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二章中,对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作了一次总括的说明。这些因素是: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力,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本之间差额的扩大,预付资本的量。按照马克思的规定,这个总括纯粹属于“新观点的范围”,即是说并非是前面有关这一问题论述的简单重复,而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新的补充,是业已进行过的论述的发展。关于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本会伴随着资本的增大而扩大,成为进一步增大资本积累的因素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不同的理解。这里谈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正> 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的论述是马克思根据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得出的科学结论。它反映了资本增长对工人阶级的地位和命运所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揭示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的矛盾,为无产阶级反对资本压迫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列宁在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分子的斗争中,坚持捍卫了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今天,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对进一步考察了解现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对世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曾经有过一个六册著作的写作计划,其中第五册《对外贸易》是准备将他的研究成果推进到国际贸易领域。但是,马克思在有生之年没有完成他的写作计划。文章试图在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引进国际贸易的条件,按照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研究国际贸易条件下的资本积累和社会资本再生产。在当代经济里,国际贸易已经成为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重要条件。社会资本通过国际贸易不仅再生产资本本身,而且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前面一章里,我们主要讲了剩余价值怎样产生的问题,认清了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这一章关于资本积累的问题,是研究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资本的,也就是研究资本的积累过程。研究这个问题,可以使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资本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尽地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的运动规律以及它的本质,马克思说:““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现为劳动过程转化为社会过程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劳动过程这种社会形式表现为资本通过劳动过程的生产力来更有利地剥削劳动过程的一种方法。”H‘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运动的本质是劳动过程的转化,资本增值的奥秘在于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同时也指出了劳动过程转化为资本运动的必然性,‘”资本的指挥发展成为劳动过程本身的进行所必要的条件,成为实际的生产条件。(2)社会主义条件下有没有资…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现行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及一些经济学科的辞书中,在分析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时,都涉及了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在差额增大时对资本积累规模的影响问题。在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已定的情况下,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作为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之一,这无疑是对的。但是,人们在分析论述这个问题时,却往往失之偏颇,单纯强调“差额越大,提供的积累越多。”这不能不是个误解、因为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增大,并不具有必然性,也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增大积累规模。特别是马克思关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差额增大对于积累关系的分析,从影响积累量的一般因素来考察,对于研究社会主义的积累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所以,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个问题,不仅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而且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亦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哲学人本主义话语中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只可能是一般货币形式的交换价值异化批判维度。历史唯物主义语境的剩余价值在交换价值基础上,越出一般交换价值的外延界限,被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塑造为具体的、历史的交换价值的产物。作为哲学概念的剩余价值有着独特的理论品格和内涵,其决不仅仅是一个数量概念,它根本是一个哲学特性的范畴。马克思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逻辑,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内在属性,得以完成他的资本批判。一般交换价值经济学概念经过哲学人本主义层面,运演到历史唯物主义架构中作为哲学范畴的剩余价值概念,真正代表了马克思关于资本批判的逻辑向度。  相似文献   

8.
哲学人本主义话语中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只可能是一般货币形式的交换价值异化批判维度。历史唯物主义语境的剩余价值在交换价值基础上,越出一般交换价值的外延界限,被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塑造为具体的、历史的交换价值的产物。作为哲学概念的剩余价值有着独特的理论品格和内涵,其决不仅仅是一个数量概念,它根本是一个哲学特性的范畴。马克思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逻辑,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内在属性,得以完成他的资本批判。一般交换价值经济学概念经过哲学人本主义层面,运演到历史唯物主义架构中作为哲学范畴的剩余价值概念,真正代表了马克思关于资本批判的逻辑向度。  相似文献   

9.
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以剩余价值最初的具体表现形式——利润为突破口 ,从利润、利息、地租等具体形态中抽象出了剩余价值一般 ,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随着时代的发展 ,马克思当年建立的剩余价值理论中 ,那些反映资本主义经济特性的具体内容 ,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特殊 ;而那些揭示商品经济运行、资本运行等规律的内容 ,则被历史性地凸显出来 ,成为商品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一般规律 ,并适用于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因而又表现为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特殊。  相似文献   

10.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差额的扩大是资本积累的因素之一。它是如何成为资本积累的因素呢?马克思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提出,如建筑物、机器设备,等等,“这些劳动资料越是作为产品形成要素发生作用而不把价值加到产品中去,也就是说,它们越是整个地被使用而只是部分地被消费,那末,它们就越是象我们在上面说过的自然力如水、蒸汽、空气、电力等等那样,提供无偿的服务。被活劳动抓住并赋予生命的过去劳动的这种无偿劳动,会随着积累规模的扩大而积累起来。”(《资本论》第一卷,第667页)这段论述仍不易懂,由此产生了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马克思资本运营体系的分析研究,全面介绍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一般规律、资本周转理论和不变资本节约的总结,阐述了马克思资本运营的思想和方法,并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同时,对我国当前资本运营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篇第四章开始,从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入手,分析了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以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资本的本质. 资本总公式G-W-G'(货币-商品-增大的货币)与简单商品流通公式W-G-W(商品-货币-商品)的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资本总公式中产生了价值增殖“G'=G+_Δ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13.
如同劳动、价值等概念一样,马克思的资本概念也有两重性:它的社会属性是剩余价值不断增殖和资本化的社会条件。剩余价值在总量上等于经济剩余。经济剩余在不断地积累和扩张中呈现出报酬递增、供求刺激和路径依赖等非均衡特征,在马克思的总量分析和辩证法下得到了统一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陈勇勤 《南都学坛》2008,28(1):117-124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获取利润所隐含的剥削问题,提出剩余价值说,假设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通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要解决"李嘉图矛盾"。马克思认为,生产价格的根在价值,价值包含剥削因素;剥削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而剩余价值在企业内部表现为资本独占式分配,在部门之间表现为利润竞争式分配。马克思要从价值和生产价格的数量关系、剩余价值和平均利润的数量关系当中,以微观上揭示价值形成,从宏观上导出生产价格取决于剩余价值总额,即隐藏在市场价格波动的背后的那个东西同剩余价值总额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价格波动的中心点的是劳动价值。用平均利润率得到的生产价格和用c/v比值得到的生产价格,能否为同一个?  相似文献   

15.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章(即整个第二篇)中着力阐述的一个重要问题。正确理解它,是我们理解货币怎样转化为资本以及剩余价值来源的关键所在。但在这个问题上,目前学术界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主要有两种表面上看来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把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理解为价值增殖和价值规律要求的矛盾,一种是把它理解为价值增殖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求索马克思在《资本论》里的思维进程,不仅有助于掌握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精髓,而且可以借鉴马克思分析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 《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的思维进程是:第一步:在流通领域,首先分析了商品转化为货币,创立了价值范畴,铺设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规律的抽象台阶。其次分析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给资本下了科学的定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过程。第二步:在直接生产领域,分析了资本产生剩余价值,创立了资本范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第三步:在再生产领域,分析了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是以“双重自由的”雇佣工人的存在为基础的;并且,在从形式隶属到实际隶属、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过渡,是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自然结果而出现的。一些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研究则表明:资本积累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互动。不仅会使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形式隶属长期延续下去,而且会重新创造出各种形态的非自由劳动关系,以维持资本的赢利能力。这些研究证实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多样性和在特定条件下退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初论“公有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总是简单地把资本视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特有范畴,资本就是对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关系,资本仅仅属于资本家所有,社会主义只能相应使用“资金”。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论述股份制性质时指出:“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把“资本”与“公有”联系在一起,正式提出“公有资本”的新概念。这就促使人们重新审视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中的资本范畴及其与“公有资本”的联系和区别,进而科学地把握公有资本的内在规定和要求。为此…  相似文献   

19.
由卢森堡《资本积累论》一书的出版所引起的争论,是马克思主义史上有关帝国主义问题的一场重要理论争论。卢森堡认为、马克思的有关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理论尚未完成,因为它没能解决用于积累的那部份剩余价值是如何实现的;非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是实现资本积累的必要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争夺实现资本积累所必需的非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成了帝国主义的最深刻的经济根源。这些观点遭到了一些人的公开批评。但是,这些批评本身就有许多理论上的错误。列宁也曾表示反对卢森堡的错误观点。但因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对其作公开批评。所以直到第三国际成立后,一些德国共产党的代表还坚持她的观点。布哈林不得不发表《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的长篇文章再次对卢森堡的理论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探究资本形态、构成及其运动的过程中,从多个层面剖析了资本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了技术的科学化、科学与技术的资本化、资本的技术化运作等发展趋势。从狭义技术观念走向广义技术观念,是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演变的基本脉络。我们不仅要看马克思说了什么,更要看他试图表达什么,众多论述背后的基本理论是什么。尽管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和论述过广义技术观念,但他晚年的确在广义技术视野下讨论了资本的技术化运作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