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义海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21(2):47-51
比较文学的早期是指比较文学的"史前史"与比较文学学科确立之前的中间"地带".学科确立后的比较文学,其许多特点在"早期"那里就已经形成.对"早期"进行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下的比较文学. 相似文献
2.
蒋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4):116-124
新闻文化的兴起是英国16、17世纪一个较为突出的历史现象。在都铎晚期,逐步形成了以口耳、手书和印刷新闻为基础的传播格局,尤其是小册子的显著增长,为新闻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便利,在人们了解时事和进行道德教化等方面具有作用。斯图亚特王朝早期,随着新闻书的出现以及口耳、手书等传播形式的进一步成熟,新闻文化得到了更为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新闻与政治的关系愈为紧密,并对英国民众的政治态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加速了斯图亚特王朝早期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而这种新闻文化的兴起与近代早期英国的社会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其产生的深刻背景。 相似文献
3.
王飞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3):120-125
在16~18世纪欧洲高等教育发展与政治近代化相互作用的背景下,政治与教育显示出相关性。本文将从高等教育发展对政治空间的需要及欧洲政治近代化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所奠定的制度基础这两个方面,来对这一时期的欧洲高等教育之政治前提作一番考量。由此可以发现,政治近代化的核心是世俗化程度的加深。随着世俗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日渐显性化,欧洲高等教育繁荣发展的时机便愈益成熟。 相似文献
4.
孙歌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9(2):74-85
上原专禄是一位在日本早已淡出公共视野的学界泰斗。他一生跨越了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在历史的翻云覆雨中以保持距离的方式与同时代基本课题建立了深度关联,以一己之力不断打破学界常识对于学术、思想与现实关系的想象,确立了关于现实生活与历史关系的认知形态。上原早期在维也纳受到版本考证等史料批判训练,为他后来从事具有高度思想张力的世界史研究奠定了特定的认识论基础。沿着史料批判的思路,不仅有助于理解上原世界史的核心内涵,而且也促使我们反思通行世界史论述中那些被忽略的盲点。 相似文献
5.
刘林楷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1,14(4):346-348
“荒诞派”戏剧与“黑色幽默”小说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两种几乎同时诞生的文学样式之间十分相似而又不尽相同的艺术特征反映了文学发展与社会演变化之间的必然联系,也反映了现代主义作家对新的审美领域的成功开拓。 相似文献
6.
于汝波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2):34-40
中外思维比较是建立在中外哲学、文化、政治、军事、科技等比较基础之上的。开展中外思维比较的目的应是为了从深层和本质上认识中外思维方式及特征 ,以利取长补短。为此 ,首先必须在比较时力求目的明确、站点客观。其次 ,对于“中”与“外”须进行具体分析 ,以使综合概括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 ,防止以主观直觉下结论。再次 ,在比较中 ,应区分被比较对象的类别、阶层和时段 ,不应笼统地搞“一言以蔽之”。另外 ,对于中外思维方式中的主流和非主流问题 ,也应坚持辩证的方法 ,既要真正抓住其主流进行深入揭示 ,同时 ,也不要忽视非主流倾向 ,因为二者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相似文献
7.
罗马法在德意志地区兴起的过程开始于公元14世纪,这实际上是外来罗马法文化在德意志地区得到认同的过程。其时,中世纪德意志最伟大的法典———《萨克森明镜》已经出现,也就是说在德意志普通法文化已经发展到一个高峰的时候,罗马法文化才刚刚到达。那么,罗马法文化凭什么在德意志地区获得发展的机会呢?就此,文章对这一同时具有思想史和制度史意义的法律事件,从背景、动因、历变和影响四个方面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史学界,世界史编纂已有悠久的传统,但在这一传统中也存在着严重的“西方中心论”问题。西方中心论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也是一种学术规范,其最大的缺点就在于以西方的历史发展作为世界历史的主线,以西方的价值观评判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并对其历史和文化造成遮蔽和误读。全球史家尽管对西方中心论进行了深刻反思,但在具体的世界史编纂中仍未做到彻底的“去中心”。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和编纂同样存在着西方中心论倾向。要克服这一问题,中国学者必须对本国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世界历史的“中国维度”。 相似文献
9.
王琢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1(1):68-72
20世纪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经历了战前战中、战后与和汉比较文学3个阶段,取得了极大的成就。21世纪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要在传统的出典考据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关注日中历时性或共时性"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现象,寻求两国间乃至人类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10.
“兴观群怨”说与“卡塔西斯”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阳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中西方文艺理论和中西方美学奠基人。孔子的"兴观群怨"的诗歌理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创造性提法,长期影响中国诗歌的创作和评论;亚里士多德的"卡塔西斯"论是西方文艺理论和西方美学的标点性内容,影响到西方戏剧乃至其他文体。两种理论虽然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导致其逻辑基础和适用文体的差异,但从都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和审美价值,都倡导"中庸"、"中和"的美学原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1.
白阳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59-663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中西方文艺理论和中西方美学奠基人。孔子的“兴观群怨”的诗歌理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创造性提法,长期影响中国诗歌的创作和评论;亚里士多德的“卡塔西斯”论是西方文艺理论和西方关学的标点性内容,影响到西方戏剧乃至其他文体。两种理论虽然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导致其逻辑基础和适用文体的差异,但从都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和审美价值,都倡导“中庸”、“中和”的关学原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2.
郑素杰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8,(4)
汉英两个民族在观察事物与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一定差异,这种差异在语言转换过程中往往被忽视,使译文晦涩难懂。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思维模式在语言中的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简述了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如何克服思维差异带来的障碍,提出了中西方思维差异在翻译教学中应注意导入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比较"的超越性与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但却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通过对比较文学中"比较"的超越性的分析,认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民族、跨语言、跨学科和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在以法国学派为代表的第一阶段,它局限于同源性,发展到以美国学派为代表的第二阶段的,则强调类同性和综合性,在以跨文化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个阶段,则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文化异质性及其融汇的途径,具体表现为异质性、多元性、交互性及总体性等.总体而言,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由三个条件组成,即文学性、跨越性、相容性. 相似文献
14.
杨树郁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88-89
比较思维是把事物存现的相反或相对性特征联系起来加以比较的思维形式。本文在对比较思维的形成进行阐述之后 ,对由此派生的对比辞格在内部构成上呈现着的比较思维的三种基本形态 :正反相较、矛盾并举、反差对照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5.
王向远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2-58
"比较文体学"就是用比较文学方法进行的文体学研究,就是站在世界文学、国际文学关系的高度,对世界各民族文学的不同文体的产生、形成、演变、存亡及其内在关联加以横向和纵向的研究,并对世界文学史上各种文体的特征、功能及其民族历史文化、民族审美心理等各方面的成因进行对比分析.比较文体学的研究课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各民族文学中的文体划分及其依据与标准的比较研究;第二,文体的国际移植与传播的研究;第三,当代文体的世界性与国际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间性思维与比较文学--谈比较文学研究主体的思维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鹿国治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7(4):42-44
比较文学的研究主体问题尤其是研究主体的思维方式问题 ,已成为学科构建的关键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 ,人类通过多元化对话而萌生的“间性思维” ,可以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思维基础。它的“放弃两极、放弃中心、放弃我性、放弃价值审判”的对话思维 ,可以使各国文学进入比较佳境 ,最终达致对话狂欢。 相似文献
17.
系统探究语言、思维与中西文化比较这一主题,其理论基础是萨皮尔 沃尔夫假设。以英、汉两种语言的形式和表达习惯为切入点,详尽分析两种语言对各自使用者思维的制约与影响,进一步印证了萨皮尔 沃尔夫假设有关语言决定思维并影响思维的基本结论。在深入探讨语言、思维及文化密切关系的基础上,认为语言差异是文化差别的归因点,因此,深入的语言比较应是各类文化比较的始点。 相似文献
18.
李亚旭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23-26
《诗学》是古希腊文学理论的集大成,其言说方式是典型的比较思维。亚里士多德通过比较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对象的种差,从而以属+种差的方式给对象下定义,比较思维是属+种差定义方式的基础。亚里士多德还在《诗学》中阐释了隐喻理论,他祛除了隐喻思维的诗性色彩,以比较的理性对举隐喻的诗性,将隐喻转换为言说的技巧和修辞手法,突出了隐喻的人为性与工具性。《诗学》中的比较思维迥异于轴心期中国比较思维的象喻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西文学比较形态。 相似文献
19.
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德芳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32(1):58-61
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在内涵上有共同之处,二者都要求主体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好奇心、自信心、开放性、针对性和坚韧性,都是积极的思维,都排斥不当的思维定式;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大脑的左右分工,对待逻辑性、感性、主观因素的态度,对信息处理的结果,适用范围,指向性和训练方法上。在外延上,二者是交叉的关系。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二者是对立统一、优势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王育红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6(2):23-24
比较阅读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在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运用比较阅读法 ,可以使学生的认识深化 ,思维敏捷 ,富于独创性。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提高其阅读、鉴赏和创新能力都有好处 ,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