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海英  金玲 《民族学刊》2022,13(7):24-32, 14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定不移牢固树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根本和灵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是一朝一 夕的事,是逐渐积累而形成的,是在未来还要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实践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党史,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做的相关理论探索和实践努力进行经验总结是十分必要且具重要现实意义。历史维度回答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过程。理论维度回答了中华民族及其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实践维度回答了基层民族工作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陕西作为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不仅是中华版图地理位置上的中心,更是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西周、秦、西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这些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为这块土地埋下了深厚的中华文脉根基,也留存了数量巨大的文化瑰宝.同时,陕西作为中华民族近现代革命运动的重要发生地,同样也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的革命历程,继承了不畏艰苦、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与革命文化.  相似文献   

3.
陶斯文 《民族学刊》2021,12(9):1-9, 113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百年,是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革命、建设、改革时期,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工作实践对中华民族进行有机整合,有效促进了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的自觉发展,并且逐步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主导性因素,厘清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逻辑关系,对于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重要且成功的工作时间为线索,考察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历史进程,深化党与中华民族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特定地域内通过共同的经济组织使得各族群众得以维系一种共同的经济生活,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建构具有塑造作用。农牧民合作社作为民族地区广泛存在的经济组织,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就契合逻辑而言,在历史维度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合作化运动增进了族际关系协调,价值维度上合作社内涵与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内核存在着共通性,空间维度上合作社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机场域,这些逻辑契合点意味着合作社可以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织载体之一。就认同逻辑而言,农牧民合作社通过增进对政府绩效认同、民主参与过程认同、政治价值观认同等多结构的层次而嵌入各族社员的政治认同,在形塑共同利益与疏导利益分歧中整合各族社员的利益认同,以及在合作社的群体本位理念及合作互助精神中凝聚各族社员的心理认同,最终使得合作社所具备的认同作用在新时代得以再造。  相似文献   

5.
张淑娟 《民族学刊》2021,12(11):1-11, 120
中国共产党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努力始终伴随其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整个过程。随着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思想形成、确立和日趋成熟,逐渐形成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为核心理念,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话语体系,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百年培育的实践与上述过程相呼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成效又进一步促进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思想的成熟和话语体系的完善。百年培育史可划分为初步尝试、局部开展、全面铺开、再次被强调和成为民族工作主线等几个阶段。经过百年努力,具有内在关联且各具特点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重意涵生成;对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伟大祖国、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渐次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日趋成熟,成为具有普遍价值和意义的理论体系。百年培育的基本经验可概括为: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统一;二是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同时保持理论与政策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三是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与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相结合;四是用中华民族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目标从两端框定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机制,审视凝聚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努力,从而正确评价百年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6.
董强 《民族研究》2023,(5):1-9+138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伟大的历史的民族”论说,深刻地辨析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伟大的历史的民族”也是“革命的民族”,这样的民族在现代社会具有推动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革命性,对现代世界体系具有建构性。中国共产党曾使用“伟大的历史的民族抗战”话语。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自强不息、救亡图存,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及新时代快速发展后,中国已成为改变国际关系对比格局的重要力量。马克思、恩格斯笔下“伟大的历史的民族”的理念之于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百年征程中得到不断实践。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论断,深化了中华民族作为“伟大的历史的民族”的理论内涵。“伟大的历史的民族”论说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鹍飞  余虹雨 《民族学刊》2022,13(8):13-23, 15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经济生产活动、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结构的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涉及经济交往、政治认同、文化交融的心理活动过程。其核心要义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自强意识与使命意识;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共有精神家园的自豪意识与守护意识;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的政治意识;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的自尊意识与责任意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认同的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何雄浪  尹凤茗 《民族学刊》2022,13(1):1-11, 1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外求民族独立,对内求民族平等”的革命斗争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中华民族全面觉醒并凝聚一体,真正意义上结束了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将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到新的高度。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贡献体现在:坚持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战略保障;建立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统一战线,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奠定牢固的阶级基础;构筑新的社会秩序,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培育适宜的社会环境。中国共产党在浴血奋斗的28年里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始终,将祖国统一的前景一一描绘,使中华各民族实现了真正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相似文献   

9.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征程的历史凝结,补钙壮骨,通今溯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严密的耦合逻辑。在政治上,红色文化有利于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前提;在经济上,红色文化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族互惠指向,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在文化上,红色文化标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国底色,聚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动力;在社会上,红色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认知;在生态上,红色文化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交响协奏的生命共同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生态底线。  相似文献   

10.
韩乐然是朝鲜族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东北地区中共早期组织的创立者和革命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924年初至1929年秋,在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创建东北地区早期党组织,发动革命运动和开展反日斗争,起到了拓荒者的重要作用。九一八事变后,在欧洲、中国关内,韩乐然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宣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时代,应当挖掘红色资源的当代价值,赓续红色血脉,坚定历史自信,勇毅前行,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1.
所有的文化实践都透过符号衍生意义。红色文化符号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各时期浴血奋战、踔厉奋发的百年非凡实践历程中淬炼出的符号体系,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底色、精神风范、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具有革命性与先进性相统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等时代特征,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黏合剂。传承利用红色文化符号,有助于熔铸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向心归属意识、熔铸中华民族“三个离不开”的团结互助意识、熔铸中华民族“四个与共”的共生共荣意识。当前,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叙事书写到关键节点,亟待挖掘诠释红色文化符号的价值意蕴,有形、有感、有效地以之熔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陈建樾 《民族研究》2022,(6):15-29+138-139
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性起点,也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传播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探索的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持续译介和传播,为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提供了助力。中国共产党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不仅完成了对中华民族内涵的界定,而且通过《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定位中华民族国家的完整论述并进而指导了“西工委”关于民族政策的规划。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使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得以初步成型,“中华民族的新社会与新国家”建设由此也得以付诸实践。《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在发表后先后经过3次重大的修改,而毛泽东关于“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国家”的论述在1940年提出,至1952年公开刊布,但至今仍关注不够。基于相关历史文献,本文梳理和分析了这一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庄勤早  李永政 《民族学刊》2022,13(8):24-31, 15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最新发展和理论创新。英雄文化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为主轴,发挥英雄精神的导向作用,培育与提振英雄文化,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意义重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英雄文化新的时代意蕴,基于中华民族精神熔铸的时代精神、以民族复兴为核心凝聚全体成员的时代要义、坚持人民主体性的时代方略构成了新时代英雄文化的时代意蕴。英雄文化的独特内涵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从历史维度上看,见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起步与发展;从民族维度上看,诠释与凝聚中华民族精神;从现实维度上看,彰显和汇聚共创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力量。明确新时代英雄文化的培育方向,打造多元立体的文化传播模式,优化文化的时空情境建构,充分汲取英雄文化的教化激励价值,对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蒋祖智 《民族论坛》2010,(12):37-38
在中华各民族的发展史上,瑶族也是一支历史悠久,有着灿烂文化、延续着古老和现代文明,与其他各兄弟民族一样,对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国革命的成功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一支少数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江华瑶族人民积极加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行列,为民族的解放、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涌现了许多优秀人物或革命英烈。  相似文献   

15.
杨春娥  赵君 《民族学刊》2023,14(1):50-58, 145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国共产党自上而下从政策设计、实践引领、舆论引导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实践举措。营造新中国和平统一的环境,建立家国安全共同体;重点帮助少数民族,构建多元一体结构共同体;维护各民族政治权利与地位,建设政治共同体;注重各民族经济利益,建设经济共同体;发展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建设文化共同体。这一阶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增强了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文化传承对于增强价值认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具有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的红色文化,特别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形成的革命文化,在印证历史、传播话语、构建民族精神以及实现价值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革命纪念园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承担着继承、弘扬和不断发展创新的使命和责任。在新媒体时代下,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价值内涵、丰富红色文化物态形式、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载体、增强红色文化感官体验,才能使红色文化不断与时俱进,持续焕发生命力,同时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7.
舒群 《民族学刊》2021,12(11):50-56, 12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四川阶段是我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时期,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以毛泽东民族理论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民族领导力。中国共产党民族领导力实践体现在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四个方面,具备清晰的主体、内容和客体构成,中国共产党在长征时期的民族领导力实践是党的民族领导力初步形成时期。长征时期党的民族领导力在四川民族地区的实践体现了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源自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民族领导力,也凸显出中国共产党民族领导力从民族独立到多元一体,再发展到共同体,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领导力的人民性、民主性内涵。  相似文献   

18.
骆雪 《回族研究》2023,(1):27-34
红军长征时期对民族政策的宣传动员显示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从理论走向具体实践,而如布依族红军歌谣这样的族群口头传统则是其中重要的地方渠道,与红军自身的宣传动员形成互联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在这些红军歌谣的文本与红军宣传的革命话语中都强调凸显了“同一与同体”这一核心概念结构,从而实现了意义的共通;另一方面,“同一与同体”的意义框架,会深化布依族群众对红军的身份认同、促成其革命意识的觉醒并发展为对红军革命理念的认同,进而在情感、理想信念等方面产生动员作用,指引着广大布依族群众积极投身于红军的革命斗争中。长征时期红军民族政策的宣传动员中所彰显的人民性、群众性的时代意蕴,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统战工作的开展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薄辉龙  徐君 《民族学刊》2023,14(4):35-43, 138
从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的视角回顾援藏政策的逻辑构成、实践路径和社会效果,对民族工作的“守正创新”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援藏政策是中国共产党针对西藏地区率先实施的宏观性民族政策,体现了中华民族“起源-自在-自觉-自强”的历史逻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结构的现实逻辑和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团结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逻辑。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援藏政策经历了主体、形式、内容等层面的变迁和完善,形成了坚持党的领导,以民生为落脚点,以经济援藏、教育援藏和法律援藏为主要特征的实施路径,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夯实了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文化基础、法制基础和社会基础。鉴于援藏政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耦合性,研究发现援藏政策在政治整合、经济互惠、文化接触、法治规范和情感认同等功能的作用下推动了西藏地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20.
周俊利 《民族学刊》2022,13(7):109-118, 150
中华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也是增强文化自信和涵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和源泉。民族高校大学生是未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英力量,也是联系少数民族个体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纽带,增强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既是民族高等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为此,增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可从以下维度推进。在路径维度上,改革创新教学体系和方法,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平台维度上,有效利用网络新媒体,开辟提升文化自信新途径;在认知维度上,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针对性;在行为维度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深化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