ,并且渗透了阶级社会中的人为宗教信仰 ,糅进了儒、道、佛等宗教因素 ,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壮族多元信仰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壮族"隔魂"仪式试图通过借助女巫的神秘力量,将阴魂送回阴间,隔断其返回阳间的所有途径。从象征人类学视角出发,对壮族"隔魂"仪式进行解读,剖析仪式的内部结构,挖掘其中的深层隐喻与象征,透视隐藏其中的壮族人民的人观、神观和宇宙观。  相似文献   

12.
壮族《麽经布洛陀》的文化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麽经布洛陀》是壮族民间宗教的经典,为麽公举行法事仪式时祷祝喃诵的经诗。其旨在祷请祖神布洛陀辨明事理,通过古事秘诀训导和调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和纷争,祈求禳解降福,以达其所愿。《麽经》篇幅宏大,内容丰富,内涵深刻,风格独特而自成体系。不仅展现了壮族及其先民心目中的精神偶像布洛陀作为创世神、宗教神、祖先神和道德神的神格面貌及其演化过程,壮族原生态的信仰观念、生活哲理、道德观念、文化心理、感情体验、行为方式和功利追求,而且以特有的神异形式,折射着壮族先民从蒙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由晚期原始社会发展到阶级化、秩序化社会的漫长历程和生动图景。其不失为壮族传统的精神文化的最初纪录和语言文字的百科全书,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壮族没有全民信仰的统一宗教.凡是接触过壮族历史和文化的人都会发现,壮族社会中最具特点的是巫、道结合的宗教行为和观念.和其他古代民族一样,壮族先民经历过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多神信仰的宗教思想发展过程,并在现代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滞留着这些原生宗教的形式与内容.巫教即由古代巫觋发展而来.它和唐代以后传入壮族地区的道教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的宗教力量,一直主宰着壮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佛教和天主教也于唐宋和近代陆续传入部分壮族地区,但都未能在宗教活动上取得绝对支配权,更不如巫、道在壮族社会中普及和深入.  相似文献   

14.
<七牛山>传说有多方面的文化价值.它具有民俗学价值.生动地反映了闹"牙优"这一过去流行于壮族中的歌俗.它对于进一步探讨壮族歌俗的起因有一定意义,就<七牛山>传说看,壮族歌俗很可能源于古代人民乐神娱神,交通鬼神,消灾祈福的需要.该传说的审美价值不可低估,它具有悲剧美,让人感受到一种裂人心肺的悲剧力量;它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巧妙之处.作者运用反衬手法把阿利歌声之美渲染得酣畅淋漓;传说讲述人的语言具有天然、朴素之美.  相似文献   

15.
牛与少数民族生活文/赵薇今年是牛年。自古至今,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连,而许多少数民族更是对牛怀有特别的崇信,有着尊牛和敬牛的风俗。壮族:牛魂节每年的4月初8是壮族人的牛魂节,又叫做脱轭节。在壮族人的意识里,牛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凡间的一般牲口。有一个故...  相似文献   

16.
壮族人文始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始祖是民族的始祖神和文化创造神。汉族神话中的人文始祖女娲、伏羲、黄帝、炎帝已历史化。壮族的人文始祖洛甲、布洛陀仍在民间口传神话、古歌和民间信仰及宗教经典中传承。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历史上,宗教自产生之日起,就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及其心理意识产生深刻的影响,由此出现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宗教文化。壮族亦然。因此,研究壮族的宗教信仰,是深入了解壮族传统文化的面貌及其内容的关键。由于历史的原因,壮族历史上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宗教。其宗教信仰主要是由原始宗教发展而来,逐步形成以巫教为主,兼收佛教和道教为一体和信仰多神的宗教信仰格局。巫教以其多样的形式和神秘的内涵,至今在壮族民间仍有着广泛而  相似文献   

18.
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信仰是以布洛陀为始祖神的壮族民间信仰。千百年来,以神话传说、典籍、仪式、心灵等多种方式在壮族民间传承,并深植于壮族传统文化和广大壮族民众心灵之中。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以布洛陀信仰为核心的布洛陀文化记忆链发生了断裂、松散、变迁或失忆。因此,在当前民族文化不断开放与交融的发展时期,有必要对布洛陀信仰进行重新审视和认识、研究与重建,以期其在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维护边疆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壮族麽教文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麽教是壮族先民创造的传统宗教,由布麽传承。麽教崇拜创世神布洛陀为至上神和教主;有一整套的法律事仪式和相应的经书。麽经是壮族先民企求借神力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祈求生存和发展的宗教典籍,折射着壮族的社会发展历程,对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及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麽经中的三元(天、地、水)说是壮族传统的宇宙结构观念;麽经中的公(雄)母(雌)观则是壮族认识世界最基本的哲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试论社神的起源、功用及其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崇拜是原始宗教中自然崇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土地神信仰在中国源远流长。社神源于原始时代的人们对于大地的崇拜,年淹岁远,社神不断演变,其功能趋于多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