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文学史中,存在着一个独特的形象系列,这就是由张飞、李逵、焦赞、牛皋、程咬金、焦廷贵等构成的传奇喜剧英雄系列。可以说,这样一个喜剧形象系列即使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存在。他们代表了中国喜剧创造的非凡成就,是中国喜剧精神的集中体现。从诞生之日起以至今天,作为一脉不断的笑的源泉,他们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受到贩夫走卒以至缙绅文士们的广泛喜爱。应该说,对传奇喜剧英雄形象的研究不仅会有助于了解中国喜剧精神的内核,而且也将有助于认识喜剧性及其本质。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幽默喜剧流派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现代喜剧在中西喜剧的激烈碰撞中萌芽形成,在动荡残酷的现实斗争中艰难地发展,其间经历过左联时期的波澜曲折,更出现有抗战时期的蓬勃高潮。在现实社会血风腥雨的磨砺摔打中,在中西喜剧的碰撞、交流与融汇中,它由模仿、借鉴、独创而走向成熟。中国现代喜剧在现实发展中涌现出众多的喜剧作家。各喜剧作家因其思想情感、个性气质、生活经历、文化素养与美学情趣的相异,其艺术风格自然是各呈千秋;但是,因其都受相同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戏曲的浪漫喜剧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悲剧多为浪漫喜剧,而作为浪漫喜剧的中国古典戏曲多重视伦理正义的伸张,在表现情节过程之中以抒情为主,结局的团圆形式之中体现出幻想性、想象性,同时也不失滑稽幽默。这些美学品性使中国古典喜剧多为浪漫喜剧。  相似文献   

4.
罗书华 《齐鲁学刊》2001,4(3):71-77
中国传奇喜剧英雄形象的喜剧魅力虽然与他们童稚般的滑稽性,抗敌、治恶、惩奸、反皇的崇高性,以及这两者的奇妙结合紧密相关,然而他们动人心魄的喜剧底蕴和根本乃在于传奇喜剧英雄们是原始生命、真纯生命的化身,在于他们对整个封建文明的强力背弃,以及向纯粹生命的回归。在他们身上,偶尔也可以看到生命的孤寂和悲凉,但他们最终展示的却仍然是生命的强大、旺盛和灵动,以及这种生命的处处得胜,让人感到生命的无尽喜悦和欢欣。或许,这正是一切喜剧、喜剧形象的根本,正是喜剧性、喜剧精神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戏剧文学中,喜剧的传统不仅悠久,且成为中国戏曲发展的主脉。然而,面对色彩纷呈,林林总总的戏曲文本,如何鉴定其中的喜剧,目前仍是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有时面对同一部喜剧作品,有人判为喜剧,有人判为正剧,还有人判为悲剧。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中国喜剧的艺术规律和评判标准缺乏深入研究和把握。本文着眼于喜剧性产生的主要因由,讨论中国古典喜剧的鉴别标准。  相似文献   

6.
<正> 喜剧欣赏的极致境界,或曰喜剧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喜剧人生观的型铸.真正能领略喜剧艺术三昧的,真正能体味生活中的喜剧情趣的,唯有那些在心胸中装填着喜剧人生观的人.可以说,任何人都有笑的生理—心理本能,都可以被那些调侃打闹的把戏所逗乐,但只有真正进入了喜剧人生观的境界,才有机缘进入喜剧审美的圣洁殿堂.  相似文献   

7.
喜剧作为一种美学范畴,不只存在于作为戏剧类型的喜剧作品中,也可以蕴含在其他文学样式里。充满艺术情趣和强烈讽刺色彩的鲁迅杂文,喜剧美是其色调鲜明的美学形态,他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提出的这一喜剧的美术特征,正可以为他大量运用讽刺艺术的杂文创作之具有喜剧美作出生  相似文献   

8.
喜剧研究的新收获──评《中国现代喜剧论》张鹰胡星亮博士的《中国现代喜剧论》从宏观的视野出发,将中国现代喜剧置于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即从其所受欧洲和中国喜剧传统的多元影响中进行考察,深入地探讨中国现代喜剧的三种美学样式之形成的社会的、文化的、传...  相似文献   

9.
论喜剧与喜剧美的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的喜剧(滑稽、喜剧性)是审美活动中常见的与崇高、悲剧性形成鲜明对比的范畴。喜剧涉足的领域是非常广阔的,它以文艺的体态——幽默画、漫画、丑角表演、讽刺诗、谐趣雕塑、长篇小说中的滑稽人物、诙谐情节以及舞台喜剧、小品、哑剧等形貌出现,同时也以人类社会历史中怪诞、不一致、以丑为美、不自量力等言语、行为作为显现点。毫无疑问,喜剧及其变体在人类生活和艺术的几乎所有区域都有呈现,因而深入认识和把握喜剧美的形态对我们创造更富有意味的人类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宜剧性的涵又喜剧的外部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喜剧中的狂欢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狂欢是喜剧的重要特征,中国现代喜剧也不例外。在中国现代戏剧中,狂欢色彩主要表现为:语言狂欢、庆典戏谑、殴打与谩骂以及骗术表演。在狂欢的笑声中,喜剧的民主意识、对生命力的张扬和强烈的社会斗争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讽刺喜剧从 2 0年代兴起 ,经过 3 0年代的发展、40年代的鼎盛 ,到 5 0年代中期 ,迅速走向衰落。从讽刺喜剧本体构成的角度看 ,导因于讽刺性因素对喜剧因素的耗散 ,强大的非喜剧化倾向摧毁了凝聚喜剧美的可能性。在认识论意义上 ,剧作家在讽刺喜剧创作中忽视喜剧性因素的价值 ,不尊重喜剧的艺术规律 ,从而把中国现代讽刺喜剧引领到一种生存和发展的绝境。  相似文献   

12.
“喜剧”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美学的一种基本范畴,二是指艺术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喜剧”,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喜剧”是指戏剧中的喜剧、带有喜剧性的小说、诗歌、笑话、幽默故事以及曲艺、漫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的“喜剧”仅指戏剧中的喜剧。本文探讨的对象,是作为美学基本范畴之一的“喜剧”。  相似文献   

13.
张健 《人文杂志》2006,1(5):109-113
中国的现代喜剧发挥了笑特有的贬抑功能,以一种重在拆除偶像的方式,成为了封建传统潜移默化的破坏者。它对父亲、卫道者和专制官吏等三个喜剧形象系列进行大胆亵渎的艺术之举,无疑具有重要的反封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鲁迅对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理性思考,他关于喜剧理论见解特别是讽刺的美学原则,对世界喜剧理论史和喜剧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在美学理论发展史上,许多著名的美学家对与悲剧相对称的喜剧,都作出了自己的理论阐释。亚里斯多德从古典静穆戏剧观角度阐明了喜剧。他认为,喜剧摹仿丑,而丑不含恶;滑稽表  相似文献   

15.
美学在多国传播过程中存在复杂的变异问题,其中审美文学化是一个显著现象。从哲学上看,范畴包含属相和种相。美是属相,其中作为种相的崇高和优美构成美的一组范畴,而悲剧、喜剧和美不存在种属关系。美学上的崇高和优美是作用于人类视觉的图像对象,而悲剧和喜剧与视觉无关。在从古希腊到18世纪中叶美学学科建立之初,其间悲剧和喜剧并非美学或审美范畴,此后经由德国和苏联学者将崇高和优美延伸到文学领域讨论,悲剧和喜剧作为崇高和优美在文学中的对应概念才被确立为美学范畴。在此过程中,不仅崇高和优美发生变异,不固定在视觉领域内被讨论,悲剧和喜剧也发生变异,成为一组构成美范畴的种相。这种在欧洲变异了的美学接纳了较多非视觉对象或要素,使美感和视听两种感觉有关的基本点被动摇,产生许多相互缠绕、复杂难解的问题。美学进入中国后,将悲剧和喜剧不加质疑地认为是一对美学或审美范畴。如画作为一个自然审美概念,研讨范围局限在英格兰有关湖区和苏格兰山地的旅行写作内,因其具有明确的所指对象和形式特征,故很难变异。由于没有对应的戏剧体裁,如画几乎被中国学界遗忘。美学在中国变异为一门与文学理论接近的学科,与哲学、自然审美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6.
<正>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林,江苏泰兴人。他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又是开创我国喜剧创作的成就卓著的剧作家。一人荣膺自然科学家和文学家两个称号,这在现代中国极为少见。他一生所写的九个剧本全为喜剧。其中《一只马蜂》、《亲爱的丈夫》、《酒后》、《北京的空气》、《瞎了一只眼》、《三块钱国币》是独幕剧,《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妙蜂山》为四幕剧,可见他是以独幕喜剧见长的。从1923年发表处女作《一只马蜂》哄动剧坛到1945完成《妙峰山》,其间所经历的二十二个寒暑,他除了完成科学研究任务外,始终耕耘在喜剧园地里,以自己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一朵又一朵瑰丽的喜剧之花。说丁西林是中国新喜剧的开拓者和人民的喜剧大师,是并不为过的。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丁西林的喜剧创作过去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本文仅就丁西林独幕喜剧的倾向性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喜剧摆脱传统的程式化结构和僵死的观念,走向自身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本文以莎士比亚为个案,考察中国现代喜剧作家和理论家在建构自己的喜剧文化和喜剧样式的过程中,如何向西方寻求理论资源和审美范型.  相似文献   

18.
喜剧的美感是由作为喜剧的艺术美所引起的一种美感形态。它所表现的特点和悲剧的美感形成明显的区别。如果说悲剧的美感主要是在愉快中伴随着沉痛、悲哀、恐惧之感,那么喜剧的美感则主要是在愉快中伴随着滑稽、可笑、轻松之感。“喜剧来自笑”。所以,喜剧的美感的最突出特点就是笑。喜剧往往以丑作为表现对象,而丑正是滑稽的本质所在。亚里士多德早就指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最负盛名的莫里哀喜剧研究者,李健吾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对莫里哀喜剧博大精深的研究成果,而且为我们展示了属于他自身的独特的研究个性。他的研究工作证实了这样一个命题:“创作家根据生活和他的存在,提炼出他的艺术;批评家根据前者的艺术和自我的存在,不仅说出见解,进而企图完成批评的使命,因此它本身也正是一种艺术”① 。  相似文献   

20.
燕世超 《江淮论坛》2006,(3):165-170
中国古代英雄侠义小说中的喜剧形象是以独特的喜剧形式体现出来的民间英雄的化身,具有民间艺术形象和英雄人物的双重特点。其喜剧形式主要表现为创设滑稽情境、制造情节巧合和运用升格的夸张手法。作为中国小说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形态,其文化内涵表现为:满足读者虚拟的生理快感,虚构英雄神话,特别是通过采用民间视角、坚守民间立场和意识形态的狂欢化,达到解构正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