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汾河上游地区是我国的生态脆弱区,有明一代,该区域的自然灾害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在明代中后期,山西进入气候异常寒冷期,是汾河上游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的重要因素。人类长时期的毁林、开垦,汾河上游地区的局地小气候受到破坏,不仅加剧了该区域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而且对中下游地区的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屯田戍边"除了戍边这一主要目的之外,还蕴含着另一个重要目的,那就是"保民"——解决农民生计问题。清代前期是清政府在新疆屯田的兴盛时期,因此该文从这一时期兴办屯田的目的、移民的转送、安置和落户后的生产安排以及赋役政策等三个方面,阐释了清政府移民屯田与"保民"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3.
[提要]有明一代,大兴卫所屯田,其中尤以云贵边疆民族地区的汉族移民屯田意义巨大。然而,从西南区域史的视域出发,一向为学界鲜有留意的明洪武四年的黔江屯田实则为明代整个西南地区屯田的开端。黔江移民屯田使得黔江的大片土地得到开发,明朝在黔江及其周边的统治更加稳固,黔江的人口结构、民族格局和社会面貌均发生了重大变化,黔江的政治地位相较以往也得到重大提升。从国家治理角度讲,黔江移民屯田昭示明代边疆民族地区汉族移民屯田是明廷实现边疆有效治理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清代西北边疆屯田政策与经济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朝重新统一新疆后,为了给驻守官兵提供足够的兵粮兵饷,清王朝在该地区实行了兵屯、户屯、回屯、遣屯和旗屯等多种类型的屯田政策。这些屯田政策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但是屯田政策实行过程中的重北轻南倾向,也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屯田起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屯田是由国家政府颁布的集政治、经济、军事于一体的特殊政策。从炎汉到盛唐,乃至明清,历代封建政权几乎都推行了屯田政策。在历代政府的统治过程中,屯田在实边、拓土、定国、治国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研究屯田,我们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代的屯田头起于何时以及是怎样兴起的,这将有利于人们对屯田的准确认识,更好地把握屯田的本质特征并能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元代屯田的发展和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朝统治者接收了金、宋遗留下来的官田,没收了旧皇室和一部分贵族、大官僚的土地,也没收了一部分大地主的土地,同时也接收一部分农民因战争死亡而遗留下来的无主之田,以及各种荒闲地,作为政府掌握的官田。元朝廷对此类官田,除了赏赐宗王、官吏和寺观外,普遍地进行屯田,以收取地租剥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经营有了相应的改变。屯田的发展与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不能相容的。元代是大土地私有制发展迅速的时期,中后期尤为猛烈,屯田由兴盛走向衰亡。本文拟就元代大兴屯田的原因和屯田私有化问题作一些粗浅的考察,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7.
水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汾河上游流域,作为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一个独立的流域单元,是太原市惟一的水源涵养地和供水区,其本身的生态安全状态和对大城市的生态屏障作用具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对汾河上游流域生态安全进行法律保护,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符合汾河上游流域生态安全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8.
西汉移民屯田与古罗马土地政策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历史上,移民屯田是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的一项重要政策。中央政权的"移民实边"始于西汉,历代相袭不断,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罗马历史上,土地问题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罗马一系列的对内对外政策,例如军事扩张、土地改革、退伍老兵的安置、罗马公民权的扩展、奴隶制经济的兴衰等问题,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9.
根据1996 ̄2006年辽宁省建平县土地祥查数据和社会经济资料,分析其土地利用数量、程度变化及土地利用效益情况,定性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多元回归分析,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因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人口增长是建平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唐五代“屯田”与“营田”的关系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唐五代,“屯田”和“营田”是封建土地制度中两项重要内容。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史学界长期争议不决。本文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分阶段理清了两者的关系,认为在唐前期,“营田”泛指经营土地,“屯田”是一种特殊的官营土地制度。唐后期至五代,出现户部营田务管领的营田,乃是与屯田并行的另一种官田系统。文章还否定了唐后期屯田转化为营田的说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对胡大浚《唐代边塞诗选注》中369首诗歌的韵脚、韵式进行统计、分析、归类,并对其在从军报国的壮志豪情、战争带来的忧愤思怨、绝异中原的边塞风情等三类不同主题诗中的分布情况加以研究,从语用的角度较为全面地探讨作为语音手段之一的--韵,在形成唐代边塞诗语言风格中所起的作用,即韵脚的使用有助于构成唐代边塞诗“刚柔相济”的风格特征和韵式的使用有助于构成唐代边塞诗以简约为主、繁丰为辅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学者散文重新崛起 ,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学者散文以文化、哲学的参悟为底蕴 ,以知性、理性、悟性为其基本的美学特征 ,对历史、现实、世态人心 ,以及现代人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生存困惑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咀嚼 ,是极为严肃意义上的纯散文。  相似文献   

13.
农村税费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税负不公,计征面积帐实不符,计税价格与市场价格存在差异.农业特产税据实征收难度大,乡村组织收入下降导致运转困难等诸多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确定“费改税”的计税标准,公平税负.加快现行农业税制和农村教育体制的改革,建立有效的乡镇财政增长机制等对策,并认为农村税费改革必须与财政体制改革、行政机构改革等配套进行,才能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4.
试论唐代西域的可萨汗国--兼论其与犹太人入华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萨是西迁到高加索地区的一支突厥化部族,公元7至9世纪,可萨人在伏尔加河中下游建立了强大的可萨汗国,成为丝绷之路北道上的重要中转站,同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8世纪中叶,可萨人从萨满教的信奉者转而皈依犹太教。本文着重分析可萨人改信犹太教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并结合唐代文献证明可萨汗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同中国相连,由此提出这样的论点犹太人或可萨犹太教徒有可能从可萨汗国出发,经过从中国到拜占庭的北道入华。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与作文》2007,(4):23-23
你会游泳、做饭或手工制作吗?想一想自己最拿手的一项本领是什么,然后写写自己学这项本领的过程、体会或趣事。  相似文献   

16.
东方的儒家文明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是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文明,二者对各自文化圈的政治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圣人观"和"上帝观"作为两个文明的核心观念,在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决定了东西方社会的政治思想行为,形成了双方各自的政治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与作文》2013,(12):58-61
在一个宁静的傍晚,地处美国圣安东尼奥小城东南部的萨凡纳小镇遭到了吸血蝙蝠的疯狂袭击,游客乔恩被噬咬得满身血窟窿,命悬一线。而这惨忍睹的一幕,恰被前来观光旅游、专门研究哺乳动物听觉定向系统的在读博士詹妮拍摄下来。为揭开吸血蝙蝠裘人事件,詹妮不惜和男友闹翻,并冒着生命危险接近栖息有数千万只蝙蝠的布兰肯洞穴一探究竟。危险重重,是生是死,是阴谋还是奇迹,詹妮又会被露一个怎样的真相?  相似文献   

18.
明代的京东地区处于边防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这里的移民问题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出现了军籍移民类型。军籍移民是整个京东移民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同其他移民一样,共同开发了京东大地,为京东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一个民族的风情习俗最能体现其民族心理和民族审美情趣,不同民族的风情习俗又往往因地域性的差异而极富民族个性。本文通过考察青海藏族的几种重要礼俗及其文化内涵,从审美的视角来揭示这些民俗事象所蕴含的特殊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0.
如何运用好政府基础建设投资,以增量投资促进存量资源的有效配置,是提高西部基础建设投资效益的关键。文章认为产权投资、项目融资以及市场化投资机制的建立是提高西部基础建设投资效益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