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数字鸿沟到数字包容视角,解释通过数字包容策略化解数字鸿沟,尝试解决农村老年人参与数字乡村不足的难题。研究发现,当前老年人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技术困境主要体现为数字鸿沟的存在,具体表现为基础设施的“接入鸿沟”、智能设备的“使用鸿沟”以及能力素养的“知识鸿沟”,实则反映了技术与治理、行政与自治、增权与赋能的三大困境。而实现从数字鸿沟向数字包容的转变,制度安排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在制度安排层面要关注政策执行的精准度、居民需求的回应度和治理系统的适应度。在实践取向层面需遵循人本主义、简约主义和整体智治。为弥合乡村数字鸿沟,提升老年人数字包容,未来需要从组织维度助推老年人数字包容治理,从行为维度提升老年人数字参与能力,从技术维度增强老年人数字资源供给,以更好地推进数字乡村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2.
数字鸿沟的测度方法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字鸿沟是一种由于地域、种族、经济状况、教育状况、性别和身体状况等客观条件所导致的一种差异,既包括经济鸿沟、技术鸿沟,也包括知识鸿沟、制度鸿沟等。由于数字鸿沟产生原因的多样性、复杂性,建立测度指标体系和获取相关数据的艰巨性,致使很多学者在定量研究方面知难而退。为加强定量研究,充分挖掘数据资源,分析数字鸿沟产生的根源,思考跨越数字鸿沟的路径,本文选取国内外五种定量研究方法予以简要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演绎出老年群体智能技术需求层次,进而在南京调研以了解“社会乏力型、自身乏力型、设备乏力型、自身-社会无力型”四类信息低层老人不同信息需求现状,并分析信息低层老人数字鸿沟产生原因。要在包容性发展视角下治理信息低层老人“数字鸿沟”,应从老人智能技术需求出发营造以人为本、生活至上、精准施策的需求包容数字环境,机会均等、多元共治的社会包容数字环境,以及社会公共服务智能化、智能应用设备适老化的技术包容数字环境。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国2011-2018年省份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和多重中介模型探讨数字经济的减贫效应及影响机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与农村贫困发生率存在显著负向关系,在考虑城镇化、经济增长等影响贫困因素的基础上,减贫效应依旧显著;数字经济的收入增长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显著,即数字经济可通过促进家庭增收和弱化收入差距的渠道影响贫困,但数据资源配置不均带来的数字鸿沟可能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加大相对贫困的治理难度.  相似文献   

5.
数字乡村治理是新时代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策略选择,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城乡数字鸿沟、社会参与度低、数据融合性差等社会质量不高的问题。以社会质量理论为分析框架,在理清数字乡村和社会质量理论多维契合性的基础上,试图构建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当前,数字乡村治理提升社会质量遵循着增加农民收入、美化乡村环境、营造乡风文明、维护乡村秩序的实践逻辑,凸显了坚持村民主体、倡导需求导向、保障共同参与、实现权责对等的优势特点。然而,由于数字技术和乡村治理的融合是一个漫长发展的过程,现阶段数字乡村治理还存在着社会经济保障不足、政府绩效导向、短期碎片创新和传统乡村管理排他性的现实困境。基于此,未来数字乡村治理需不断推动社会经济保障、增强社会凝聚信任、构建社会包容机制、完善社会主体赋权,最终实现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空间重要性不断上升与网络空间博弈态势加剧,德国努力提升自身在网络空间的行动能力和治理影响力。德国坚持现有国际法普遍适用于网络空间,主张多利益攸关方的互联网治理模式,重视对公民个人数据的保护,并大力提倡数字主权。在实践中,德国注重加强自身网络能力建设,引领数字经济规则与标准制定,扩大网络空间伙伴关系,积极参与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制定。德国积极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既是其推进国内数字化进程和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的需要,也是其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助推欧盟实现战略自主的必然要求。尽管中国和德国在网络空间国际治理观念与主张上存有差异,但是,双方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缩小国际数字鸿沟以及加强互信平台建设等方面具备合作潜力。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时代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以海量数据为资源,以算法技术为核心,以人工智能为指向的数字信息时代。在大数据时代,族际关系治理呈现出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过程动态化、治理环境复杂化、治理结果的不可预测性等新特征,需要面对区域间“数字鸿沟”带来的治理阻隔、大数据治理理念和治理实践的滞后发展以及族际错误言论的网络扩散风险等现实挑战。为此,亟需从弥合“数字鸿沟”差距、提升各民族公民数字权利实现的可行能力,推进族际关系的数据治理理念和数据治理实践转型,健全数字法治规范、引导族际关系治理法治化发展等方面,回应大数据时代族际关系治理结构的变革需求和治理挑战,以在虚实同构的治理场域中促进族际关系和谐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普及,数字鸿沟对农村家庭经济行为影响巨大。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8年五期面板数据,探讨了数字鸿沟对农村家庭收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数字鸿沟对农村家庭非农收入的负向影响较农业收入更大,在使用工具变量、倾向得分匹配及其他稳健性方法后,结果保持稳健;异质性分析得出,女性、中青年、东中部地区受数字鸿沟的负向影响更大;从收入层级来看,数字鸿沟对高收入阶层的非农收入和低收入阶层的农业收入产生的影响更大。机制分析发现,数字鸿沟削弱了农村家庭的社会资本积累、阻碍了家庭的创业行为,降低了家庭收入,且社会资本的收入效应主要体现在非农收入上。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微观层面数字鸿沟指标构建、缩小数字鸿沟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时代各类社会资源重新整合,给经济、社会、政府治理方式、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互联网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运用大数据等相关技术促进地方政府治理精准化也就成为了时代要求.于是,从时代发展、国际趋势、顶层设计、技术支持和用户习惯等方面深入分析互联网给地方政府治理精准化所提供的机遇,同时剖析数字鸿沟、数字打架、数字安全以及人力资源方面的挑战,以结合优势,做好应对准备,最终推进政府治理精准化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0.
在新发展阶段,数据要素化和社会经济数字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数字技术革命加速推动人类经济活动向多元经济空间拓展,数字治理是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关键路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智治性是数字治理驱动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主要特征。可以从规划编制、城市大脑、城市群安全防控、中心城市决策体系、中小城市场景开发等方面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从建设数字政府、发展数字经济、数据驱动创新、打造高品质数字社会等方面加快建设数字区域一体化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大数据技术创新、研发和应用中的伦理问题。指出大数据技术是把双刃剑,这种技术的创新使社会、商业、以及亿万人受益,但同时也带来风险。我们必须鉴定风险,平衡创新带来的利益与风险。文章还探讨了与信息技术及大数据技术有关的数字身份、隐私、可及、安全和安保、数字鸿沟等伦理问题,并讨论了解决这些伦理问题的进路。最后,建议引入伦理治理的概念,指出大数据的顺利推广应用要求我们制订评价在大数据方面所采取行动的伦理框架,即伦理原则,为制订行为准则、管理和立法建立一个伦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数字信息技术革命高歌猛进,随之而来的数字鸿沟、数字排斥及数字贫困使得老龄群体的社会生存举步维艰,加之“数字弱势性”不会随科技更新与代际更迭自行消失,反而会随数字化程度的提高使得数字资源的分布更加不均衡,对于老龄群体会造成更加普遍的歧视。为推进老龄友好型数字包容社会建设,以伦理现实二维框架为分析视角,着重探讨数字鸿沟存在与产生的社会根源及演进机制,探讨老年友好型数字包容社会的建构方略,得出基于强化数字权能、细化社会支持、优化公共服务3个维度从根本上改善老龄群体数字弱势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hinese Social Survey)数据,通过构建有序Logit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数字素养对农民乡村治理参与行为的作用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素养显著正向影响农民的乡村治理参与行为;除数字金融素养外,不同层面的数字素养都对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外在政治效能感在数字素养对农民乡村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过程中发挥正向的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既要注重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弥合接入层的数字鸿沟,也要完善对农村居民的数字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释放数字红利,提高村民的政治效能感。  相似文献   

14.
李想 《国际公关》2023,(1):73-75
随着数字科技的盛行与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大,数字科技在娱乐、医疗、通信、出行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虽然数字技术的使用为老年群体带来了红利,但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如老年群体的数字排斥和“数字鸿沟”。本文通过分析老年群体数字融入难的现状,剖析老年群体产生“数字鸿沟”的原因,并从政府、媒体、家庭、老年人自身四个主体出发,提出以政府支持为基础、媒体引领为保障、家庭促进为依托、老年群体自发融入为动力的老年群体数字融入路径,加快老年群体的数字化融入,提高老年群体的数字包容。  相似文献   

15.
数字时代我国文化产业治理环境日趋繁复,不确定性明显增多。文化产业治理呈现出治理对象模糊、治理内容具有嵌合性、治理过程动态化和治理主体网络化等新特点。为适应数字时代的变化,文化管理部门在治理机制、政策制定等方面进行了调适,但与数字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仍十分突出,迫切需要完善文化产业治理体系。推动数字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秉持适应性治理理念,做到敏捷治理、包容治理、数据治理、开放治理、协同治理、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和全球化空前扩展,在此过程中,数字鸿沟问题凸显出来。国际产业分工的不平衡、国际贫富差距和教育水平差距是国际数字鸿沟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国际数字鸿沟问题可能进一步拉大国际贫富差距,导致个别国家的数字霸权,并危及国际安全,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城乡地区数字鸿沟的出现,进一步影响农村管理结构诸如沟通网络。信息是影响数字鸿沟的重要因素,数字鸿沟与沟通过程有着多重交互性,因经济条件对媒介接触的差异而产生数字鸿沟,已有相关实证。数字鸿沟对农村沟通网络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应找出重构农村沟通网络的关键点。即在沟通网络中树立信息把关人,提升农民信息素养,建立信息管理的科学模式,构建因人而异灵活的沟通网络。  相似文献   

18.
数字经济与知识产权相得益彰,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禀赋。知识产权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以知识产权顶层设计为治理基础,以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为关键内核,以知识产权服务、安全、人才、文化、国际交流等方面为内容拓展。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改变了生产方式与生产效率,对传统知识产权治理体系产生直观冲击。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推进数字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治理体系现代化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关键内容。为应对数字经济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对传统知识产权制度的挑战,推动知识产权赋能数字经济发展,结合中国数字经济与知识产权工作实际,提出数字经济背景下知识产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源于20世纪末的治理革命与信息通讯技术(ICT)的结合催生了以信息通讯技术为手段的电子治理,它将成为信息时代政府实现善治的新思路。然而,电子治理的发展却面临着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方面的风险,包括电子治理实施的制度与决策困境;资金缺乏;公民参与缺乏、数字鸿沟扩大,以及信息安全与创新问题。相应地,电子治理的实现需要从创新组织制度、完善法律法规;突破资金与技术瓶颈;培育公民社会、缩小数字鸿沟;保障信息安全、加快技术创新等方面形成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时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乡城鸿沟演化成了乡城鸿沟和数字鸿沟的“双重鸿沟”。基于“双重鸿沟”的现实背景和框架分析了“数字鸿沟”引致的农民工“数字化贫困”及双重资本贫困对农民工市民化的阻尼效应。农民工由浅到深五个层级的“原生性数字鸿沟”会引发“衍生性数字鸿沟”,进而形成“数字化资本贫困”。“双重鸿沟”及“双重贫困”将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产生四个方面的阻尼效应,表现为劳动力就业市场上的分化效应、社会发展差异的强化效应、身份认同的排斥效应以及生活方式的固化效应。农民工“数字鸿沟”的跨越需要通过“架桥”联通工程、“搭梯”进阶工程、“填沟”托举工程、“善治”弥合工程和“赋能”助推工程,从数字化硬设施、软环境、培训、教育与赋能等方面组合施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