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2014年5月19日,宜昌市民宗局、香港医疗关怀会在该局联系点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水浕司村,组织医护人员开展义诊活动。此次活动是宜昌市民宗局在该村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进五访"走访慰问中,收集到该村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就医难等问题后,为加强该村医疗卫生室建设,使行动不便的少  相似文献   

2.
公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宜昌市民宗局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阳关镇鞍山村开展的三万活动中,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入手,帮助该村制定2011年工作计划,突破瓶颈,促进发展。一是查发展条件,帮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三万活动中,宜昌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倒淌河乡蒙古村进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 ,追溯了该村蒙古族族源 ,并分析和探讨了该村现状及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4.
辛建平 《民族论坛》2007,(2):I0005-I0005
<正>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乡大寨村地处高山偏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该村着力加强民主管理、民族团结,乡风文明、环境卫生等软件建设,致力开创“班子强、农民富、村庄美、风尚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近日,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作出重要批示,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尤其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巨大变化感到欣慰,要求省政府和省民宗委高度关注巴东县野三关镇石桥坪村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支持该村加快发展,把石桥坪村打造成为全省"十佳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野三关镇石桥坪村是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近几年来,在省民宗委的大力扶持下,该村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特色产业有了较快发展,民族文化焕  相似文献   

6.
2010年12月23日,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黄金洞乡麻柳溪村来说,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村党支部书记姜胜泽家像办喜事一样,杀了一头年猪,还有好多城里的客人来到他家。麻柳溪村是湖北省第二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为了更好地谋划来年建设发展大计,村党支部邀请县民宗局干部职工到该村共贺新春佳节,共谋发展之策。  相似文献   

7.
2006年6月9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一行视察了芷江侗族自治县公坪镇顺溪铺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走进该村,只见一条条整洁的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农舍窗明几净,四周绿树成阴,环境宜人,张春贤书记连连称赞。在仔细考察了工业园区及道路、排水渠道、特色院落等建设情况,并了解到该村建设资金是由省民委专款拨付的情况后,张春贤书记说:“顺溪铺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措施得力、切合实际,成效明显,以后各地都可以参考一下这个模式。”一、壮大“新”经济。一是突出“三边”(山边、水边和路边)产业开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  相似文献   

8.
恩施市灯笼坝村距乡政府2公里,市中心21公里,辖区内有7个村民小组,4285人,1167户,现有耕地面积4048亩,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样板——恩施市唯一的省级文明村、小康村,一个交通便利的行政村。近几年来,该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由市民宗局挂帅,联合市直有关部门在该村建立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试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乡村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世居河湟地区的土族社区也被注入了新的动力,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笔者以文化变迁理论为研究视角,基于青海省互助县五十镇五十村开展的实地调查研究,对该村的种植业、养殖业、商业手工业、副业等方面深入调查该村的生产方式变迁,同时从村民的服饰、饮食、住居、交通、对外交往等角度对该村村民的生活方式变迁状况进行了细致调研,综合分析所获的深入访谈资料,以了解互助土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状况,从而反映土族社会文化近百年来的变迁轨迹及其原因,积极探寻土族适应现代化进程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村落建筑文化遗产的开发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政府管理者自上而下的建设下,作为公共生活空间的村落传统建筑遗产在功能上呈现历史性的转变。本文以浙江省金华市澧浦镇琐园村个案为探究对象,对比了该村村落公共建筑从传统的"祠堂"到现代的"文化礼堂"的功能变迁,并在"乡村旅游"和"遗产运动"的大环境下,反思村落建筑遗产的主体性,从而为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神灵信仰和仪式构成了文化的基本特质,也构成了社会形貌的象征展示方式。精神世界的神灵存在是现实世界中仪式举行的观念依据,祈求护佑的功利性意愿使得作为村落守护神的外来神并没有受到客观上的排斥,即便是既有的历史文化的冲突也被主观上包容或消解。本文通过对年都乎村村落山神信仰与村落民俗的民族志分析,探讨村落信仰与仪式、民俗空间与村落社会建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既是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当前,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教育科技文化发展水平普遍都不高,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对民族地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要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协调各方资源,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加大投入,努力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十一五"期间,东北朝鲜族村整体步入"小康社会"。这一成果得益于新农村建设的成就。率先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东北朝鲜族开始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它们的发展可以成为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从建设示范性、发展超前性、产业优势性和地缘族缘优势性研究东北朝鲜族新农村建设的特点,总结"十一五"东北朝鲜族新农村建设,为"十二五"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值得借鉴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考察了四川藏区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发现历史上这一康区藏族村寨是相对独立的经济文化单元 ,单元内生态资源互补、劳力合作、经济互助、婚姻内部流动 ,并曾在外力的影响下不断地进行过变革与调适。现今 ,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系列工程的实施又将打破这个传统经济单元或文化圈子 ,把小圈子纳入到更大的圈子里 ,莫洛人在困惑与希望中不断地调适自己 ,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15.
孙信茹  赵亚净 《民族学刊》2021,12(3):64-73, 101
数字时代背景下,乡村精英也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中经历着转化。文章以云南一个白族传统村落为研究个案,考察当地乡村精英群体的微信生活。研究发现,精英身份和意识赋予他们技术使用的独特性,微信对精英群体的权威建构发挥了新的影响和作用。具体来说,乡村精英通过对微信技术的积极运用,在巩固象征性资源、拓展社会关系网络、激发公共生活的参与度等方面形成了新的权威构建方式。文章试图从新媒体技术的角度去探究微信和乡村精英权威身份构建的方式以及技术带给村落社会的重要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进程中四川藏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状态总体较好,但亦存在一些突出情况:女性居民交往交流交融状态好于男性,各族居民对族际通婚的接纳度明显偏低,较高文化层次居民的交往交流交融状态要优于低文化居民的状态,未婚居民的交往交流交融状态总体上要好于已婚居民。基于此,提出工作建议思考:一是,从优势视角理论切入,实施“青年女性”新居民工程;二是,以社区教育为抓手,实施“两学一做”新市民提升计划;三是,以资产为基础的社会发展理论,建立健全“身—心—灵—社”四位一体的嵌入体制机制;四是,试行混居福利房政策,适时适地推进“多民族混居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17.
吕志祥 《西藏研究》2007,(3):112-114
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但民主法制建设,特别是包括村规民约在内的农村基层民主和农村法制建设则是新农村建设的坚强保障。甘青藏区地处西部边远贫困地区,这里地势高耸、交通不便、法律供给不足、法律运行成本偏高。所以,在甘青藏区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村规民约依然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文章分析了甘青藏区村规民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清理、修订甘青藏区村规民约的思路,以推动甘青藏区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郑洲 《民族学刊》2012,3(1):34-43,93
以西藏自治区扶贫综合开发为研究视角,以扎囊县德吉新村村级公共服务为研究对象,在比较分析民主村村级公共服务的基础上,考察了政府通过扶贫综合开发进而在推动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制度创新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效,然后紧密结合西藏农牧区发展实际,客观分析了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在基础设施供给、基础教育供给、医疗卫生服务、村组织建设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学习和借鉴成都等地村级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推进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完善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创新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需求制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白贵  马骐 《回族研究》2004,(2):92-97
回族由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原因 ,对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把握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真正实现回回民族的历史性的跨越式的发展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资源 ,对促进回族的进步有着亟待挖掘的巨大潜力。要实现回回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民族地区信息传播建设 ,意义深远。透视大众传媒在回族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思考什么“有所为”、什么“有所不为” ,科学研究如何对这种资源作最大限度的发掘 ,是当前一个应该认真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民族地区历史和现实的反思 ,提出了重构信息传播模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一个京族村寨1949年以来的社会变迁历程进行考察,探讨了传统文化与跨国民族社会转型关系问题。尽管国家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转变对跨国民族的社会转型有着勿庸置疑的影响,但跨国民族独特的居住环境和政治地位,使传统文化对于社会转型的重要作用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