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体论意义上的法律解释理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20世纪哲学解释学等思想的渗透和影响,传统的方法论意义上的法律解释理论逐渐被本体论意义上的法律解释理论所超越,从而在"解释学转向"的基础上实现"本体回归","解释"遂上升为法概念论的本体。我们需要从知识论上对本体论意义上的法律解释理论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
语言适应论作为一种新的语用学思维方式,它的本体论意义是把"选择与适应"的概念提升到语言使用与语言适应论的核心地位;语用学意义在于将"变异性、商讨性、适应性"视为分析语言使用的统一体;认识论意义在于吸收"有限理性"思想、博弈论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相关思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媒介权力论的角度研究了大众传播时代的文化现象。文章探讨了人类社会传播方式与人们精神生活样态之间的关系,描述了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对人们思想观念和情感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并在“技术对人的统治”这一层面上对现代传媒的权力性质来源作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美学、文艺学是以哲学思想为根基建立起来的,它们离不开哲学本体论.唯物辩证法本体论,是与认识论相对而言的对应的基本理论,不能将两者隔绝和对立.以主体论替代本体论,必然造成理论上的严重混乱.要分清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的实践"和唯心主义的、旧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实践"概念的原则区别.蔡仪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美学家,他的"典型论"对丰富和发展唯物辩证法本体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伊德"非中性"的科学价值观揭示的是科学的本体论意义上的价值维度,而传统的科学价值观是事实与价值分离的"中性论"的价值观。伊德认为,传统的科学的价值观没有深入到本体论、生成论意义层次,是缺乏深度的知识论意义上的价值观。停留于此基础上的价值观,难免导致科学的"乌托邦"或"敌托邦"。  相似文献   

6.
古人对于"诚"的理解,大体上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两个维度展开。前者是关乎德行事业、道德文章方面的功夫论、修养论,后者是关乎存在方式、审美需要方面的本体论、境界论。"诚"不仅是源自日常经验总结的道德范畴,更是带有神秘色彩的本体范畴,其审美意蕴正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相似文献   

7.
人类主义的"科学论"以自然与社会的截然二分为出发点,走向了方法论上的两种人类主义——逻辑经验论的方法论不对称性原则与社会建构论的方法论"对称"性原则,二者两极相通,陷入反映论意义上的表象主义困境。科学实践哲学中的本体论对称性原则消除了自然与社会的截然二分,在方法论上实现了自然与社会的对称,由此走向了实践建构意义上的生成论,它使科学论不仅摆脱了表象主义的困境,而且还展现出一种新的科学观——生成本体论。  相似文献   

8.
论教学本体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学论的基础理论建设 ,对于教学论学科的整体发展具有前提性和奠基性的作用。作为教学哲学的重要理论领域 ,教学本体论是教学论的基础理论之一。教学实践的发展、教学理论的进步呼唤着新的教学世界观的出现 ,发展中的教学本体论的学科建设问题 ,已成为新世纪教学论研究与发展中的重要理论课题。基于此 ,我们应从教学本体论学科建设的立场出发 ,研究教学本体论研究的时代背景、教学本体论研究的重要意义、教学本体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教学本体论的研究基础与现状、教学本体论的学科性质和理论地位 ,以及教学本体论的研究路线与理论构想等学科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9.
德谟克利特本体论的精神实质是基于自然哲学的原子本体论,这一本体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朴素唯物论、机械运动论、虚空存在论、影像认识论,其哲学价值在于用自然物质来解释世界的本体、解决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问题、以原子方式统一“一”与“多”、为原子论注入了原初的主体性.德谟克利特原子本体论是古希腊自然哲学发展的高峰.  相似文献   

10.
对马克思的实践思想,仅从本体论的意义上去理解,或者仅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意义上去理解,都是片面的。出于批判的需要,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呈现出三种语境:本体论语境中的普遍性实践;方法论语境中的具体性实践;生存论语境中的人格超越性实践。这三种语境中的实践不是一种并列关系,而是一种递进式的"变奏"关系,并最终落脚在对无产阶级生存情境的分析和理想人格的引导上。  相似文献   

11.
文本的意义阐释问题是文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过度阐释”“反对阐释”与“强制阐释”构成了文本意义生成的三种形态。首先,阐释学的知识内涵可以划分为方法论和本体论双重层面,分别涉及符合论的真理观与存在论的真理观。其次,中国当代阐释学对文本意义的生成展开了积极反思和持续建构。张江教授提出的“强制阐释论”涵盖“本体阐释”“核心阐释”“阐释大循环”等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概念范畴,实现了对阐释学方法论和本体论的融合,推动了当代阐释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最后,中国学者对场外征用与文本意义生成、主观预设与文本意义生成、批评的公正性和批评的伦理性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讨论,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阐释学话语体系。中国当代强制阐释论是阐释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文学研究与文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2.
论法律解释的范式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释学经历了从方法转向本体的发展理路,在这一转向中,作为解释学核心概念的理解由人文科学的方法论转变为人的生存意义的创生方式。解释学的重心转换影响着法律解释理论的发展走向,传统法律解释理论将解释作为追寻立法者意图的方法而消解了司法者的历史性,解释学的本体论转向使这一企图成为无法实现的乌托邦,但也由此强化了法律解释的创造性而解构法治的确定性,而现代的法律解释理论将解释学的方法论纳入其本体论框架之中,实现了本体论解释学对法律解释的建设意义。因此,解释学的重心转换使法律解释处于方法与本体的张力之中。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文学本体论往往把文学当作一个固定不变的对象来看待 ,试图寻找文学某种稳定的本质特征 ,回答“文学是什么” ,把文学的某一属性当作文学的本体 ,模仿说、表现说、形式说所走的都是这一路子。本文认为 ,传统文学本体论提问的方式是错误的 ,不应该追问“文学是什么” ,而应该追问“文学如何存在”。从这一角度看 ,文学就是人类的一种对话方式 ,是作者和读者以文本为核心进行的心灵交流。这一对话是双向逆反的过程 ,并且包含了各种复杂的对话机制  相似文献   

14.
口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语言间的信息传递过程,涉及到译员解码和用译出语再编码。根据信息传播理论,信息的传播质量受物理和语义噪音的干扰。在英汉口译中,语义噪音干扰了译员对原语的言内、言外信息解码的准确性。要最大程度排除语义噪音的干扰,译员必须提高跨文化意识,做到从源语文化的角度解码信息;加强语境的识别能力,在具体的语境中识别语义,排除语义噪音干扰;树立语域意识,提高预测能力,降低语义噪音的干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理论出发联系实践,通过真实的口译材料来探讨巴氏理论和释意理论在意义传达上的优劣,认为在正式的重大场合,特别是涉及严肃的政治话题时,口译员首先应该准确无误地译出所指意义,并尽量再现说话人的修辞特点、情感态度等,语言内部意义一般可不予考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巴氏所概括的意义类型和意义传达的次序对于口译活动有着很强的指导性.但本文在证明巴氏理论的适用性和合理性的同时并没有否定释意理论,而是认为若能将两派理论的意义观结合,必定可以更好地指导口译实践.  相似文献   

16.
传统本体论既是人对世界终极存在的追求,同时其理论的逻辑展开也使其成为人对世界的终极解释。这种终极解释的根本动机和本质意义源于人对于应然生存状态的期许。同时,本体论哲学表征了人类的乌托邦精神。这种契合既体现在二者的根本旨趣都是人类对绝对的和超验的价值理想的追求,同时也体现在二者都暗含着一种对现实的批判性向度。  相似文献   

17.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最高价值追求的体现。至宋代,诸儒借鉴佛道超越的思维方式,对孔子的仁学做了有价值、有深度的创新性诠释,其中张载的诠释尤令人瞩目,更具典型性。张载的仁学思想是建立在宇宙本体之上的“人道的思考”,是对道家“天地不仁”思想的转化,从而实现了将“仁”的诠释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张载的“仁”是本体与功夫交融为一体,贯通了天道与人道,从而拉开了宋儒独具特色的“仁说”的一幅新图景。正是基于此,对张载仁学思想的探析,有助于我们对儒学精神和张载哲学体系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8.
文化传播理论家汤姆林森通过以词源学为核心以语用学为分析框架的关键词分析法对“文化”与“帝国主义”进行讨论,认为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表意实践,主张以一种非精英主义的民主的人类学的价值立场来审视和理解文化,而对帝国主义则倡导超越此前的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解释框架,主张用一种系统的、复杂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来观照。通过对文化帝国主义话语的历史考察,汤姆林森认为文化帝国主义的核心内涵主要表征为基于民族国家间的文化的不平等性和支配性的文化传播现象。正是基于对文化帝国主义的这种理解,形成了汤姆林森文化传播思想中独特的理论关照和与众不同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19.
罗素作为西方语言分析哲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所提出的“逻辑原子论”等哲学思想,为理解图像意识提供了全新的向度。罗素从语言分析哲学的逻辑理解图像意识,主要有三种向度:一是从经验出发,逻辑在图像意识中必然有所体现,但逻辑并不是图像之所以成立的唯一法则,而是为图像的成立与理解提供多种可能性;二是从共相与殊相出发,逻辑语言与艺术语言的差异为人们理解图像中的最小视觉单元提供了帮助;三是从意义出发,语词意义与意象意义的联系与区别揭示了语词意义产生中图像意识的作用,为人们理解语言表意与图像表意之间的区别提供了帮助。罗素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一起,共同形成了西方关于图像意识的语言分析哲学传统,对学界探究图像艺术问题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诠释学应从根本上理解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诠释之道。它将以中国古典诠释学即传统的诠释之道为基础,充分吸收与借鉴西方现代诠释学,同时包含存在论、实践智慧和方法论等多个层面,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既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又具有普遍性和现代性。我们应当开始尝试中国现代诠释学的理论建构,自觉地从诠释学角度回应我国当前的“中西之争”和“古今之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