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法律是阶级社会及从有阶级的社会向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和执行专政的职能。“一国两法”,即“一个国家,两种法律制度”;说得具体一些,即1997年和1999年以后,在香港和澳门等特别行政区基本保留原来的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在大陆坚持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一国两法”排除不排除人民民主专政?“一国两法”与人民民主专政有什么关系?在“一国两法”体制下人们要不要有专政意识、要什么样的专政意识?这些问题,将提到包括各特别行政区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面前,困扰人们的思想,理论界必须加以超前探讨,及时给予回答。 相似文献
2.
翁其银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0,(2)
本文认为,1997年和1999年我国第一个和第二个特别行政区设立之后,国家结构形式将自然地从一般单一制过渡到特殊单一制。作者预测了特殊单一制三个特点:(一)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既一般又特殊;(二)特别行政区权力既有小于联邦制成员国权力的一面,又有大于联邦制成员国权力,甚至近似于邦联成员国权力的一面;(三)特别行政区的权力既是中央授予的,又是宪法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的。作者由此断定:只有这种新型的国家结构形式,才能符合我国今后特殊国情,才能既有利于促进和巩回国家的和平统一,又能有利于保持和发展特别行政区的繁荣与稳定。而以联邦制模式求统一,虽然也是一条可供考虑的思路,但不符合我国的特殊国情,以邦联模式求统一,不仅不能统一,反而会强化和固定分裂,是一种倒退和反动。作者探索了特殊单一制与“一国两法”的关系,主张以“一国两法”和大宪法来体现和维护特殊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3.
翁其银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9,(3)
文章认为,1997年我国第一个特别行政区设立以后,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将从一般单一制变为特殊单一制,并出现“一国两法四法域”的现象。大宪法是相对于我国以往和现行的基本上只在大陆内部实施的四部宪法而言的、由数个文件组成的、将实施于四个法域的单一宪法,是与我国今后特殊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相适应的一种特殊型的宪法,除其主体文件——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外,还将逐渐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台湾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它既有别于联邦制类型的宪法,又有别于一般单一制类型的宪法;既有别于单一文件宪法,又有别于一般复式文件宪法;既有别于资本主义类型的宪法,又有别于一般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相似文献
4.
对于台湾方面提出的“一国两区论”,各方应作辩证的分析和解读,其既有值得肯定的正面价值,也存在诸多局限性; 对于大陆方面提出的“两岸一国论”,台湾方面应充分领悟其中的善意,为共同破解两岸面对的政治难题创造条件.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一国两区”与“两岸一国”既有重叠之处,亦有差异之处; 为尽早在两岸之间搭建共识平台,探索出两岸双方均能接受的“共表式”定位,可在“一国两区”和“两岸一国”的基础上按照“求同存异”的原则和方法,将“一国两区”与“两岸一国”融合成“两岸两区一国”或“一国两岸两区”. 相似文献
5.
日本民俗学的发展与柳田国男密不可分。柳田在民族主义意识高涨的明治末期开始民俗研究,受关东大地震的刺激着手对学问体系的摸索。上世纪20年代其学问主张的国际色彩浓厚,对中国民俗学运动也给予了较高评价。30年代柳田充分消化欧美的学问,立足于日本的个性,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分类体系,确立了将地域差转换为时代差、通过比较构建国民生活变迁史的学问体系。其研究对象限定在日本"内地",强调"民俗词汇"的核心作用以及日本人自我研究的优越性,"一国民俗学"是精炼的概括。 相似文献
6.
7.
8.
渤日关系论──“属国”?“与国”?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任鸿章,马一虹渤日关系,由于双方在利益取向上存在着差异:一方面为寻求友好与贸易利益,一方则希望借助对方来聘提高其大国地位,其中的矛盾,在双方互聘伊始的国书中已现其端倪。随着双方关系的发展,潜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10.
论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作为司法裁判的二元目标,是法律的规则性、规则的理性与限度之张力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在中国司法语境中,社会主义法治是“两个效果有机统一”政策的构成性前提,也是其实践的规定性组成部分.遮蔽于道德理由的规则之治,是一种具有明显优势的社会治理模式,但也有其限度和局限,这是“两个效果有机统一”的践行性前提.相应地,落实“法律效果”就是最大化规则之治的优点与功能,以维系秩序与保障权利;关切“社会效果”则是基于规则适用结果与最优道德判断的不一致性,要求适度返回法律背后的道德理由,平衡法律适用的社会效用.法律效果在法治国家司法中处于优先地位,对社会效果的考量,须设定各种制度与方法约束.唯此才能使司法裁判做到“规范上封闭和认知上开放”,真正实现“两个效果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论日本现代文学1987年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日本文坛"被动姿态"作家吉本芭娜娜、村上春树,"主动姿态"作家大江健三郎发表了战后文学史上具有文学"转型"意义、三人三色的力作,陷入困境的日本文学进入新阶段,出现文学的"主动姿态的丧失"现象,"被动姿态"作家渐成主流.大江全力对抗由村上春树和吉本芭娜娜代表的"表层的、风俗的"文学,追求文学"根据地"建设,当代日本文坛形成两大谱系. 相似文献
12.
“反向假冒”商标是指在他人的商品上擅自使用自己商标的行为,即未经他人许可,在自己所有的他人生产的商品上使用自己商标的行为。本文在简要分析“反向假冒”商标行为特征的基础上,着重论证了国外法律对商标“反向假冒”行为规制的三种立法模式。在《商标法》第三次修正之际,我国还应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有关法律,从不同角度对商标“反向假冒”行为进行全方位的规制。 相似文献
13.
法治话语是以塑造法治认同为目标的法学表达。将“法律渊源”这一法学术语作为法治话语,一方面是建构中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的时代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化解司法裁判必须援引法外规范这一可能诱发法治话语危机的现实诉求“。法律渊源”作为法治话语具有丰富的法理意涵,其既预设了语用视角的内部性,又预示了裁判规范来源的开放性,还预决了“所指”的制度事实属性“。法律渊源”作为法治话语具有多维功能,其不仅能为法律获取经验提供理论构造,为“据法裁判”观念提供证立依据,还能塑造法治运行的现实结构。 相似文献
14.
法律范式转型与司法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本主义社会先后出现过形式法和实质法两种法律范式,它们分别对应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法治国家、福利国家两个历史阶段.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风险社会的形成,程序法范式理论开始在西方理论界兴起.三种法律范式各自表现出差异性法律性质,并决定了不同的司法现代化发展特征.中国法律发展状况区别于这三种法律范式而具有自身的目标和道路,中国司法现代化发展正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16.
17.
论香港回归后深圳、珠江三角洲与香港优势互补——兼论我国从“一国多制”向“一制多式”加“一国两制”的发展中国太平洋学会会长于光远(1997年5月13日于深圳)(一)再有一个多月,香港就要回归祖国了。它对中国、对整个太平洋地区、对全世界都是很大的事情。来... 相似文献
18.
19.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进步给不孕患者带来了福音,但也引发了新形式的代理母亲的问题。在国外,以合同形式为约定的代孕案例很多,且呈商业化倾向。尽管这种代理制度被合约条款所约束,但仍面临着诸多伦理和法律问题。我国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在伦理层面,代孕有可能对妇女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她们的利益难以得到保证;在法律层面,涉及代理母亲的身份、代理合同的执行、亲子关系的认定等问题。此外,代理母亲还涉及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20.
前段时间,台北市长柯文哲在一次受访时表示,“目前从政的成本太高,这也是台湾政党财阀化的原因”。诚然如是,在台湾各类公职人员选举尤其是台湾地区领导人、台湾地区民意代表和县市长选举中,“挥金如土”是普遍现象,参选需缴纳的保证金少则数十万元新台币(下同),多则上千万元。而岛内就业者平均月薪近十几年来一直维持在3万余元的水平。因此参选对大多数台湾民众是一场玩不起的游戏。另一方面,政客们热衷参选,可不是为了赔本赚吆喝,很多人还可通过选举“发大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