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苗连贵 《源流》2021,(2):62-62
在中国文化中,牛是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符号。牛虽然为人驱使,但并不低贱,众所景仰,以之赞誉牛,不过分。古代社会最早以牛自喻的人,大约是春秋时期的孔子门生司马牛,一名"耕",一名"犁",字"子牛"。名也是牛,字也是牛,可见其爱牛、敬牛之深!他一生躬耕,自食其力;主张"忠君"、"恤民",反对其兄的犯上作乱,祸害苍生,成为孔...  相似文献   

2.
贾勇  赵唯 《南都学坛》2002,22(4):12-13
在汉画中,牛是具有超凡能力的神兽;牛神话是富有幻想的汉代人的思想记录。同时,牛神话具有矛盾 性。  相似文献   

3.
《老友》2021,(3)
春节的欢笑声犹在耳畔,我们已迎来辛丑牛年的工作日。在陆续复工返岗的同时,许多人也在朋友圈表达了对新春的美好期待:"牛年顺利,开工大吉!""牛年一起牛起来!""去年落下的,今年补回来,加油!"……从这些祝福语中,我们也能看到"牛"这个字眼的特殊意义。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  相似文献   

4.
正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农历辛丑牛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自然联想到,牛是吃苦耐劳、耕耘向前的象征,人们满怀期待迈入这个蕴含着"牛"味的一年,拥抱新机遇,开辟新局面。我们已站上新的历史起点。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温州要在"十四五"头年实现"开门红",任务光荣而艰巨,此时更加需要发扬好这样的"牛"精神——  相似文献   

5.
唐朝的牛     
李汉荣 《社区》2010,(26):45-45
当然.唐朝的牛是辛苦的,也没什么文化,这一点,与现代的牛相似。  相似文献   

6.
牛年说奇牛     
2009年是我国农历的已丑年,俗称牛年。牛年说牛,别有趣味。《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牛是驯化的牛科大角型哺乳动物,曾经成群地活动在北美、欧洲、亚洲和非洲。现代的牛分为黄牛、瘤牛、水牛、牦牛、奶牛、杂种牛等多种。然而,在牛的世界里,还存在一些奇牛和怪牛。  相似文献   

7.
正曾听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相国,微服出访时,看见一位农夫驾着两头牛在家田里耕地,便问他:"这两头牛,哪头更优秀些呢?"农夫看着这位相国,一言不发。等耕完地,牛到一旁吃草时,农夫轻言轻语的对这位相国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这位相国很奇怪,问:"你干嘛用这么小的声音跟我说话?"农夫回答:"牛虽然是畜类,  相似文献   

8.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立的文化,牛是一种动物,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它驰骋于中西方文化中,在两种文化中却扮演不同角色。在中西人心目中,对牛褒贬不一,而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便是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佚名 《社区》2009,(24):22-22
有一则寓言,一头驴子和牛是朋友,牛负责耕作田地,驴子在家干杂活。一天,耕牛对驴抱怨耕地的辛苦,驴子就出主意让牛装病,以逃避第二天的耕作。第二天,主人看到牛病了,就牵出驴子套上犁继续耕地,可怜的驴子脖子的皮被磨破,四肢沉重而肿胀,驴子干了一天活,傍晚回去时连头都抬不起来了。  相似文献   

10.
汉代"牛耕法"、"代田法"等耕作技术的推广.使农业工作效率提高,增加了农业收入;大兴水利工程,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抗旱排涝能力;生产工具的改进,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11.
佚名 《社区》2009,(16)
有一则寓言,一头驴子和牛是朋友,牛负责耕作田地,驴子在家干杂活。一天,耕牛对驴抱怨耕地的辛苦,驴子就出主意让牛装病,以逃避第二天的耕作。第二天,主人看到牛病了,就牵出驴子套上犁继续耕地,可怜的驴子脖子的皮被磨破,四肢沉重而肿胀,驴子干了一天活,傍晚回去时连头都抬不起来了。面对驴子的牢骚满腹,牛和驴子的友谊就此画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12.
3月21日,民间有"二月初二龙抬头"的说法。这天,在高要市河台镇,一年一度的"开耕节"如期举行,河台镇的群众及其亲朋好友、海外乡贤侨胞、外来游客近20万人共聚"闹开耕"。当日,记者在河台镇走访发现,村村人山人海,龙腾狮跃,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家家户户筵席丰盛,款待亲朋,抢炮现场更是众人竞技,热闹非凡。农历二月初二"闹开耕",在高要河台已有数百年历史。河台"闹开耕"  相似文献   

13.
以铁器牛耕推广、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以及农业主导性产业部门地位确立为特征 ,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农业奠基的重要阶段。农业的发展为生产关系革新、政治制度演替以及思想文化繁荣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是导致战国时代社会巨变的终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侵耕是指宋夏双方逾越边界在对方土地上的武装耕作行为。西夏本身物质匮乏是其侵耕宋土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 ,北宋边防力量的虚弱 ,西北边疆闲田旷土的大量存在 ,也是引起西夏侵耕宋土的因素。同时 ,宋出于在经济上打击西夏 ,也采用侵耕、扰耕的策略和行动。宋夏之间侵耕、扰耕的行为引起了宋夏关系的恶化。由于侵耕是一种暂时性的掠夺性行为 ,它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有所破坏  相似文献   

15.
《诗经》成词流布于当时的“民间” ,在当时是“常言”。因为是上古村社时代特定的社会组织 ,生活风习和物质文化的记录。“稼穑”颇有今所谓“自食其力”的味道。“耦耕”指三代“二牛三人”举家协耕的耕作方式。“清明”是春耕时节天雨转晴的天象征兆。“辰告”即关于“农时”的“诏诰”。“农郊”有“娶女”之古义  相似文献   

16.
清代耕耤典礼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礼仪,在18世纪的中国,随着民族、民生等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统治者根据国家治理的需要,在吸收借鉴传统耕耤典礼的基础上,围绕"敬天勤民"的治国理念,恢复重建有本朝特色的耕耤典礼.清代重视发挥耕耤典礼的社会教化作用,在利用亲耕仪式塑造圣君形象、培养帝王德行的同时,将其推广至各省府州县各级衙门,耕耤典礼由此演变成为一场全民性的劳动教育仪式,从而为整个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价值规范,并为中国文明的发展、延续烙下了深刻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17.
牛耕始于春秋一说,近年来已为不少史学家所肯定,且有趋向于定论之势。他们的论据归纳有以下几条: 一、孔子弟子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又晋有大力士称牛子耕的,都是用牛为字,以耕或犁为名。由于古人取名与字,习惯上是要求二者字义相比附,若非已有牛耕的事实,不会产生牛与耕犁相联系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文化重构是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主动性变迁方式,是民族文化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化生境的必然结果。对畲族文化变迁进行历史人类学考察后,我们发现畲族文化重构经历了从"游耕"向"定耕"、从"自发"向"自觉"、从"我构"向"他构"的阶段性转变。畲族的文化重构从传统的"我构"转变为"他构"后,引发了群体内部的认同困境,也引发了群体外部的质疑。厘清当前文化重构中"我构"与"他构"的关系,实现从"他构"向"我构"的回归,是破解当前文化重构困境的关键。因此,民族群体的"文化自觉"尤其是民族精英的率先自觉,在当代民族文化重构中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肖秋生 《新天地》2011,(1):43-44
互联网上有个"牛大帅",在搜索引擎嵌入他的大名,很快就能找到他,一睹"大帅"风采。"牛大帅"何许人也?他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大学本科文化,在部队服役38年,曾任空军某部团职干部,人称马团长——"牛大帅"是天津人马玉鹏的网名。  相似文献   

20.
牛的趣闻     
2009年是中国农历的己丑年,俗称"牛年"。在牛年春节到来之际,笔者特搜集了一组有关牛的趣闻,以飨读者。水花牛:卢旺达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牛。它的头部有一大丛毛,好像是戴着一顶漂亮的花帽;背部长着五颜六色的花纹,仿佛是穿了一件鲜艳的花衣。当它们洗澡时,露出水面的只有头部的"花帽"和背部的"花衣"。老远看去,河面上像是绽开了一朵朵美丽的"水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