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变革政府治理范式,使之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是世界各国政府治理的恒新主题。而麦肯锡7—S系统思维模型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政府治理范式的变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体现系统思维的视角和方略。由是观之,当代中国政府治理范式变革必须坚持如下方向:政府治理理念变革:从重效率到重公平;政府治理战略变革:从重经济发展到重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政府治理结构变革:从竖直化到扁平化;政府治理体制变革:从单中心到多中心;政府治理风格变革:从行政管制型到公共服务型;政府治理人员变革:从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政府治理技术变革:从人工型到电子型。在我国政府治理范式变革过程中,必须着眼整体统筹谋划,各个要素的变革必须配套进行并保持对社会环境的最佳适应状态。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目标之下的政府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统治到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是当代政府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追求社会和谐与善治,始终是我国治理变革的基本目标与价值。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几轮机构改革,目的都是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惠及民众。然而,由于对“主体替代”模式的过度依赖,使治理的目标与路径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导致我国政府治理中出现诸多不和谐因素。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确立多中心治理理念,注重治理结构的均衡;必须完善公民参与机制,提高社会自主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我国生态危机的凸显促成了“生态型政府”研究范式的提出,但这一研究范式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而以美、德、日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构建了各具特色的生态型政府之路:美国的市场调控型、德国的网络治理型及日本的法律监管型。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目标并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型政府构建之路,必须积极有效地借鉴美、德、日的成功经验,努力从理论研究、组织机构、市场经济、网络治理和法律体系五方面探寻我国生态型政府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有的社会管理方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内在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社会管理主要应从重政府管理、轻公众参与向政府负责和社会参与转变;从重管制、轻协商向更加重视协商和共同治理协调转变;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依法管理和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转变。转变社会管理方式包括转变思想观念、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模式、转换方式方法等多方面内容。同时作者提出了加快社会管理方式转变的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政府绩效管理学科发展以及政府绩效管理实践,迫切需要加强政府绩效范式变迁的研究。以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治理三个公共行政范式作为分析的对象,试图从公共行政范式发生的社会情境中分析和揭示政府绩效范式变迁的过程与规律。研究发现:政府绩效实质上是社会价值建构的产物,在公共行政发展过程中,政府绩效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政府绩效是推动公共行政变革的主要动力;政府绩效评估观念是一个由隐性到显性渐进发展的过程;政府绩效内涵从单一维度演化成多元结构性维度,并且政府绩效内涵的演化与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原有的生态治理思维、方法、制度已不适应当前生态治理的需要,治理的深层次矛盾凸显。因此,必须改变原有的治理模式,从思维、方法、制度出发构建生态系统治理的四梁八柱。在治理思维上,以整体思维、协同思维及底线思维为依托树立系统思维;在治理方法上,以统筹全局、对立统一及发展眼光为抓手学会系统方法;在治理制度上,以生态边界划定制度、经济生态转化制度及长效监管制度为着力点创建系统制度,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迈入新台阶。   相似文献   

7.
目前,生态型政府这种新的政府范式理论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外生态型政府层面,其内涵被界定为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之自然性和谐的政府。事实上,外生态型政府就是所谓的"绿色政府""环保型政府"或"环境友好型政府"。但是,随着现实社会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内生态型政府比外生态型政府更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内生态型政府不仅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可以促进政府自身的重塑和再造,进而实现政府善治的终极目标。而要顺利实现这种由"外"向"内"思维路径的转变,必须制定政府内生态化的根本目标,确立政府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坚持政府职能统筹的原则,选择政府生态化的网络治理模式,完善生态型政府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行政不作为是我国政府的顽疾,从现代政府治理的视角看,行政不作为是行政部门及其人员不能适应或者不愿适应现代政府治理理念与模式,缺乏现代公共精神,不讲现代职业道德,缺乏现代政府治理的基本知识、技术与能力,有意或者无意不履行行政职责,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不良甚至错误的观念与行为。治理行政不作为,必须以现代政府治理理念推进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创新治理理念,构建新型治理思维模式;培育现代公共行政精神,实现政府治理的公共理性复归;加强完善行政职业道德体系建设,促进职业道德体系的制度化、法治化,提高行政职业道德素质。同时,加强政府行政人员的基本业务技能知识的学习和治理技术工具的运用能力培养,提高治理主体的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9.
运用“理想类型”的型构方法,从“社区自理的效力”“社区治理的效果”两个维度建构了社区治理范式,并对“政府管制型”“政府主导型”“合作共治型”“社区自治型”四种治理范式进行了比较.认为:“合作共治型”是符合我国现实的社区治理模式,未来应从治理的社会基础、主体和行动机制等方面深化对社区治理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政府实际上是一个共生体(共生系统),具有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过程的互动性、政府权力的公共性、治理效能的可持续性等共生性特点."共生型政府"的提出,是基于当前社会政治格局、文化需求特征与经济发展方向等变革趋势的基本分析与判断而对未来政府组织形态变革趋势的一种概括,它是对服务型政府的包容和超越,是中国未来政府范式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1.
公共管理理论创新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就公共管理理论创新,从不同视角阐述了各自的观点。陈振明提出重视对政府治理与改革的创新研究。指出,当代国外的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治理与改革理论范式与实践模式;而当前我国的政府治理与改革产生了大量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市场体制的逐步成熟,社会的阶层、结构、运转方式乃至观念都产生了深刻的变迁,客观上需要我国构建新型的公共治理体系,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政府治理与改革的创新研究,以推进我国政府治理变革。张成福提出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的学术研究及理论创新必须关注“大”问题或学科的核心问题,认为当代公共行政领域需要认真研究的“大”问题有:公民在公共行政中的角色问题;公共行政中的公共利益导向问题;公共行政中的公共行动问题;公共行政中多重角色之间的互动问题;公共行政中的公共责任实现问题等。在公共行政的学术研究与理论创新中,可以比较不同国家特色,但要在我国当前体制及现实状况下来研究具体问题。周志忍就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创新着重指出几点:研究的问题导向性;研究综述的写作;研究范围的确定;善于观察,联系实际,避免学术研究走极端。  相似文献   

12.
目前,政府中心引起的治理失效、社会与政治问题要求治理方式必须适时作出变革以应对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挑战,而技术变革则起了推动作用。从协同治理的理论、体制、人员、实践维度的分析可推出,协同治理适应技术变革的要求,为解决当前的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与实践资源,因此将成为治道变革的一种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前,政府中心引起的治理失效、社会与政治问题要求治理方式必须适时作出变革以应对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挑战,而技术变革则起了推动作用。从协同治理的理论、体制、人员、实践维度的分析可推出,协同治理适应技术变革的要求,为解决当前的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与实践资源,因此将成为治道变革的一种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信访制度的现实困境和改革走向日益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命题之一。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阐释信访研究的学术样态,继而探讨信访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研究发现信访制度改革可归纳为功能范式、法治范式和类别范式三大类,诠释了信访制度安排的逻辑结构、信访治道变革的机制创新和信访基层治理的路径选择。并归纳信访制度改革策略的分歧和共识,提出信访制度改革的主导性方向在于变革治理观念,从维稳思维走向维权;优化治理方式,从人治化走向法治化;健全治理体系,从片面化走向整体性。  相似文献   

15.
政府和市场都不能单独使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必须实现行政管理模式,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从有限政府到有效政府,从黑箱行政到透明行政,从人治行政到法治行政的变革。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情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了一场大考,也催生了高校反思变革既有舆情引导治理范式。我们在遵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础上,贯彻落实"中国之治"的顶层战略,回应高校网络舆情面临的关键问题,在操作路线上探索创新策略。高校舆情要实现长效治理,须从破解舆情疏导供需结构较为"失衡"、引导范式相对"低效"、科技赋能思维"钝化"等问题入手。高校舆情的治理路径则可尝试从优化高校舆情治理供需内容系统、筑牢科学引导统一战线范式与构建科技赋能智慧体系着力,搭建善治框架。  相似文献   

17.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以及大数据战略的提出,对我国政府治理理念、治理范式和政府数据治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促使政府推进治理机制制度变革。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要求,政府治理机制创新和变革的进路应当是在政府职能、政府治理责任、治理目标、信息自由等方面的变革。行政法治为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创新提供规范基础,政府职能转变服务于政府治理创新,公众参与成为促进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创新的重要参与力量。  相似文献   

18.
欲使"治理"从流行"话语"转变为社会"实在",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向,必须区分基于控制的秩序、基于竞争的秩序及基于合作的秩序,把握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互赖性、能动性及人际互动网络的非中心化,实现社会权力的生成与运用方式从暴力、金钱向知识的转换及社会的组织化,推动政府从管治到服务、从顾客到公民、从命令到承诺、从集权到分权等方面进行变革。总之,重识秩序、合作网络、权力共享与政府变革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向的四维进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治理视角对我国城乡关系的变迁进行了分析,认为在经历了传统时期的统治,计划经济时期下的分治,开始迈入了现代化取向的和谐共治时期。为此,必须适应一体化治理的需要,在制度架构、政府治理和乡村社会结构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当前,关注农村公共服务治理有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但是,多种因素积聚而成的“碎片化”范式已经成为制约“三农”发展的新体现.“无缝隙”范式以整体性治理为理论支撑,倡导部门间协作与沟通,能够有效破解“碎片化”范式的局限性.“无缝隙”范式要求在“治理功能、治理层级、公私合作治理”上进行具体的路径整合,归纳提出“农民需求导向,政府统筹负责,多元协同互动”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从“碎片化”到“无缝隙”,成为农村公共服务治理范式变革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