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权分离”理论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流行的“两权分离”理论,割裂了所有权内涵的统一性,将经营权实际上等同于控制权,从而使“两权分离”实质上变为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这不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权利结构应由四要素即所有权、控制权、治理权和经营权所组成。其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所有权与控制权相统一。国有企业应按这一原则实施改革,既有利于经营者自主、灵活地开展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又能保证所有者对企业运营过程和绩效进行控制和监督。  相似文献   

2.
论公司控制与公司治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公司控制与公司治理何自力一、引言当前,在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建立什么样的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有些认识则存在严重缺陷。比如,有的观点认为,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以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受雇的经理阶层支配企业为特征的公司制度。还...  相似文献   

3.
随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立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起来,并成为当前企业改革的首要任务。严格说来,现代企业制度的运作效率主要取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在资产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情况下,如何建立起既能保障投资者利益、又能适应市场经济快节奏运作和提高决策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本文就此作一番探讨,以期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与完善有所裨益。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在出资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基础上形成的制度,因此,这种制度的核心就是使得经营者能够按照出资者…  相似文献   

4.
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是现代公司制的重要特征,由此导致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在目标、利益上的分歧以及出现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已成为目前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所关注的问题。内部人控制现象的产生在各国的股份制实践中,内部人控制是伴随着现代股份公司而滋生的一种普遍现象。从现代公司理论来分析,所谓的内部人控制是指在现代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条件下,公司高层经理人员事实上或依法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以使其利益在公司决策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按照经济学家青木昌彦的观点,内部人控制分为“法律上的内部…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内部人控制问题,内部人控制问题存在的根源是企业激励制度设计不合理,从而使管理层、员工和企业的整体效率降低,损害企业所有权者利益,从而影响企业所有权者投资的积极性。从民营中小企业实际出发来探讨企业激励机制的设计,构建企业经理层非完备股权制度是一种适用于民营中小企业的新的激励方式和手段。  相似文献   

6.
一、导言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制度变迁过程,必然涉及到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本文试图从股票市场与企业治理结构的关系方面探讨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一些问题。中国的国有企业经过了十余年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可喜的成绩,但其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却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为一种“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也就是说,尽管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没有充足的本企业股权,但在事实上成为企业控制权的拥有者。转轨中的国有企业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关键在于企业内部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不匹配以及二者之间与资本所有权的不匹配。随着改革…  相似文献   

7.
根据对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关系及其演进机制的分析,提出企业制度的演进趋势是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基础上的适当统一,是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基于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复杂的配置关系及由此产生的不同代理问题,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协调取决于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有机统一,而其前提条件是消除制度与市场约束.  相似文献   

8.
公司控制权以及公司权力的配置和权力体系的构建是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权力、科层与控制是公司控制权审视的起点 ,公司控制行为是公司控制权力运行的载体 ,所有权是公司控制权力的来源 ,对公司控制权的制约可划分为动态的行为和静态的制度两种  相似文献   

9.
内部人控制与国有资产信托周振华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之初,人们有一种天真的乐观想法,即只要引入现代股份公司制度,建立完善的股票市场作为公司控制权的市场,转轨就能顺利实现。但改革的实践证明这种看法是过于简单和不切实际的。随着研究的深入,经济学...  相似文献   

10.
内部人控制与国有资产信托周振华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之初,人们有一种天真的乐观想法,即只要引入现代股份公司制度,建立完善的股票市场作为公司控制权的市场,转轨就能顺利实现。但改革的实践证明这种看法是过于简单和不切实际的。随着研究的深入,经济学...  相似文献   

11.
企业组织的解释是现代契约理论的重要应用之一,而企业代理理论就是从契约关系角度去阐释企业的性质。为此,本文以现代契约理论为逻辑起点,以代理理论为主线,评析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的内部结构和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有企业同时存在两个截然相反的问题:一方面政企不分,政府过度行政干预的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部分厂长(经理)对企业拥有高度的控制权,即所谓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前者是经营者缺位问题,是计划经济的痼疾;后者是所有者缺位问题,是企业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随着改革的深入,“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日益突出,其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解决“内部人控制” 问题已成为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一个难题。 “内部人控制”这一概念,原来主要被用来研究东欧和苏联一些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其含义是指,企业厂长(经理)(通常与职工共谋)获取企业控制权的相当大的部分。“内部人控制”有所谓的“事实上”的和“法律上”的之分。“法律上”的“内部人控  相似文献   

13.
国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配置与约束机制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从企业制度演变的历史,分析了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分配的发展变化。从古典式企业到现代企业,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因而需要替代性约束机制对经营者进行约束并将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在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然后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进行分析,由于“所有者缺位”,造成了国有企业的政府官员控制;放权让利的改革虽然使国有企业获得了一部分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但却导致了所谓的“内部人控制”,同时政府依然保持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形成“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使得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从五个方面来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配置与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近年来一直成为谈论争执的热点问题之一,无庸置疑,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内部人即企业的经理人员和普通职工控制的问题不仅没有缓解的迹象,而且呈日趋扩展之势。究竟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理论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现将研究情况概述如下:一、“内部人控制’的成因一种观点认为,造成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有三个重要原因:一是所有权约束对  相似文献   

15.
杨文 《人文杂志》2006,(1):72-76
内部人控制是对企业运行机制的破坏,它侵蚀着现代企业制度赖以存在的根基.我国反内部人控制表现为内部人控制缺乏明确界定,预防制度设计方面的欠缺,行政设计机构中的漏洞,法规制裁制度规定方面的失衡.我国反内部人控制的法规建立和完善需要在处理好各种矛盾中来进行.内部人控制与反内部人控制的斗争将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始终.  相似文献   

16.
“内部人控制”是经济转轨过程中所固有的一种潜在的、可能的经济现象。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内部人控制”变得越来越明显。由于内部人掌握的剩余索取权与资本所有权没有统一,内部人通过寻租和侵占资产对所有者构成侵犯,导致企业资产收益率的下降,降低了经济效益。但从国有企业的现状来看,一些“内部人控制”较明显的企业效率并不低,国有资产增值也比一般企业多,这似乎是一个体论。国内理论界对此现象提出了三种观点。本文从博弈论出发,认为“内部人控制”也可导致所有者利益最大化,并非一个悖论,而是内部人在不完全信息重复博弈中的合作行为。  相似文献   

17.
现代公司制企业中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又带来了代理问题。所谓的公司治理在根本上就是对代理问题的治理 ,是对经营者机会主义行为的治理。而公司治理结构首先就是外部投资者保护其利益免于被以经营者为首的公司内部人攫取的一套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8.
现代经理型厂商理论,从现代资本主义大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现实出发,提出经理和股东之间存在目标差异,经理可能利用控制权以损害股东利益为代价来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同样面临上述问题。为防止经理运用经营权侵犯所有权,在产权改革的同时建立起有效的企业家行为激励、约束、监督机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两权分离所引发的“内部人控制”企业是现代企业制度演进的必然结果。本文分析了“内部人控制”以及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实质,并对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来治理我国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一、黑龙江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更具紧迫性 黑龙江省原有国有企业制度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是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是属于“政府控制型”的企业制度。在这种企业制度下,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也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完全丧失了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地位,失去了其作为盈利性经济组织的含义,因而也就不承担经济责任和经营风险。这样,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就必然产生资源配置和利用不合理、技术进步缓慢、产品质量低、交易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等一系列问题。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上述“政府控制型”的传统企业制度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样,被推上了改革的进程。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思路指引下,经过十几年改革逐步形成了以承包经营制为主要形式,以政府和企业双重经营为特点的现行企业制度。但是这种企业制度是以保留政府对企业的控制权和高层决策权为基本前提的,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政企分开和企业的自主经济、自负盈亏。因此,它并没有真正突破“政府控制型”的企业制度的传统模式。从整体上看,国有企业行政化,产权封闭化、组织形式非法人化、收入分配平均化的弊端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显然,要解决这些深层的矛盾,必须从企业制度的总体上研究,在微观层次上找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