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医学物理学为近代放射治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医学物理师更是放射治疗临床和科研的关键岗位.我国已向"精确放疗"时代迈进,先进的放疗技术对医学物理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现代放疗临床需求,分析国内医学物理本科专业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广东省中医院在医学物理专业建设方面的经验,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举措,探索创新复合型医学物理人才培养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杜承秀  潘小玉 《创新》2012,6(4):117-120
面向东盟的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贸易迅速、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广西壮族自治区内高校应通过转变法学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类型、提升师资水平、实行合作办学、采取多元化培养措施等途径,以实现加快培养面向东盟的复合型法律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4.
基于我院较多课程注重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且理论教学、科研项目、产业项目、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学科竞赛结合不够紧密的教学现状,提出了"教科产创赛"多维融合的机械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师科研项目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融合,科研项目与产业项目相融合,理论、创新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本科生导师制,成立学生学术性社团,现代信息技术教学,项目驱动激励模式等手段促进"教科产创赛"的多维融合.建立了"教科产创赛"多维融合的机械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考核,调动学生多渠道学习的积极性,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我院经过5年多的培养模式研究、探索和实践,证明了"教科产创赛"多维融合的机械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科技的不断发展带动我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高校应更加重视电影人才培养的技术与艺术一体化教学,改变传统以理论为主的教学形式,注重电影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性与创新性,积极探寻一条适合我国影视发展现状、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路径。该文通过分析影视产业的基本内涵与现状,结合复合型电影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探究综合性大学跨学科教学中“技术+艺术”培养的基本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电影人才培养改革策略,从而更好地开展复合型电影人才的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应用型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以重庆移通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和实践。通过以“新兴技术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研究出一条可行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并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和解决,为应用型大学的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数字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单一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未来培养高质量复合型创新人才的主要方式。鉴于此,该文针对数字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难题,立足学科交叉前沿,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体系,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进一步提升数字商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前,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报考哲学专业的人越来越少,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急需解决学生愿意学、怎么学、学得好的问题。哲学人才培养应从吸引生源、提高培养质量、提升社会竞争力等方面着手,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企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各项产业逐步升级、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企事业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的学生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这种变化,教育部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最新培养目标是让各个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对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发展、企业的需求变化,也关系到高职院校能否更好的生存发展.本文针对高职高职院校房地产专业如何培养高端技能人才,主要从分析、探讨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内涵开始,探讨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为社会培养大批优质创业人才、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开展产教融合模式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分析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机遇,了解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提出创新高校创业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的教育措施,实现学生与社会的良好对接;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教育机制,明确参与教育的主体对象,掌握不同参与主体在...  相似文献   

11.
冯祥武 《探求》2008,26(1):39-43,46
监督权是人大的一大根本性职权。监督法的颁布实施将打破人大监督的权威缺失的局面。监督法在人大常委会要对“一府两院”进行监督的监督内容、监督程序、监督方式都作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显示出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是法律意义上的刚性监督,其将在制度层面成为提升人大监督的实效和权威的良法。  相似文献   

12.
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现当代作家竞相书写的对象。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北京更多的是作家追忆安详古朴生活的寄托。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寓意,成为能够为民做主的精神依靠。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市场经济带来的生存压力使北京成为很多人一厢情愿的梦幻对象。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过去28年持续快速的发展直接刺激了出境人数的增长,出入境中介机构应运而生,出入境中介机构法在规范出入境中介机构行为、帮助中国公民获得外国签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出入境中介机构法的体系和内容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出入境中介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民间国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本文从分析出入境中介机构法的背景入手,全面回顾了出入境中介机构法的发展,进而具体阐述出入境中介机构法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如何完善中国出入境中介机构法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Sudden physical changes can take a toll on older adults' self-esteem. Broadening their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is one approach to retaining their self-esteem. This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aims to t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a social networking program to raise self-esteem. The results from split-group analyses demonstrate that those who maintained active participation exhibited higher self-esteem. The results provid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practice, especially to the less-educated males.  相似文献   

15.
16.
杨芬霞 《唐都学刊》2013,29(2):53-56
日本汉诗中有浓郁的咏花情结,对于花,日本诗人有着一种原初性、根源性的情感与思念,日本的咏花风尚来自对中国古代宫廷宴饮赋诗传统的效仿。日本汉诗中的咏花诗从题材、意象及表现方式都深受中国古诗的影响,但又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构成闲寂、幽雅、感伤的文学特质。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国际法学的话语体系, —方面, 必须准确、系统、全面表达和传递国际 法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本质特征以及国际法研究过程中逐步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核心 价值、基本概念、关键术语、主流的理论或学说、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等基本要素;另 —方面, 应充分、及时体现中国对国际法、国际法学和国际法学话语体系所作出的创 造性贡献。当代中国国际法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应以 “构建和谐世界”为指导理念, 应 全面顾及国际法治和中国外交政策及其实践的国内、多边、区域和双边等四个基本层 面, 应遵行、符合或顺应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基本准则, 全球化与多边主义、区域— 体化与区域主义、国际共同体义务(或权利)和中国和平发展需要等原则、规律或趋势, 应将其基本功能定位为: 推动当代国际法的不断发展和广泛适用, 促进当代国际法的教学、研究和传播, 推进中国的法治进步, 维护中国利益、尤其是国家的核心利 益并提升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与地位。

关键词: 中国国际法学话语体系 当代国际法 多边主义 区域主义 国际共同体义务

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law discourse, on the one hand, ought to precisely, systematically and completely express and communicat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main regimes and substantial features of international law as well as core values, basic conceptions, key terms, mainstream theories or doctrines and representative views gradually established and developed in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law; on the other hand, it should fully and in a timely way manifest China’s creative contributions to international law and its discipline and discourse. The framework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international law discourse should take “building a harmonious world” as the guiding rationale; thoroughly cover the four basic dimens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rule of law an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and its practice, namely domestic, multilateral, regional and bilateral; coincide with, follow and respect those rules, natural laws and tendencies such as fundamental rules govern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globalization, multilateralism,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regionalis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obligations (or rights) and China’s needs for peaceful development. It should orient its basic functions toward promoting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wide application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law as well as its teaching, study and dissemination, stimulating the progress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protecting Chinese interests, especially those core national interests, and strengthen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and status as a responsible big country.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来,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这一历史的演进,经历了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到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再从党的指导思想到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过程。它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性的内在力量和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领袖人物,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作的历史性贡献;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本质与时代特征。回溯这一历史,可发现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演进的基本因素及这些因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演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现象,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规律,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际法学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英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当代中国国际法学的话语体系,一方面,必须准确、系统、全面表达和传递国际法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本质特征以及国际法研究过程中逐步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核心价值、基本概念、关键术语、主流的理论或学说、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等基本要素;另一方面,应充分、及时体现中国对国际法、国际法学和国际法学话语体系所作出的创造性贡献。当代中国国际法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应以“构建和谐世界”为指导理念,应全面顾及国际法治和中国外交政策及其实践的国内、多边、区域和双边等四个基本层面,应遵行、符合或顺应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基本准则,全球化与多边主义、区域一体化与区域主义、国际共同体义务(或权利)和中国和平发展需要等原则、规律或趋势,应将其基本功能定位为:推动当代国际法的不断发展和广泛适用,促进当代国际法的教学、研究和传播,推进中国的法治进步,维护中国利益、尤其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并提升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与地位。  相似文献   

20.
韩伟 《唐都学刊》2013,29(5):23-28
“报”是中国民间习惯法的一个效力来源。“报”之效力可分为两种:一是正面的互惠之报,它维系了互助、互利的诸多习惯法的效力;二是“报应”、报复之报,它形成了某种现实的或心理的压力,同样赋予习惯法以效力。“报”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及其对民间习惯法的效力保障,对于当代社会的法律秩序塑造,亦不乏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