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心愚 《民族学刊》2021,12(2):1-8, 9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社会存在的反映。铸牢这一共同体意识,事关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铸牢这一意识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发挥教育的作用,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应注意的内容主要为形势教育、基本国情教育与历史教育。发挥好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明确谁负责、谁来抓和如何落实,也需要建立开展这一教育的制度及采取必要的措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应融入政治理论课,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同时也需要多形式、多渠道展开。  相似文献   

2.
赵心愚  康坤全 《民族学刊》2022,13(12):1-12, 14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及建立相关机制的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正确立也就是铸牢需要教育引导,必须注意发挥教育在这一意识铸牢过程中的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首先要重视铸牢这一意识的重大意义,并把党强调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及提出的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成果作为重点内容。建立这一教育的常态化机制,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进行,需要明确领导责任、形成工作格局并建立相关制度与机制,做好计划安排,分类指导,检查督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要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并结合常态化宣传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搞好社会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3.
增进国家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归属之一。国家意识是个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和认同,是一种包含政治、文化等多重心理要素在内的国家身份感、国家自豪感、国家归属感与国家安全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增进国家意识的机理深刻体现于现代国家的人民、政府、领土、主权四个核心要素之中,增进国家意识能够增进各族同胞的人民理念、政府自信、领土感知与主权立场。“两个大局”中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国际社会的赤字陷阱给增进国家意识带来挑战,各类问题与冲击越发复杂化、国际化。因此,要以人民理念增进国家安全感,回应大流动背景下的身份变化;以政府信心增进国家自豪感,完善治理体系和维护国家形象;以领土感知增进国家归属感,用故土情结凝聚国家认同,化解分裂图谋;以主权立场增进国家安全感,营造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4.
金海英  金玲 《民族学刊》2022,13(7):24-32, 14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定不移牢固树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根本和灵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是一朝一 夕的事,是逐渐积累而形成的,是在未来还要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实践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党史,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做的相关理论探索和实践努力进行经验总结是十分必要且具重要现实意义。历史维度回答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过程。理论维度回答了中华民族及其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实践维度回答了基层民族工作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6.
王永莉 《民族学刊》2021,12(12):1-10, 123
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民族团结、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确保边防巩固和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等具有重要意义。但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面临经济发展不均衡、社会民生发展水平滞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弱化和民族主义思潮影响等挑战。为此,要促进其经济均衡稳定发展、加强社会民生改善、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各民族宗教文化作用和构建周边安全命运共同体,从物质基础和思想意识等层面铸牢边境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新时代巩固民族团结的一条主线,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深层价值凝聚,是对中国共产党维护民族团结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外局势正确分析的应对.深入解析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价值,对我们进一步巩固民族大团结、深入认识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仕民  陈文婷 《民族学刊》2021,12(9):10-16, 114
象征互动以“符号感知—意义表征—价值认同”的符号表达模式,涵括思想、观念、情感在被转达和阐释的符号形式中具体化的象征展示,指向了符号化导引“主我—客我”“自我—他者”“内化—外化”的情感性链接、利益性联结、价值性衔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家庭”“大花园”“石榴籽”象征表达的符号展演,内蕴共同体的归属、团结、凝聚意识,阐释符号互动的根基性形构、强化性维系、建构性升华,形成与共同体归属、团结、凝聚意识的互动,指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情感、利益、价值实践。  相似文献   

9.
边疆民族地区是维护和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的重要阵地,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中华各民族共同书写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历史。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历史是客观全面、动态发展、普遍联系的观点,重点加强边疆地方与祖国关系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文化发展史、宗教同所在社会相适应的历程与经验史教育,确保历史观教育的方向性、科学性、主体性,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历史认同、文化认同,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属于思想观念意识范畴,铸牢进程离不开文学、艺术、媒体、影视等精神生产领域物化媒介的支撑,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地遵循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的理论规约。本研究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生产力、精神生产关系、精神生产规律探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精神生产实际,总结出以党的领导为根本政治保证、构建自觉参与精神生产的共同体、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历史观等具体路径,为精神生产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了科学的方法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杨敏  陈雪龄 《民族学刊》2022,13(12):70-77, 15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中华民族先锋队的神圣使命,是民族高校的责任担当,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如何至关重要。运用李克特量表设置问卷进行调查,以SPSS25.0软件予以分析,结合描述性统计、探索性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满意度的因素。结论显示,学生对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满意度总体趋于良好,但不同年级、政治面貌、专业门类在不同的指标上呈现显著差异,教学资源投入、校园文化建设等相关指标显著影响教育满意度。因此要加大教学资源优化整合,拓展第二课堂活动,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共同提高学校教育成效、提升学生教育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李烨鑫 《民族学刊》2022,13(10):7-13, 129
学界对“共同体”的研究从关注具有某种群体性特征的有形共同体逐步过渡到关注精神层面的无形共同体。无形共同体更为看重的是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历史和现实出发,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是要培养中国公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而认同感是联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桥梁。我国早已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国家治理的基础设施,它具有公共性,可以营造公共领域,形成培育共同体意识的舆论环境;它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可以彰显中国公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主体性;它具有共享性,可以增强人们对共同体的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存量治理设施,并对这些设施进行适当调适,使其形成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文章根据近年来在民族地区开展的相关调查,简要总结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也指出了这些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建设,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乔姗姗  党垒  张继焦 《民族学刊》2021,12(6):11-18, 116
文章基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三个维度:“民族-民族”关系视角、“民族-国家”理论视角和“国家-民族”理论视角。 三个维度各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要求,且彼此联系,相辅相成,显示了以“56个民族-中华民族-国家”为主体的不同研究层次:基础层次的民族关系发展;中间层次的中华民族构建;目标层次的现代国家治理,三者共同构成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体性认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持续推进并走向完善,提供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法治意识是法律运行的认知基础和思想理念基础,法治意识强调以权利义务为线索,将普遍性置于优先地位,是国家意志的刚性表达。培养法治意识能够改善法治主体的政治品格、行为方式,促进良法善治。在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实践中,增强法治意识,有利于促进公民团结的向心聚集,确保各民族的共同责任担当等。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加强公民的法治意识,有利于引导各族公民适应现代化进程的文明理念和行为方式,引导人们对“多元”的包容和对“一体”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虎有泽  张博文  李辉 《民族学刊》2022,13(12):23-31, 148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党和国家一向高度重视民族事务,把民族工作纳入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来布局谋划。党的十九大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政治性、统一性、稳定性、历史性、普遍性等五个理论特征,还有显著的时代意义,我们可以从组织路径、政治路径、思想路径、物质路径、社会路径、法治路径等六个方面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要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尊重差异追求共同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7.
孝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共识,也是促进各民族文化不断融合的内在动力。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孝文化内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加强中华孝文化的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现实中,中华孝文化在各民族实践中依然葆有儒家思想的底色,对厚植家国情怀、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共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分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以及党的民族工作作出的英明抉择和重大部署,二者共同蕴含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基因、共同体现中国共产党共建共享理念、共同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且同是对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坚持与发展。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和前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共同富裕的精神力量之魂,二者共同形塑了相辅相成、同频共振的互构逻辑,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迈向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铸造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文化长河中,也凝聚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因而能够展现和存养于具体的红色符号中。红色符号是一种物质性与精神性相统一的象征载体,其呈现的话语与空间、蕴含的记忆与情感、外化的仪式与生活,是红色符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展开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红色符号路径,需要依托红色符号的形式与内容,运用红色符号的认同机制,利用红色符号的实践形态去推进。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