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瑞祾  邱富元 《民族学刊》2022,13(12):88-97, 155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智能技术正持续赋能教育的创新与变革,重塑智慧教育这一未来教育的新范式。首先,本文阐释了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和育人格局。其次,以四川省凉山州作为民族地区的推普典型,分析其语言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现状,探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慧化发展的现实机理。最后,文章基于系统思维和协同理论,通过理念、模式、教师、环境、资源、评价六要素的创变来构建民族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慧教育体系,从而助力乡村振兴和铸牢各族同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学前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对民族地区学前普通话教育和学前儿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重要影响。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民族地区的887位学前教师为对象,考察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现状。结果显示:教师的语言能力在整体上能够满足实施学前普通话教育的语言要求,但存在区域、教龄、学历和教师聘用类型的差异。基于此,优化对学前普通话教育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强化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核心素养和教学能力培训;铸牢教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积极的国家通用语言态度等是促进教师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全面提升的行动方向,以此为民族地区构建高质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石琳 《民族学刊》2021,12(8):46-53, 125
坚定不移地在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提升其推广力度、普及程度和规范水平,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本文由语言的工具和文化功能、经济和社会价值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语言环境所具备的重大意义,分析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现状,提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深化的策略,后扶贫攻坚时期应将语言扶贫事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持续推进民族地区的“精准推普”工作,充分释放推普典型和示范基地的引领力,积极动员各级力量以助力推普攻坚行动,从而实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共进。  相似文献   

4.
陈永亮  张立辉  邱金华 《民族学刊》2021,12(12):99-105, 134
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手段,缘起于四川省的“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作为民族地区普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创新手段取得了积极成效。研究基于凉山州Z县、攀枝花市Y县的调查,提出影响“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主要因素语言环境和学校教育,从积极开展引导形成“嵌入式”语言环境、稳定学校师资建设以及开发地方性知识教材的多维视角探讨新时代民族地区“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多元路径,为其他民族地区开展该行动提供宝贵的经验。因此“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是保证我国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日后成功融入社会,公平公正的参与社会就业等方面的前提条件,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基础和桥梁纽带,更是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举措。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不断提升普及程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由于历史、地理、习俗等诸多原因,我国民族地区在经济、语言文化等诸多方面,区域与区域之间呈现局部性特征。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推进,民族“互嵌”格局建设逐渐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族关系优化模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本身是各民族、各地区交流互鉴的产物,其刻写着不同民族地区在地理空间、文化空间、心理空间的“互嵌”状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具有促成“共同富裕”的空间互嵌作用、具有培育“民族相牵”的区域文化整合作用、具有“连枝同气”的心理凝聚作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互嵌”格局的公共性建设的路径在于:完善民族互嵌的制度界面,奠定公共性建设的“物质基础”;累积民族互嵌的能量场,建构共同的精神家园;搜寻民族文化体系的“共通性”,培育公共性思维。  相似文献   

7.
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前提,是联系民族之间、地区之间交流交往的必然选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不仅承载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更是职业教育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重要体现。文章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观视角研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在加强教育教学、共同面对困境、铸牢等层面开展研究,提出了从时间层面同频共振、空间层面整合提升、情感层面加强内化的三个途径建议,依靠党的领导确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的不断深化和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8.
王晓惠 《民族学刊》2022,13(1):12-19, 132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推动具有共同性的国家通用语与具有差异性的民族语言和谐共存、协调发展。基于对河池、百色两地的民族地区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沿着“国家通用语和壮语均衡发展、倡导多语多文化共同繁荣”的语言文字发展思路,提出民族地区语言治理方案为:其一,精细化开展推普工作,彰显推普工作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其二,固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社会地位,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具体包括:用政策法规固化壮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地位,在母语地区和民族聚居区营造民族语言使用的环境;在广西少数民族群众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办实施双语教育的幼儿园、小学以及中学;加大少数民族语言宣传力度,开发人性化的多种语言文化服务,发展语言产业。研究结论旨在为我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地区语言治理方案贡献广西智慧。  相似文献   

9.
谭林 《民族学刊》2020,11(5):110-119, 157-158
以“四史”教育为切入点,既丰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内容,又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有关“四史”教育重要讲话精神的需要。通过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内涵的“五个认同”核心要义,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四史”教育的内在统一性,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认同国家历史、认同党的领导、认同共同理想和认同远大理想的内在关联。根据民族地区基层干部、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分析在民族地区加强“四史”教育的作用、必要性及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相关性,进而提出民族地区“四史”教育要以“共情”教育为抓手、“共鸣”教育为主线和“共行”教育为目标的三条路径。  相似文献   

10.
韩江华 《民族学刊》2021,12(8):36-45, 124
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奉行的“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与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始终践行“各民族都平等、自由地拥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新时期,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指导下,党将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实时地调整为:加快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强化“中华民族身份意识、身份认同,推进中华民族一体化和国家认同”,同时保障“各民族都平等、自由地拥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构建起“一体多元”的国家语言格局,坚持“四个自信”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1.
沈艾娥 《民族学刊》2021,12(5):10-16, 107
新媒体的兴起,给人们的思维言行及生活方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也给整个传媒生态与传播格局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新媒体的去中心化、个性化等特点,使得传统传播方式已无法适应于当前传播趋势。新媒体语境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面临传播手段单一,网络媒体“去中心化”,以及多重噪音干扰等挑战。通过整合传播定位、传播主体、传播渠道及传播符号等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所面临的现实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想在新媒体语境中进行有效传播,应顺应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和信息传播规律,充分利用好各种新媒体技术及其平台,消除传播壁垒,重视日常化平民化的“软传播”;尊重民族文化差异,打造富有民族共同体特色的新媒体话语体系;丰富传播样态,搭建民族共同体传播的数据链平台,从而有效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张继焦  党垒 《民族学刊》2021,12(1):66-72, 9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提高治理能力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的保障。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个重大事件中体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发挥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具有内在一致性。基于"国家-民族"理论视角,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从单向式到双向式。即不但有自上而下的国家主导力量,也有自下而上的民族地区及非民族地区的支持力量;既有纵向维度的国家与民族地区及非民族地区的双向互动,也有横向维度的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之间的双向互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完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提供了实践参考,即国家治理要推动形成集中统一的更具灵活性的纵向协调机制和横向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3.
马成明  崔莉 《民族学刊》2022,13(11):9-17, 142
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能否实现和保持健康发展在整个中国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中有着特殊地位,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业中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重要性。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文章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位一体”视角展开论述,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平等团结、和谐稳定的政治前提,互补共生、共同发展的经济基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内核,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社会机制,绿水青山、美丽家园的生态屏障,这些相互联系的层面共同决定着民族地区的健康发展。民族地区与国家、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均是局部与整体的有机关系,民族地区健康发展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为保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洪盛志  方清云  陈立鹏 《民族学刊》2023,14(3):23-32, 144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项凝聚共识、团结奋进、共同繁荣的重大政治和社会工程。民族地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可以确保其与全国“一条心”“一盘棋”“一个调”。目前,民族地区还存在政治、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建设等薄弱环节,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的领导力、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地区必须围绕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统筹规划,向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目标持续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民族地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构建互嵌式的社会结构,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强化“四个共同”“五个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植根于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15.
刘海军  曹洪滔 《民族学刊》2022,13(9):23-32, 155
新时代推动民族地区祖国观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是强化国家认同、维护民族团结、凝聚发展共识的重要方略,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助力中华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时代价值。民族地区丰厚的历史底蕴、文化资源以及全方位发展成就为强化民族地区祖国观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和素材。新时代以祖国观教育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遵循“理论导引——资源利用——合力培育——实践转化”的内在逻辑。要坚定习近平民族观的理论指导,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导引;推动祖国观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营造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生态;充分发挥祖国观教育各主体作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合力;推动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的教育转化,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效能。  相似文献   

16.
俞佳佳  李乐 《回族研究》2022,(Z1):141-147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全方位嵌入”式社区建设是实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两项基础性工程。以乡村振兴与“全方位嵌入”式社区建设在“理论—历史—现实”三条线索的契合逻辑困惑为切入点,试图从学理层面、实践层面阐释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全方位嵌入”式社区建设的多维联系及其在现实交织中互促互进的多重演绎。由此预见,二者的共生价值不仅能够体现在缓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民族地区的呈现态势,也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17.
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民族之间的共同语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也是当前我国在语言文字政策上的主导战略。少数民族同志掌握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可以提升个人的语言素养,提高收入乃至促进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少数民族员工生活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外在设施和外部条件支持不足,使其在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方面一直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18.
王岚  陈敏 《民族学刊》2023,14(2):16-22, 152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现代化征程上,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推动民族地区同步实现现代化,必须牢牢抓住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一方面应通过坚持思想文化引领、拓宽宣传教育渠道、营造浓郁氛围、借力传统文化、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等措施,引导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实现各民族共同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要通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以生态优先的产业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创新、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措施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杨小红 《民族论坛》2023,(3):111-120
新时代背景下,民族类高校作为民族高等教育的承担者,以中华文化教育为工作抓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思政课程建设体系,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需要,又是加快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建设步伐的“关键一招”。从民族类高校《中华文化导论》课程建设分析民族类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可以阐释出新时代民族类高校深化中华文化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建设路向。以《中华文化导论》课程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把好课程方向,向共同性聚拢;坚持思想引领,强化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坚持目标导向,创新教学方式改革;坚持系统思维,强化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是指的沿边境的18个边境县(市、区),这里聚居了赫哲族、鄂伦春族、朝鲜族、俄罗斯族等众多少数民族,是典型的民族地区。积极促进边境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黑龙江省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必然选择,是保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必要措施,是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边境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此,需要扎实深入地实施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协同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四个特别”民族干部培养;制定更加切实的动态边民管理政策;坚持边境民族地区与城市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齐头并进;建设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基地;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深度融合。做到因情施策,绵绵发力,久久为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