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涛 《社会》2011,31(3):200-223
传统观点强调所动员的社会资本独立于行动者个人资本带来地位回报的因果机制,是一种基于简单因果关系类型的理论建构。基于复杂因果关系视角,本文强调总体社会对社会位置的社会必要性效率约束,所动员的社会资本带来地位回报的过程,是以行动者自身人力资本为条件的复杂因果机制。观察社会资本与地位获得复杂因果关系的研究假设,应着重审视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复合结果与地位获得之间的正向关联性。
  相似文献   

2.
李峰 《社科纵横》2014,(11):91-93
渎职犯罪的因果关系,因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刑事义务的前置性、介入因素的常伴性以及罪过形式的复杂性,无疑成为因果关系判断中的最大困难。依照客观归责理论,对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判断,需要结合渎职犯罪本身的特殊性质,将作为客观归责要素的危险创造、危险实现、构成要件的保护范围予以微调后方能实现。  相似文献   

3.
共同危险行为的要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同危险行为具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法律特征,分析共同危险行为的构成要件应从行为的危险性、实际加害人的不确定性、因果关系的推定性和共同过错的推定性四个方面切入。  相似文献   

4.
我国GDP增长中基本建设投资的贡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我国GDP和基本建设投资的数据进行分析.文章认为,基本建设投资与GDP存在因果关系,且基本建设投资对GDP的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从我国基本建设投资的问题出发,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犯罪中的因果关系,这是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一个重要问题,它是判定行为人是否应负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犯罪因果关系的构成问题上,在我国法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犯罪因果关系有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两种形式,两者都可以作为负担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如《法学研究》1981年第五期龚明礼的《论犯罪的因果关系》一文)。另一种观点认为:犯罪中只有必然因果关系一种形式,偶然因果关系形式是不存在的,在必然因果关系以外的有关联的东西,统称为条件或联系,并由此得出结论说,犯罪中只有必然因果关系才是负担刑事责任的唯一的客观基础(如北京大学出版  相似文献   

6.
浅析证券虚假陈述侵权责任因果关系的认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高人民法院于 2 0 0 3年 1月 9日颁布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 ,其对证券虚假陈述行为与投资者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规定 ,本文拟对此相关规定的理论基础及其合理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陈云松 《社会》2012,32(4):68-92
以往基于家庭网和社交网的实证研究表明,社会网络对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没有影响。这些结论的得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农民工个人网的范围界定不准,且对内生性问题解决不够。本文采用22个省份的农户调查数据,针对中国农民工频繁返乡的特点,证实同村打工网的规模与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收入具有正向因果关系。为解决影响因果判断的内生偏误问题,本文采取赫克曼二阶段法和工具变量方法组合使用的多重模型识别策略,把村庄遭受的自然灾害强度作为工具变量。  相似文献   

8.
非线性科学是以否定简单线性因果关系和决定论为特征的,强调随机概率性。在其影响下,俄罗斯家庭关系心理学对复杂多变的家庭心理关系作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解释。其研究视角、理论主张和研究方式都深深烙上了非线性科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阿文家暴事件为例,基于家庭系统理论,从互动因果的思维逻辑出发,剖析了家庭暴力现象背后的冲突运作机制——家庭矛盾循环格局;在认识了该理论视角的贡献后,本文亦分析了家庭系统理论的局限性;文章的最后,笔者探讨了结构家庭治疗方法干预家庭暴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陶焘 《创新》2015,(6):76-80
20世纪中叶以来,物理主义成为哲学界的主流思潮。然而,心理因果难题并没有因为心灵的"消亡"而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出现——因果排斥问题,并被称作笛卡尔的"报复"。因果排斥问题产生于四个单独来看都难以怀疑的论题之间的冲突,分别是:存在心——身因果作用、心理性质不等同于物理性质、物理领域的因果闭合性、不存在过度决定。然而,经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因果排斥问题之所以出现,是因为诸多学者采用了不恰当的因果观,如果持干预主义的因果理论,因果排斥问题将会得到消解,心理事件也将获得因果效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分析因果关系论题出发,重新探讨穆勒五法的方法论含义,指出受控分析比较有同中求异的求异法和异中求同的求同法两种方式。实验法是求异法的一种重要类型,准实验法则是实验法在现实情境中的应用,而案例研究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准实验法。无论是单案例还是多案例研究,研究者都需要考虑构造合理的比较平台,即在控制相关条件因素下通过比较分析来探寻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相似文献   

12.
模型是实证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项标志性成果,用于分析经济系统的因果关系,关注的是宏观经济冲击的识别问题.早期传统的结构方程从经济理论出发对宏观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但由于在预测现实经济方面结果并不稳定,遭致理论界的批评.西姆斯在指出传统方法缺陷的基础上,以客观数据为对象提出了模型,打破了经济学的传统实证研究范式,成为实证宏观经济学因果分析的经典方法,并因此获得201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文章通过分析比较主要宏观经济计量方法的原理与应用,系统地梳理了模型的经济学思想及其演进路径.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理论:法学现代化的重要基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把市民社会理论作为法学现代化的重要基点,并非出于主观臆想,而是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建设法治国家的新形势下,用新视角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进而服务于依法治国实践而应作出的客观选择。一、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得以确立的重要基...  相似文献   

14.
实用主义法律观未能客观地反映司法运行规律,没有全面地把握司法的运作过程,没有认真对待判决失去社会效果的复杂性,因此夸大了法条主义的缺陷、低估了法条主义的自我完善能力。实用主义法律观忽略了“平等”这一现代中国社会的普遍价值共识,不仅使实用主义变得盲目、不确定和无原则,也使其忘掉了“法律之治”这一法治的核心要求,收获的是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代价则是法治自身。对此代价,实用主义自身无法避免,这是它把法律的实用性提升为理论基点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问题是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中心问题,是确定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在司法实践中,正确分析被告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于定罪量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因果关系是哲学中的重要范畴。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各种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便是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形式。一个现象或事物引起另一个现象或事物的产生,前者为因,后者为果,这便是哲学上因果关系的基本含意。 《刑法学》中没有什么特殊的因果关系理论,它只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因果关系的基本原理具体研究刑事案件中…  相似文献   

16.
叶祥松  胡剑峰 《创新》2010,4(5):61-64
储蓄率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影响经济增长率的重要变量,大量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基于中国1978~2008年间的数据,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来分析储蓄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率是储蓄率的Granger原因,但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作用不显著。因此,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应当放在启动消费上,适度改善投资结构,加强对可贷资金的引导和规范,保证储蓄向投资转化渠道的畅通。  相似文献   

17.
医学中因果关系的确立常常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许多想象中存在的关联并不可靠。  相似文献   

18.
曾玉珊 《学术交流》2004,(11):51-54
安全关照义务存在于雇佣、运输、服务、教育等法律关系中,以法定义务为主。安全关照义务的内容表现为关心、照顾和保护的积极作为,而违反义务常表现为消极不作为形态。在确定违反该项义务的法律责任时,应当区别义务性质、不作为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责令行为人分别承担合同责任或侵权责任、直接责任或补充责任。归责原则采过错责任原则,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相似文献   

19.
文永辉 《社科纵横》2010,25(3):46-49
近期的一些案例表明,环境刑事案件有重判的趋势。但是,加强环境刑法的预防功能、防患于未然更加的重要。文章论述了加强环境刑法预防功能的必要性,认为环境刑法应规定危险犯和行为犯,扩大环境监管失职罪的适用范围,在环境损害因果关系上采"因果关系推定原则"。  相似文献   

20.
邹士超 《创新》2012,6(5):72-77,127
生态侵权突破了传统法学理论对生态损害的研究,它将权利救济对象延伸至基于生态环境的损害而遭受不利影响的其他法律主体。生态侵权损害司法救济理论研究发端于生态侵权损害救济的实践困境,致力于司法实践中生态侵权损害受害人的权利救济,构筑于无过错责任原则理论根基之上。在无过错责任原则指导下,盖然性因果关系学说在生态侵权责任构成理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原告对两个因果关系的相当程度盖然性标准的肯定性举证,以及被告对两个因果关系的高度盖然性标准的否定性举证,二者构成了生态侵权责任构成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