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科举制的改革与废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科举制改革是当时社会改革的焦点问题 ,在当时及以后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悠久的抡才大典 ,晚清对其改革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 ,从初期妥协的渐变改革到后期的激进改革 ,其间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但是废除科举制的深化改革却是大势所趋 ,不可逆转 ,科举制的废除属历史之必然。然而 ,它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 ,为什么科举制不能以渐变的改革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得以保全 ?是什么原因促使朝廷最终作出决断废除了这样的国家大典 ?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具有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905年的废科举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广泛社会后果。在乡村造成办学主体由私向公的转变,减弱了民间办学和就学的积极性。新学制对贫寒而向学之家的子弟有所排斥,导致乡村读书人数量日益减少、平均识字率逐渐降低。而乡民对新教育传授的“知识”却不那么承认,使新学生在乡村中不受重视,流向城市寻求发展。乡村读书人心态也开始转变,厌弃固有生活,甚至轻视农民。随着城乡的分离,在都市中游荡的知识青年和失去读书人的农村都成为受害者。  相似文献   

3.
晚清福建票盐改革时,盐务课厘总局及其附属机构在保障、提高盐课收入方面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治六年,台湾道吴大廷在台设立盐务总局,希冀改革台湾盐政,并为闽省财政筹集税源。台湾盐务总局的设立,长期以来被视为台湾盐专卖制度由商运商销转为官运官销的分水岭。事实上,该机构的设立并未改变台湾盐务的运销方式。对清季台湾盐务总局的评价,应当从缉私、抽厘等方面加以分析,并结合其与地方州县的博弈,从晚清财政转型和东南海疆防务构建的大历史背景中多元化地认识该机构的运作与局限。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在以往中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介绍新发现的近 5 0种 1 870年以前记载有关中国科举的西方文献 ,指出到 1 9世纪中叶 ,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已为欧洲知识界普遍知晓。史料明确说明英美等国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曾受到科举制的启示和影响 ,科举西传说可以确立。科举制的“公平竞争、平等择优”原则是其被西方借鉴的根本原因。科举考试西传欧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进程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宣统帝登基伊始,摄政王载沣即制定了军机大臣副署谕旨的制度。前人对此研究较少。深入探讨这一问题,不仅可以对清季皇权生态有更深刻的了解,也可藉此体会清季官民共同参与的宪政运动,认识西方近代政体制度移植中土过程中的艰难和曲折。  相似文献   

6.
清季新疆商业贸易潘志平清朝光绪初年(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阿古柏入侵势力覆灭和伊犁回归,新疆结束了延续十几年的战乱、分裂局面走向和平、统一。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社会趋于稳定,经济得以恢复,商业贸易也有所发展。本文主要依据珍贵...  相似文献   

7.
论科举制的完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0 5年中国废除了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科举制的最终废除 ,并不能因此否定科举制长期以来的合理性。科举制的废除过程 ,是由废八股、设特科、建立新式学堂等几个步骤完成的。这个破立的过程 ,是中国近代化过程的有机部分。正是在近代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的知识体系和人才观念才最终完成历史性的突破 ,即完成了道德人才到技术人才的转变。对照科举制的完结线路 ,反观科举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意义 ,以及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也是一个有价值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它强化和巩固了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促进了封建社会教育、儒学、文学的发展和兴盛,并对封建社会价值观念和大众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史学界掀起一场改造旧史学运动,为了批判狭义政治史的需要,一种重视社会取向,提倡社会史的新趋势兴起,在与历史教育相关的领域表现尤为明显。在"新史体"置换"古体"过程中,众多新史家超越史体之辨,共同阐扬社会层面的内涵,并深入辨析政治、国家与社会三者关系,加强了社会取向的形成。在论证"社会史观"过程中,结合范式构建,对若干理论问题作深入思考,以寻求突破。20年代历史教本编辑标准之争,在另一个领域助推了社会史的兴起。北伐前社会取向的确立乃至社会史范式的初步构建,为后期深入的探讨提供了浓厚的学术之基。  相似文献   

10.
端方与清季预备立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端方与清季预备立宪刘高葆预备立宪是清季政治体制的最大变革。在预备立宪运动中,端方是极其活跃的朝廷大臣。端方,字午桥,号斋,托忒克氏,满洲正白旗人。他生于1861年,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直隶霸昌道,从此展开了他显赫...  相似文献   

11.
清季直隶练军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同治初年,清政府在直隶绿营中挑选精壮士兵,仿照湘淮勇营营制,编练“直隶练军”。随即各省也陆续仿行,“练军”遍及全国,直到本世纪初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急剧变化的近代中国社会,练军的出现与衰落与晚清政局和近代中国军制的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仅拟对直隶练军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确立于隋唐时期,废止于清朝光绪年间,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公开和客观等原则,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传播了儒家思想,促进了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同时也造成了官本位主义,扼杀了知识分子的创新思想。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有重要的影响,对我国现今高考制度改革和公务员制度完善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官吏及人才的选拔是关乎国家兴亡的大事.每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选拔标准和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曾对后世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在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要数科举制.当今中国的公职官员选拔制度可以从过去的科举制中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是本文所要研究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官吏及人才的选拔是关乎国家兴亡的大事。每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选拔标准和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曾对后世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在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要数科举制。当今中国的公职官员选拔制度可以从过去的科举制中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是本文所要研究讨论的问题。 一、中国的科举制曾经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但存在的问题相当明显,有许多可以吸取的经验教训 中国科举制始于隋朝,立于唐朝,废于清朝光绪年间,前后施行了 1400多年。科举制曾经是支撑中国官僚政治高度发展的杠杆,同时也是中国整个官僚体制的…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的起源问题,解放前史学界曾经展开过一场讨论,解放后,史学界普遍采取科举制起源于隋的说法。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历史研究》1983年第2期)一文认为,主张科举制产生于隋者尽管人数众多,所持理由却很有可商榷之处。作者指出:科举制的萌芽与产生不仅有量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田涛 《晋阳学刊》2008,(4):91-95
清末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引导士子读书趋向于新学,书业面貌随之改观。在科举变动过程中,各地主政者对新、旧学的态度,是造成读书风气地域差异的重要因素。取士新标准也带来了科场文风的变化,成为学界风气转移的象征。制度变革的知识效应,是理解清末社会知识转型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7.
关于清季安徽省情问题欧阳跃峰清季安徽省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角度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不同的归纳、结论。本文拟从物质、制度两个层面加以剖析,冀能再现或接近历史的真实面貌。物质层面:农业凋敝,工业落后,外贸额极低安徽农业经太平天国一役,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清军“...  相似文献   

18.
桑兵 《江汉论坛》2012,(5):5-16
辛亥前后,是日本影响近代中国最为广泛深入的时期。留学生、游历和日本顾问、教习所起的作用最大,由此造成话语、学术系统和政治、社会、教育、司法、军事、财政各项制度的全面转型。明治维新后形成的知识系统和制度体系,早已让日本掌控了东亚的话语权和精神笼罩力,决定了清季以来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影响极其深远。不过,这些变化未必都是进化。作为承接西学影响中国的东学,在中西两面均有格义附会的副作用,导致对于西学和中国的误读错解。这也成为制约辛亥革命研究的瓶颈。  相似文献   

19.
赵建国 《学术月刊》2023,(6):193-205
1900年,《亚东时报》发表《海上权力要素论》,标志中文报刊正式接触和译介马汉海权论。随后,各类报刊援用海权论,讨论海军建设,呼吁海洋主权,报道渔业、海界和海岛纠纷,有力推进海权观念的传播,形成“中国在20世纪对海权论的第一次大发现”。海权论的引进,有助于建构近代海洋知识,促使国人海权意识日益觉醒,拓展对海军、海洋与海岛的认知,说明报刊是知识转型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20.
杨鹏程 《云梦学刊》2004,25(3):26-28
清季湖南水旱频仍,围绕洞庭湖治理的方案意见纷争,政府和民间采取了一些治水抗旱的举措,但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