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过去我国社会学界有一传统认识:以严复翻译的《群学肄言》出版为最早。这个认识不但为现在我国社会学界所因袭,而且使某些外国社会学家也依此为据。这种看法究竟对不对呢?我以为回答应该是否定的。下面,我试将西方社会学  相似文献   

2.
我们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新中国这块土地上研究社会学的,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上决不能跟着外国走,一定要洋为中用。但是,究竟怎样洋为中用,才不致于使我们的社会学研究走弯路,我看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解决。中国的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新中国的社会学也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现实实际结合的产物。乔木同志于1979年3月代表党中央提出要把社会学的研究恢复起来。他说,否认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并且用一种非常粗暴的方法来禁止这门科学在中国存在、发展、传授,是完全错误的。他还说,认为因为有了历史唯物主义就不需要有关社会科学的研究,完全不能这  相似文献   

3.
谭明方 《浙江学刊》2001,(3):107-111
社会学要回答"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这两个范畴,对把握"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的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就是"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的理论表述形态.考察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理论,归纳起来可以看作,一是人文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社会行为"决定"制度文化"的研究范式;二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制度文化"决定"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因此可以说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史,就是关于"社会行为和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学说史.另外,从范畴的学科属性看,"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哲学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在社会科学层次上的具体表达,它属于社会科学层次的范畴.将"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学对象研究中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的以下问题"社会学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在研究角度上的关系"问题,"研究对象和范畴体系的内在联系"问题,"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问题,以及"西方理论和本土理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二大给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对社会学也是同样。自从1979年提出建立中国社会学以来,老一辈的社会学家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沉寂了三十年的社会学教学及科研工作,重新活跃起来。但毕竟较多的只是介绍西方的和旧中国的社会学。应该如何建立新中国的社会学?大家都认为,必须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研究和建立我国的社会学,我想这不只是一句话,而应该有它具体内容。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  相似文献   

5.
苏联的科学社会学在科学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它与科学学各分支学科的联系和关系如何?当前苏联科学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其成效如何?苏联科学社会学与西方科学社会学的异同在哪里?西方科学社会学有哪些特点?这一系列问题,是我国科学学界和社会学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对此值得作一番考察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常使我困感的是她的遭遇。她,曾在资本主义国家,被视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东西而遭到歧视,乃至一度禁止;她,曾在国民党蒋介石统治时期一度被废止、被排斥、被打击;她,也曾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当作资产阶级思想而被取消,又曾在“左”倾思想统治时期被批判。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她现在已在世界范围内相对发展壮大了。在西方世界,她已成为仅次于经济学的第二大社会科学学科;在我国自1979年重建后也已取得了相对的发展,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一定的功效。但是我不时地感到作为社会学的学习者与研究者的孤独,以及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孤独,特别是在当今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中,这种孤独感更是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但  相似文献   

7.
陈云松  吴晓刚 《社会》2012,32(3):1-23
摘要:社会科学定量分析亟待建立一个透明和开源的学术机制,让研究数据和模型公开共享,使研究成果可以得到他人的验证和进一步拓展。这个学术机制的核心就是倡导“复制性研究”。本文结合近年来西方社会科学界围绕复制性研究的实践和讨论,提出了复制性研究对于社会科学特别是中国社会学定量分析的重要意义、操作可能性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两个实证定量分析的例子,为如何进行复制性研究提供了简明的范本。最后,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就复制性研究所应达成的共识和建议。本文所论及的复制性研究,对社会科学定量分析其他领域也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何为社会科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吉登斯  于海 《社会》2001,(11):12-17
在主流社会科学中我们可以分辨出三种主要观点 ,我也时常称之为“正统的共识”(orthodoxconsensus) ,这些观点在战后大部分时期的社会学中声名显赫。我认为事实上它们也已经扩展到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中。第一种是自然主义 ,它主张社会科学应以自然科学为榜样 ,社会科学阐述问题的逻辑框架也与自然科学相类似。我更愿用自然主义一词而不用实证主义 ,尽管它们意指许多相同的东西。正统模式的第二个观点是 ,在解释人类活动时 ,我们应该运用某种社会因果概念。也就是说 ,作为人类行动者 ,我们虽然对我们的所作所为以及何以如…  相似文献   

9.
论孙本文在旧中国社会学界的作用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本文(1891——1979年),字时哲,江苏吴江人。早年在国立北京大学求学时,开始接触社会学。1921年赴美留学,专攻社会学,获纽约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回国后,长期从事社会学教学和研究,擅长一般社会学理论介绍,是旧中国社会学的开创性人物之一。一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如同许多其他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一样,社会学  相似文献   

10.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在我国究竟应该是怎样一个结构以及这个结构的内涵和外延,目前都还不是十分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是研究整个社会的全部问题,全部的规律性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社会学也应在这个前提下来确定它的含义,也就是说除了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的特定领域之外,全部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都应该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所谓社会问题,当然不是生产技  相似文献   

11.
2008年的世界金融海啸给西方社会科学带来了危机,也给陷入学科体制和理论困境的西方当代中国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发展空间。多年来,西方的主流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立场没有很好地适应中国研究的客观要求,导致许多误判和失误。随着中国对西方世界影响力的提升,西方的当代中国研究领域从研究重点、研究方法等方面努力改变自身以适应中国的发展。与此同时,西方社会科学各学科,以及社会各界研究者也纷纷投入对中国的研究,使得西方的当代中国研究在学科特性、研究队伍构成、研究内容,以及与西方社会、与中国元素的互动方面都有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必将对这个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赵剑 《社会工作》2012,(3):53-55
社区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经验研究的一项基本方法,也是社会学本土化进程中的重要努力方向或趋势,吴文藻、费孝通等一生的重要学术成就便是社区研究。本文梳理了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社区研究的学术史,并重点关注费孝通对中国化社区研究的贡献,进而指出社区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前景:个案扩展与比较社会学思想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改革与社会学发展”研讨会于1987年11月25日至29日在贵阳市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社会学研究》杂志社、中国社会学函授大学、光明日报理论部和共青团贵州省委、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贵州民族学院联合召开的。一百余名正式和列席代表参加了会议,参会论文三十余篇。在会议论文和会议发言中,许多同志对我国当前的全面改革及其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引入注目的新见解。上海社科院陈烽提出,在社会发展基本理论上要“回到马克思,超越马克思”,重新理解和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并吸收西方社会学的有益效果。他提出,可以分别  相似文献   

14.
袁方  陈宇 《社会》1988,(11)
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题。对劳动的探讨和研究必然要涉及到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实践正是这样,在我国的学术理论界,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劳动为中心的学科群,包括劳动经济学、劳动管理学、劳动法学、劳动美学、劳动生理学、劳动理学和劳动统计学等等。劳动社会学也是这众多的劳动学科中的一题。那么,劳动社会学在关于劳动的学科群中处于什么地位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劳动社会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概括的说,劳动  相似文献   

15.
谈到中国社会科学近况,往往令人想起古典文学中关于半杯水的隐喻。是把它看成半盈的呢?还是半亏的?是要强调1976年以来的明显进步呢?还是强调有碍发展的各种限制? 中国社会科学肯定是遭受了许多严重的灾难,而且不全是政治上的缘故。有些缺点同人力、物力不足有关——办公房舍不足,图书设备匮乏,不能使用计算机处理研究资料,尤其是,缺乏整整一代的年轻学者,这些青年在1966到1976年间都未能受到学术上的培养。还有一些智力上的缺陷——甚至在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中也可以看到其普通教育水平之低。对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的无知,对有关的统计技术和研究方法缺乏了解等等,都和上述问题有关。士气也是一个问题,因为高级研究职称的评  相似文献   

16.
杨建华 《浙江学刊》2007,(2):179-184
学科的精神品格是由学科的使命、学科的意识、学科的理想、学科的理论、学科的范式及学科的规范等构成,它是学科的灵魂,学科发展的支撑,也是学科走向成熟和繁荣的标志之一。社会学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这在今日中国迎来了社会学的春天的时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在对中西方社会学的发展进行缜密研究和认真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学有着由社会批判与社会建构的学科意识、直面现实的理想主义情怀、富有想象力与严谨规范的科学气质所构成的学科精神品格。新的世纪,新的召唤,社会学者只要执着和弘扬社会学的精神品格,一定能推动社会学的长河在新的世纪卷起更加瑰丽澎湃的学术和思想大潮。  相似文献   

17.
自从法国孔德创立社会学这门学科以来,已经有一百几十年的历史。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比较起来,由于其生也晚,在社会学研究的范围上,引起其他社会科学的非难。当社会学要谈到犯罪问题的时候,就被认为侵犯了法律学的领域;当社会学不能不  相似文献   

18.
我的建议     
我手头只有1982年第1、2期《社会》杂志,故只能就这两期刊物谈谈我的看法。据我所知,《社会》是中国目前第一本,也是仅有的一本专载社会学文章的刊物,它在向国内外各界人士介绍社会学、提供社会学发展信息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社会》象西方学术刊物一样,让我们及时了解最新研究项目、研究方法以及取得的成果,但《社会》也有与  相似文献   

19.
《社会》编辑部的同志让我撰文写点这几年研究社会学的体会,我不知怎样写才好。几年来我和国内社会学同仁一起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也有以下一些不成熟的体会: 一、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回忆起1979年社会学刚刚恢复的那几年,人们十分关心诸如社会学的对象,社会学与其它学科的区别,谁是社会学的创始人,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等。这一方面和我国长期以来社会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近二十年来社会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龙  风笑天 《社会》2001,(2):20-23
中国社会学是从西方引进的 ,其成长与发展的过程 ,以及理论架构、概念体系、研究方法乃至研究主题都受到西方社会学的深刻影响 ,因此建立中国化的社会学理论一直是社会学界的一个基本目标 ,也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主题。30—40年代社会学界对中国化问题的讨论 ,逐渐形成了两种有深远影响的观点 ,一派以孙本文先生为代表 ,强调以中国的材料和事实对社会学基本理论进行重建;另一派以吴文藻、费孝通先生为代表 ,要求通过社区研究 ,增进对中国社会结构的认识。这一时期兴起的关于社会学中国化的讨论 ,随着50年代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