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家雷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5)
6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怎样地实现东亚经济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经济学界十分关注的课题。本文从经济成长阶段的演进及国际经济变迁的角度,分析东亚经济增长的原因、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并就东亚经济发展战略,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体系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林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势必引起经济学理论与教学的重大变革。我国传统经济学是建立在计划经济理论基础上的,它在对象确定、安排、章节设置上和市场经济理论有根本性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了。因此,作为经济学基础理论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应不断地用适合我国国情的新方法、新理论充实和完善自己。 相似文献
3.
李毅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9(4):34-41
"资本积累论"认为要素投入是东亚经济奇迹的原因;"技术消化论"认为技术进步是原因。"资本积累论"和"技术消化论"的分歧,源于二者对全要素生产率方法和后发国家技术进步的不同看法。"资本积累论"有统计数据和方法论方面的缺陷,并且与经济事实相悖。"资本积累论"与新古典经济学一脉相承,其增长核算模型对后发国家的适用性值得思考。"技术消化论"继承熊彼特式技术演化的研究方法,比"资本积累论"的纯粹数理分析更接近现实。 相似文献
4.
战后东亚先后开始的高速经济增长堪称奇迹。奇迹的原因固然离不开市场经济制度,但如果国家仅仅是"守夜人"或小政府,不可能导致东亚奇迹;国家作为"制度供给者",不断推出以有效率的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市场经济制度,是东亚奇迹创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试析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内部制约因素——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们对东亚经济一体化前景普遍悲观,这是由众多制约因素造成的。东亚各国国情差异、不对称相互依存、外向型经济、民族主义观念及现实主义思维、所谓的“安全困境”、日本的消极态度、中日关系障碍、核心国家牵引动力的缺乏和国际合作机制缺失等各种消极因素,从不同领域不同方位释放阻力,阻滞了东亚一体化进程。其中,民族主义肇始的安全疑虑和政治歧见的“裂变”,影响尤甚。 相似文献
6.
彭金荣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6)
韩国在亚洲国家中率先摆脱金融危机的困扰,再次创造“汉江奇迹”。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加快企业结构调整,整顿金融秩序,发展高科技产业,大量引进外资,振奋民族精神等方面。我国在进一步扩大开放条件下应注意从加大改革力度,培养企业竞争实力,发展规模经营,推进结构优化,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吸收韩国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7.
李伯重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68-80,159
近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尤其是现在江南的经济发展水平正在迅速接近西方发达国家,创造了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奇迹,这个奇迹赖以产生的基础是此前几个世纪江南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增长。为了正确认识今天的江南经济奇迹,就必须真正认识江南经济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历史基础;而要真正认识江南经济的过去,关键是正确认识江南在西方到来之前的经济状况,就必须抛弃西方中心论,从新的视野研究近代早期江南经济史。这对于改进我们关于西方到来之前中国"传统"经济的看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 ,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命运 ,关系到各种社会制度以及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 ,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是我们对经济全球化进行透视与分析的根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9.
马庆钰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2)
东亚诸“小龙”的腾飞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儒家文化,而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加普选基础上的代议民主制再加儒教伦理温情“三合一”的结果。所以中国现代化中的借鉴态度是:在制度层面,坚决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宪政体制,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背景,在文化层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和对西方文化有选择地吸收.坚持对传统文化的承优剔劣。仅就儒学而言,应使其成为一种伦理生活的样态,而不是政治生活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金融危机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战后 ,特别是 60年代以来 ,在整个东亚地区内形成了呈梯次分布的“产业链” ,从而使得整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由低到高持续发展 ,这是“东亚模式”能够创造奇迹的关键之所在。然而 ,在整个世界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浪潮中 ,东亚地区内产业传递趋于缓慢 ,甚至停滞 ,因此“东亚模式”便失去了昔日的活力 ,导致“东亚神话”的破灭 ,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文化与经济从来都是不可分的,做为东南亚文化的主导,儒家文化对东亚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借鉴日、韩等国在发展社会经济中对儒家文化的运用,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龚新蜀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9,(6)
创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要冲破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束缚,以邓小平经济理论为指针及立论基础,同时还要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有用之处,这样才会形成我们自己的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13.
东亚经济一体化格局下台湾经济的边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正方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1-78
20世纪 90年代末以来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发展的新格局。中国台湾地区除在APEC中有一席之位外 ,基本上游离于亚洲内部区域经济合作之外。如果台湾当局继续奉行其“去中国化”的政治取向 ,排斥两岸经济一体化 ,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就存在着“台湾经济边缘化”的危机。借重两岸经济一体化渠道尽快融入东亚区域整合浪潮 ,是台湾经济防范边缘化危机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4.
政府政策选择与东亚金融危机——关于东亚金融危机的公共政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国庆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
本文认为,政府公共政策的滞后、失误以及缺乏足够的前瞻性,政府公共行政能力的走低、弱化以及缺乏足够的坚定性,是造成东亚金融危机的主因。具体表现为政府的汇率政策滞后、金融监管政策失控、宏观经济政策失调、产业政策走偏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发生在东亚地区的金融危机,在本质上是一次政府公共政策的危机。危机的解决以及连带的经济复苏和经济发展,有赖于该地区政府的以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为核心的公共行政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16.
袁斌昌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作者认为,邓小平的经济理论是具有鲜明的主题、严密的逻辑结构、较为完整且能不断丰富发展的经济科学体系。文章指出,邓小平经济理论以其内容上、方法上的创新特色,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到新的理论高度。文章把这一经济理论体系概括为四个层面的基本构架,包含十一个方面理论和八个规律法则等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美国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美国在东亚有着重要的战略利益,因而对一体化抱有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并不希望在东亚出现另一个法德核心似的欧盟。东亚各国在积极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同时,也认识到美国在东亚政治、经济、安全领域的重要性,努力将美国融入到一体化进程当中来,使其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双方在不断的博弈互动中谋求共赢。 相似文献
18.
张君玉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3)
目前高校的政治经济学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教师不适应形势要求、不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贯彻和把握好几个原则:1.经济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原则;2.“放”与“收”相结合原则;3.经济信息与经济原理相结合原则;4.简明性与深刻性相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19.
东亚跨世纪的变革与重新崛起──深入探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荣渠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本文从东亚世界整体关联的角度,探讨了近一个半世纪以来这个地区被卷入现代世界现代化大潮的总体进程,东亚这一巨变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界线划分为两个阶段;它的复杂内涵可概括为四个过程与三大基本演变形式。对战前日本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成功”应待两点论,对战后东亚的重新崛起与新兴工业化地带的出现,应结合独特的时代机遇、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市场与国家、文化传统与现代性等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的综合分析,并从中探讨有关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走向现代化的新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20.
范洪颖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151-153
东亚区域合作的推动因素主要来自东亚的地缘经济,而阻碍因素主要是东亚的地缘政治现实。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相逆的状态制约着东亚一体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改善了东亚的地缘环境,促使东亚进一步的经济融合和政治对话,同时全球化的制度同质化过程也使东亚必须集体提升“制度能力”以应对全球化的风险。由此,一体化成为东亚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