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病毒是不是纯粹的"自然"微生物?不是的。对于病毒学家和流行病专家而言,这是不言自明的。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有助于理解病毒与动物乃至人类的关系。在这样的网络视角里,病毒如何与人类互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如何影响病毒,病毒又如何反过来冲击人类,都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框架。本文讨论的基本事实是:病毒的演化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病毒也将人类和动物联系起来,病毒也受到人类各种社会性设置,人与物的流动,科学与技术的创新以及各种社会、文化和经济条件的影响。病毒不知道攻击对象的种族、族群、文化以及阶级的背景,它跨越所有边界。在这样的意义上,全人类同属一个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3.
略论白寿彝先生对《史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我国回族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史记》研究成就全面考察的基础上 ,结合 2 0世纪 50至80年代中国史学发展的实际 ,论述了白先生《史记》研究的特点。认为注重贯通性的探讨 ,注重司马迁及《史记》思想性的研究 ,注意运用马列理论分析和研究司马迁及《史记》 ,是白先生《史记》研究的突出特征。《史记》研究既是白先生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领域 ,也是他将中国史学史学科推向深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4.
以文学的视角审视<史记>的历史叙事,分析了<史记>历史叙事的文学品格,概括了<史记>历史叙事五个方面的文学性特点:故事性、虚饰性、抒情性、多层面性、通俗性.认为叙事是记述性作品写作必不可少的手法,但不同的作品其叙事又有着不同的品格,历史著作是历史品格的叙事,文学作品是文学品格的叙事.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社会的民族杂居区域,如何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始终为一大难题,畲汉关系亦莫能外。有关畲汉民族间关系多数学者已意识到共同民俗信仰的协调功能,并通过田野调查做出描述和探讨,然尚待提升。本文基于近年来对闽东林公信仰的深度调研,从明清虎患推进闽东林公信仰的传播、身处虎患前沿为畲族赢得林公信仰传播的发声权、同出"闾山"明晰畲族传播林公信仰的认同感、委托管理宫事确定畲族在林公信仰中的领导地位等逐一考证,并在综合这些考证的基础上,提出畲族在领导畲汉民族林公信仰传播的地位对民族融合的特殊意义,以期追溯和逼近《摆脱贫困》中的民族团结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6.
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的发现、记录与出版是21世纪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大成果,从此它不仅继续以自然生命——口传的方式流传于民间,而且将以其第二生命在更广大的读者中流传,为多种保护渠道提供了可能。《亚鲁王》是迄今发现的第一部苗族英雄史诗,它的发现、记录和出版改写了已有的苗族文学史乃至我国多民族文学史。《亚鲁王》在20世纪历次调查中均被忽视,此次普查中被发现,从而填补了民族文化的空白。与已知的许多英雄史诗不同,《亚鲁王》是原始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化佳作,它为中国文化多元化增添了新的元素,为已有的世界史诗谱系增添了一个新的家族。  相似文献   

7.
王宏宇  张亚辉 《民族学刊》2015,6(6):13-17, 97-98
聚焦于工业化早期的英格兰以及美洲加勒比殖民地的甘蔗种植园,西敏司《甜与权力》以糖为刻画对象,将糖的生产、糖的消费、自然性与社会性、权利的规约与意义的制造纳入到纵向的历史叙事结构中,勾勒出糖从一件奢侈品化身为工业化生产之商品的过程,并与早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奴隶化生产,乃至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密切联系,从而建构出同世界贸易体系并行的权利文化网络。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资源网络化成为信息社会的一大潮流,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检索模式。东南亚国家的互联网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网络资源的类型和数量都呈现快速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是对阿马蒂亚·森的《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一书作简要的分析介绍,通过对作者背景的简要介绍以及对该书与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观点的比较来阐述阿马蒂亚·森在此书中的重要观点——反对对个体身份的单一划分.并且通过若干实例来说明阿马蒂亚·森观点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继拉铁摩尔的作品之后,西方学术界研究中国边疆史的范式性作品,著名人类学家巴菲尔德教授的《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The Perilous Frontier:Nomadic Empires and China)的中译本①,在经历了三年的修修改改之后,终于定稿付梓了.可以说,这三年的翻译过程,也正是自己在学术和生活上困惑——解索—再困惑—再解索的过程的写照.在翻译之初,我曾写过一篇关于此书的介绍性文章,名为《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边疆史》,发表在《读书》2009年第4期上,引起了大家的一些关注,也顺带激发了自己对于边疆问题更大的兴趣.而如今,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巴菲尔德教授的这部名著的译本上面,作为译者的我感到很高兴,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压力,这种压力既有来自学术上的,也有来自语言上和心态上的.因为按照我所秉持的翻译理念,在外国著作的中译本出来之后,评判权就归到了各位读者的手中,译者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被检视的对象.当然,这种来自读者的检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也是学术探讨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硅谷为世界创造了神话.习惯了以总量和数字计算的人,常会把硅谷的这种神话现象视为自然形成,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构,更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这样,作为主体的人,即那些神话的真正创造者往往因为视觉与现象的断裂而被忽略、被遗忘.如果用哲学家布迪厄的思想来理解,这就是只看到结构,忽略了人之能动性的一种单向反应.  相似文献   

12.
13.
李绍明  李涛 《西藏研究》2002,(1):118-120
中国藏学出版社于今年2月出版了由历史学家西北大学教授周伟洲先生主编的《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一书。该书凡14章,共630千字,可谓洋洋大观。这本书从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的关系入手,客观、真实地再现了西藏的近代历史,尤其是以英国、俄国为主的帝国主义侵略西藏的历史。可以说,中国西藏的近代历史,充分反映了英国和俄国的侵略历程。一从经济上掠夺西藏是英国侵藏的第一步。随着工业化,西欧各国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纷纷向东方开疆辟地,寻找市场和殖民地。早在1644年,东印度公司讨论独占硼砂贸易时,曾提及其产地…  相似文献   

14.
《回族研究》2012,(4):50
由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王平博士著的《临夏八坊:一个传统与现代回族社区的建构》一书,于2012年2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的研究基点在于增进传统与现代之间,民族与国家以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对话和理解以及由此基  相似文献   

15.
李楠 《中国藏学》2024,(1):125-133+216
《格萨尔》学术史是《格萨尔》研究学术积累与创新的知识系统,体现《格萨尔》研究的内在历史脉络和理论发展的基本型廓。文章提出,史料、诠释和意义是《格萨尔》学术史研究的“三重面影”。《格萨尔》学术史研究的基础是史料,诠释是激活这些史料的方法论,而意义是研究的终极目的。《格萨尔》学术研究史料的丰富与驳杂,既是厚重的文献呈现,同时也遮蔽了一些重要资料的应有光芒,因此“作为方法的《格萨尔》学术研究史料”就显得尤为重要。诠释《格萨尔》学术史,是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学术阐释的“当代姿态”。只有通过史料的重新勘探和对这些史料的进一步诠释,才能真正聚焦问题,从而凸显《格萨尔》学术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台湾学者罗志平的《民族主义:理论、类型与学者》进行了介绍与评析,揭示了其在民族主义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价值,以引起学界同仁,尤其是大陆学界民族主义研究者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7.
祝方林 《民族学刊》2014,5(3):76-77
在学界,讨论价值重构的很多,但是讨论重构价值的少。谭晓静博士的《文化失忆与记忆重构--黄道婆文化解读》[1]就探讨了黄道婆文化的重构价值。在这部书中,谭博士系统阐释了黄道婆从历史人物到行业神,再到文化名人,最终成为被争夺的文化资源的原因及过程;描述和分析了的黄道婆文化记忆在上海的保存形式、传递方式、建构结构以及不同人对黄道婆文化记忆的解读;从史志失载、口头叙事断裂、标志性建筑消失三个方面分析了黄道婆文化在海南失忆的原因、失去记忆的内容以及对海南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了黄道婆文化记忆重构的现实价值;创造性地提出,应构建一种文化系统内的文化共生互补模式,合理利用有限的文化资源实现各发展主题的共赢模式。  相似文献   

18.
<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不仅对中国自杀问题作了研究,更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价值观作了更深刻、细致的理解.该书通过对自杀案例的描述和分析,呈现出了乡土中国人过日子的一个基本准则--礼,活着的价值--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期以来,文化人类学表现出强劲的学科发展势头,社会文化体系中各个子系统的调查与研究也越发精细和深入,文学人类学、政治人类学、教育人类学、艺术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科技人类学等分支学科的研究视野和内涵都有了较大拓展和进一步深化。在传统意义上,作为社会文化体系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不同的国家、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根基和力量的源泉 ,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石。正是由于文化多样性的存在 ,才使得今天的世界显得如此丰富多彩 ,人类的创造力才能源源不断 ,永不枯竭。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 (草案 )征求意见为契机 ,着重就应该怎样去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怎样看待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民族的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的保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