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论美国对中国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党政府1935年实施的币制改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美国对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币制改革的进程和结果.在酝酿阶段,因为白银利益集团的利益和统治集团内部意见分歧等原因,美国采取"不介入"的立场,延缓中国的币制改革;在币改方案宣布后,为操纵世界金融,美国逐渐由"不介入"转为"变相"支持态度,以购买白银等方式,向中国提供用来稳定法币汇价的外汇储蓄,逐渐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但在客观上对中国的金融复兴也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美关于白银和币改问题的交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4年下半年,美国政府实行一项给中国造成严重困难的白银政策,中国同美国就此问题进行了交涉,并被迫于1935年11月实行币制改革。币制改革牵涉到美、英、日的在华利益,围绕该问题,美国等列强制定了不同的对策。美国的态度经历了由消极观望到积极支持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对国民党政府三次币制改革的综合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民党政府在其统治的22年中,进行过三次主要的币制改革,先后发行过法币、金圆券和银元券三种货币。这三次币制改革,互相衔接,又互相否定,而且不断否定,不断失败,直至与国民党政权一道被人民革命的风暴所淹没。把这三次币制改革联贯起来,进行综合、纵向的考察和研究,将有助于认识国民党政府经济全面崩溃以至政权最后覆亡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白银购买与中国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从1934年起实行白银政策,通过购银提高了国际银价。中国国民政府币制混乱已久,受美国白银政策的强烈影响,银价下跌,大量外流,于1935年11月与美国谈判后迫使实行币制改革,放弃银本位。而美国 认为中国的新币制不与美元相联不能使它获取最大利益。遂实行放弃向世界购银的政策。使中国的币制改革再一次陷入困境,又一次迫使中国答应法币与美元挂钩,并扩大白银用途换取了1936年白银协定,使得币制改革得以进行。  相似文献   

5.
西方主要大国——美国、英国和日本在围绕1935年中国国民政府币制改革问题上由于各自的利益不同而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美国政府对于中国的币制改革政策经历了由“不介入”的消极态度到转变为“变相”支持的积极态度;英国政府对中国的币制改革表现出积极的介入和强有力的支持态度;日本对中国的币制改革则充满了抵制和破坏的行动。其实质是反映了英美等大国与日本在中国问题上矛盾的日益表面化和尖锐化,也反映了中国国民政府企图借助西方外力使中国经济向着现代化进程迈进,以稳定国民政府对全国统治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美国对1935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的态度经历了较为曲折的变化过程。在酝酿阶段,因为白银利益集团的利益和统治集团内部意见分歧等原因,美国屡次拒绝了中国提出的修改白银政策、援助中国进行币制改革的要求,采取了“不介入”的立场,延缓中国的币制改革。在币改方案宣布后,为了操纵世界金融,美国逐渐由“不介入”态度转变为变相支持态度,以购买白银等方式,向中国提供用来稳定法币汇价的外汇储蓄,逐渐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但在客观上对中国的金融复兴也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7.
毛泽民同志在新疆期间,针对新疆当时币制十分混乱、换算麻烦,经济往来不方便、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上涨等问题,通过整顿财政、改组银行并实行币制改革,主持民国时期新疆历史上的第一次币制改革。对稳定金融财政、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建设新疆,巩固抗战大后方,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1935年10月国民党政府成立的中央信托局,在一九四九年蒋介石撤离大陆之前,一直是国民党政府非常得力的国家机器。因为信托事业被誉为“百事公司”、“金融百货商店”、“经济百货公司”,因而,中央信托局从成立起,就开始参与整个国家的经济生活。它即举办过各类储蓄,也充当过中外贸易的中介;即在滇缅公路上跑过运输,又在重庆大量地印造  相似文献   

9.
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巩固其统治地位,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裁撤厘金,实行统税政策便是其中之一。如何认识这一措施?台湾史学界对此评价甚高,认为“裁厘改税”极大地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笔者不敢尚同。本文试图考察裁撤厘金及实行统税的前后过程,以及统税政策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影响,从中揭示国民党政府的阶级本质。一厘金制度是清政府于1853年开始实行的一种临时货物通行税。清朝末年,国力日衰,财政枯竭,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特准湘军于当地设卡抽税,以弥补军饷之不足。  相似文献   

10.
币制改革是王莽改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导致改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然关于王莽改革币制的次数问题,历来的著述所载颇有抵梧。或说“王莽凡改币制五次”,或说“王莽进行了三次币制改革”,或笼统地说“王莽还屡次改变币制”。王莽究竟几次改革币制?据《汉书》载: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至平帝元始年间(公元1—5年),西汉政府发行的货币均为五铢钱。  相似文献   

11.
抗战爆发前国民党政府在完成全国军事统一以后,企图依靠统制经济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展国家资本,加强对全国的经济控制,但效果并不明显,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出现和币制改革的进行,国民党实现了对金融的控制,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国民党的统治并为抗战国民党国家资本的扩张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评30年代初期国民党政府文书档案改革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正确评价30年代初期国民党政府文书档案改革运动,首先自然要弄清这次改革的中心内容和时代背景。我们知道,这次文书档案改革运动从1933年国民党行政院六月会议到1935年档案整理处的被裁撤,恰好二年的时间,为了使文书档案工作管理科学化,在内政部次长甘乃光的主持下,展开了革除原管理弊端,创新管理方法的广泛讨论。结果国民党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多次征集、多方研究,最后以内政部“文书档案连锁法”作为改革的最佳方案,于是“文书档案连锁法”成了这次改革的最直接收获。  相似文献   

13.
秦汉时期的币制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其成功与失败的历史经验教训,对后世的社会经济生活和货币制度产生过重大影响,对这个时期的币制改革一直不乏有人论及,近几年史家对此时期币制改革仍有歧异之见。因此,本文也拟对秦汉时期币制改革的演变及其利弊得失再陈浅见,错误之处,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4.
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币制改革与通货恶性膨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党统治时期对货币制度进行了两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由银两、银元并用制改为单一银元制;第二次由银元制改为法币制。法币改革是国民党政府实行的一个重要的货币金融政策,也是国民党政府放弃银本位制所建立的外汇本位制度,显示了其殖民地性质。国民党政府为了掠夺财富和发动反共反人民的战争,经常采用滥发纸币的手段来弥补财政赤字,从而造成通货恶性膨胀,物价飞涨,加速了法币制度崩溃。  相似文献   

15.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面临着种种困难,但是仍然制定了一系列的货币金融政策,力图改革清末以来混乱的币制金融体系,这一措施的实行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崔文  李天国 《延边大学学报》2024,(1):29-36+142-143
朝鲜的币制改革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系统了解和把握其历次改革的动因与进程以及实施结果十分重要。1946年,朝鲜设立国立中央银行构建了独立发行主权货币的自主银行体系,并且相继进行了五次币制改革,即1947年、1959年、1979年、1992年、2009年的币制改革,带来了商品价格、价格标准以及社会货币流通量等的较大变化。不过,每次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点及政策效果是不同的,有时夯实了货币制度基础,提高了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的掌控能力,但有时也引起了货币体系紊乱和过大价格波动,影响了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朝鲜也正在不断总结经验,研究符合国内经济运行的新的货币制度及中央银行改革。  相似文献   

17.
试析白银在中国货币制度中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银从明朝中后期被大量使用,到民国初期成为中国的本位货币,白银在中国的货币发展史中起过重要作用。1933年,随着西方国家放弃金本位币制,以黄金为标价单位的国际白银价格开始急剧上升。受此影响,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中国的货币金融遭受沉重打击。为了摆脱国际银价对中国经济的严重影响,国民政府最终于1935年11月实施废除银本位的货币改革,从而结束了白银统治中国货币市场数百年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面对国内混乱的货币流通状况,开始筹划币制改革。为统一国内币制及与国际币制接轨,国民政府先通过废除银两,统一银元,在中国确立银本位制度。而后,利用国际银价走高的局势,推动币制改革,实现了中国货币制度由银本位向汇兑本位转变的历史性变革。  相似文献   

19.
在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立法中,1935年的财产税法(Wealth Tax Act)和1936年的税收法,被美国学者称之为“税收改革”。在我国有关美国史的论著中,尚未见到评述这一问题的文字。美国的学者则对此多有评论,但他们几乎都囿于就事论事,失之片面。笔者有见于此,草成此文,以就教于同行和读者。  相似文献   

20.
<正>1927年国民党政权建立后,继续保持了北洋军阀政府同苏联的外交关系。尽管其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亲帝反苏,但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与苏联关系一直较好,1937年8月两者还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从道义上和人力、物力上对中国抗战给予了很大支援。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后,两者关系日趋冷淡,直至恶化。本文就两者关系恶化的原因作以分析。 一、国民党政府对苏政策的不稳定性是两者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 第一、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是中、日、苏三角关系平衡的对外策略。 1932年12月12日,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国民党政府同苏联恢复了外交关系。在英、美等帝国主义的冷淡政策下,只好求助于苏联来援华抗日。然而,当双方于1935年准备为缔结协定而进行谈判之时,国民党政权却止步不前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国民党政权害怕影响同日本的关系,它既想同苏联结盟,以抗衡日本,又不想立即结盟,以免导致日苏关系紧张而刺激日本,加深中日矛盾。因而采取的是中、日、苏三角关系平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