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杭州词是苏词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苏轼在熙宁和元时期两次出仕杭州,其词作都具有清丽毓秀的特色,不同于其他时期的苏词。而两个时期的杭州词也各有其特点:熙宁时期属词创作的早期,承袭婉约词风,但高出人表,且题材上大有开拓,自有其独特价值。元祐时期则在艺术表现上日趋成熟,风格多变,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  相似文献   

2.
苏轼两次被贬杭州,他在杭州上任时作了大量的山水诗。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出他山水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也可以了解到这些山水诗是他在杭州生活的缩影,更重要的是从中可以窥见他"登山有道,观水有术"以及融入自然又超脱自然的情感特质。  相似文献   

3.
立春的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1937年12月24日,杭州全城沦陷。为配合殖民统治的需要,日本侵略者在大肆破坏杭州原有教育事业的同时,还通过制定奴化的教育方针、增设日语课程、派遣间谍教师、开办日语学校等方式推进殖民教育。在杭州沦陷时期,教育设施损失惨重,学校数量锐减,形成了杭州教育史上的黑暗时期。  相似文献   

5.
泽川 《山西老年》2013,(6):42-42
明代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于谦在他14岁时去杭州应试,主考官为杭州知府,其名字叫虞谦,与于谦名相同,姓同音。考前要点名,当点到于谦时,于谦躬身站起来却不答应,主考官感觉很奇怪,于是便问他,"你为何不答应?"于谦躬身说道:  相似文献   

6.
那年初秋,单位组团到南方旅游。最先抵达的是杭州,等从杭州游览出来时,已近黄昏。大客车向西南颠簸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到了黄山。  相似文献   

7.
由于对小区内的违章停车不满,杭州人陆某竟然用刀戳破19辆私家车车胎,因此陆某在网上被称为“戳车男”。奇怪的是,当杭州警方将其抓获后,“戳车男”的行为引发了众多网民热议,认为陆某戳车是“违法又缺德”和“义心义举”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都有。  相似文献   

8.
在浏览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观鱼”公园时,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这里的景名碑上,那个“鱼”字底部的4点少写了一点。原来,这块碑上所刻“花港观鱼”4个字为清康熙皇帝手迹。  相似文献   

9.
明清小说中大量涌现的杭州商人形象以及他们呈现出的精神品格、价值观念等都带有明显的区域人文印记,这些既是对前代历史凝聚的杭州文化和精神的承接,同时又为当代杭州精神注入了深层次的文化因子。本文将从明清小说中杭州商人形象的存在、社会来源、典型性格及价值观念等方面来进行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10.
明清小说塑造了众多杭州商人的形象,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一城山色半城湖",山的坚定与水的柔情完美融合的秀丽景观不仅影响了杭州商人的生活方式、经商习惯,也使他们的情感和婚姻体现了鲜明的地域色彩:多情、重情、依恋故土。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的杭州,在社会习俗不断改良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失范问题.在休闲方面的失范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以赌博之风为主的一些旧习的复起和愈来愈盛的奢靡之风.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2.
杭州西湖岳王庙有一副楹联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人。”上联颂岳飞,下联斥秦桧。“铸佞人”。指栏内有铁铸的秦桧及其妻王氏。  相似文献   

13.
雷峰塔探秘     
杭州西湖雷峰塔,为昊越王钱缪之孙钱傲所建。1924年农历8月27日倒塌。发现塔砖是空心的,钱傲造佛经84000卷,分别卷上细竹轴,外镶黄绢,一一藏入空心砖中。  相似文献   

14.
苏轼在杭州为政期间,不仅政绩卓著,而且以其智慧和休闲行为的实践,规划设计了西湖的景观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活跃了杭州休闲文化的内容,引领着杭州休闲的范式,对当时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清初杭州社会环境复杂,文士们亲历清军南下、整饬秩序、走向大统的整个过程。他们或隐逸逃禅,或乐学重仕,或游幕干谒。杭州文士的生存境域,直接影响了清初的文学活动以及文学思潮的走向;其文学诉求,反映了清初杭州文士独特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6.
明代的杭州出版业在全国的地位虽然较之宋元时期有所下降,但它仍然是全国重要的图书出版中心,坊刻弄口图书流通更是在全国出版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杭州的书坊出版了一大批图书,特别是在市民社会兴起的背景下,受商业利益的驱使,通俗文学、科举考试用书和实用类图书成为书坊刻书的主要品种,杭州书坊敏锐的市场意识和经营策略对于今天的出版业仍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曼殊 《社区》2013,(23):55-55
六月份似乎一直在外面走,北京、锦州、苏州,原以为月底能安耽一会儿,却又忽然启程去了杭州。计划中的七月赏花,因为一些私事被提前到了六月底。我笑称,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西湖一半戏。四年以前,我对杭州的想法很简单,有个西湖,湖上有清风,湖里有荷花,湖边有垂柳,唐宋文人笔下的描摹太美,于是在心底埋下期许,趁此机会,得以亲近。  相似文献   

18.
杭州城市发展特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杭州城市发展特色研究对于加强省域中心城市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比较研究的角度,从国际国内城市发展的背景、相关城市间的关系和类似城市的条件分析等方面着手,提出了杭州城市发展的优势条件以及城市发展特色确立的基本要点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浙籍作家的杭州书写中,郁达夫是着墨颇多的一位。郁达夫的杭州书写,尤其是其与杭州之间的遇合与龃龉,带有典型的郁达夫式的况味。梳理郁达夫的杭州体验与书写,可发现其经历了从小镇青年的向往与幻灭,到旧式文人的耽爱与偏执,再到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与私人恩怨迁移的嬗变,其中又始终夹杂着郁达夫式的私人意绪。杭州在现代文学中的地位一向尴尬,在郁达夫的文学地图中亦处于一个历史“中间物”的位置,城市精神定位模糊。而郁达夫本人也是处于一种半新不旧的矛盾中。飘忽游弋的城与漂泊无依的人,在动荡的时代中,既遇合又龃龉,同病相怜也同性相斥。城与人的精神的同质性,或许是郁达夫与杭州之间最为深层的羁绊。  相似文献   

20.
杭州城内的沟渠建设由来已久,其最初发展和"井渠"密切相关。唐宋年间,李泌和苏东坡等人在城内开凿六井,将西湖水引入城内。这一时期沟渠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涵管的材质经历了竹筒—瓦筒—石筒的变化,二是在沟渠口设置了排污设施。民国时期,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沟渠建设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了解决城市排水问题,杭州市政府对城内街道的沟渠设备以及排泄情况做了详细调查,并统筹规划,制定和实施了城区下水道建设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