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徽因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时间意识:或者在过去、今日和将来的线性时间中追怀过去,凝望现实,希望保存人性的真善美,体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或者在瞬息与永恒的对比中思辨存在的方式和意义,张扬理性对情感的克服。林徽因的时间意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色。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她将时间物态化,时为景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她自然审美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2.
青海民歌"少年"产生于明代移民实边时期,"少年"自产生之日起就奠定了其悲情基调。而封建专制、军阀统治和封建礼教,又不断赋予"少年"厚重的悲剧意识。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民众政治地位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思想观念的革新,以及"少年"创作活动的开放性、多元化,使"少年"的悲情意识逐渐消解。  相似文献   

3.
沈周诗歌中表现出强烈的恋生、重生意识,这是一种非儒非僧非道的世俗生命观,是晚明重生享乐心态的预演。具体表现为沈周对百年长寿的强烈渴望、对身体衰老的关注记录以及面对艰难困苦生活及衰老死亡时的乐观豁达。  相似文献   

4.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崇尚自然,其诗歌不仅描绘和赞美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而且还包含了他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哲学思考,充满了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华兹华斯的生态意识继承了卢梭"回归自然"的思想,也启发了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诗歌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时间意识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的体现主要有四种类型。20年代的象征诗派和30年代的戴望舒与何其芳受传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哀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线性时间意识;卞之琳受西方相对论以及意识流的影响,在诗歌文本中凸显了相对时间意识;废名深深熏陶在禅宗的氛围中,讲究以顿悟的静止时间意识体验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一切;冯至与九叶诗派受里尔克、艾略特、叶芝等西方现代主义诗人的影响,追求融合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体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6.
李白希望通过游宦的方式一举而为卿相,辅佐君王济世安邦,然后功成身退,可惜未能如愿。他毕生游于家、国之间,处于家、国两边都难以和合的分离状态,陷入无依无托的人生困境,李白诗歌的悲剧意识是其悲剧人生的形象反映,主要指向家与国两个层面。功业未就、家国无依、世人不解和人生苦短所产生的悲愤和忧愁构成其悲剧意识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的诗歌具有浓烈的生命意识,在《红烛》、《死水》中,诗人体会到生与死、哀与喜、痛苦与快乐、幸与不幸等种种人生滋味。生命意识在闻诗中形成三个层面:自然——文化——哲理。《死水》比《红烛》中的生命意识更为深化。  相似文献   

8.
阿多尼斯是当代阿拉伯诗坛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在行吟低唱中聚焦生命的孤独本色、逆境中的生命力量、生命的创伤与疗愈这三重主题,从深层次上彰显了一种辽远、广博又丰厚的生命意识。诗人以宏大的文明理想和深刻的文化意涵为基点,将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和反思寄托于诗歌语言之中,建构出一座出凡入胜、汪洋浩博的艺术殿堂。以阿多尼斯诗歌为代表的阿拉伯诗歌创作,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也为阿拉伯文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学术视角。  相似文献   

9.
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关注,其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1.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羁旅、离别之悲,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反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汉魏诗歌是古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些诗歌大多产生于乱世,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悲剧意识。这种深重的悲剧意识既有对人生苦难的深刻忧患,也有对生命短暂的人生悲剧命运的痛苦思索。  相似文献   

11.
张德明:赵教授,我注意到,今年五月中旬的时候,我们同时收到了陈仲义老师惠寄的<中国前沿诗歌聚焦>一书,这本专著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2009年9月出版,可以说是陈老师对当代诗歌进行思考和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我觉得无论是从了解当代诗歌的生存现状,发现其中的某些规律和缺失,以及拓宽当代诗歌的研究视野、更新研究范式而言,这本书都是具有突出的价值和意义的.我们有必要就这部论著所具有的价值以及对当代诗歌研究的启示等问题来做一次对话.  相似文献   

12.
《二十四诗品》作为中国传统意象批评的代表作,以诗性方式进行言说,其典雅流畅的语言,鲜明生动的形象以及宏远深阔和想象构成了独特的自然空间、想象空间和人物空间形态,并且通过散点透视、以小见大和虚实相交的方式表现其空间意识,形成了具有天人合一、真实自然和超以象外的美学特征,完美地将诗歌理论与文学审美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2 0世纪 3 0、40年代相交时期 ,中国的现代主义诗学建构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以穆旦为代表的现代诗人注重吸收西方现代主义“否定性美学”的精神内核 ,突破了中国旧现代主义者从技法、内容上强行拼凑西方话语于中国现实之上的僵硬模式。穆旦探索的每一步都突出地切合了现代诗的社会批判和主体独立的要求 ,对中国现代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涵义  相似文献   

14.
试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深层生态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理论尤其是其中的二个最高准则:"生态中心主义平等"、"自我实现"和指导性原则"手段简朴,目的丰富"的生活方式,可发现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蕴含的深层生态意识为:人类和自然是平等且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如果人类想实现自我,就必须善待自然。弗罗斯特反对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反时基于科技、工业化和商业化基础上的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并倡导一种田园生活。  相似文献   

15.
鲁藜的诗歌紧扣生命的主题,礼赞生命的奋斗不息,创造生命的壮举,讴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折射出强烈的生命意识.生命因苦难而"绽放".生命因追求而美丽.生命的升华与超越不仅体现在对个体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追问上,还体现在对群体生命、"大我"世界的追求中.向生命的高度攀登,突破"小我"的牢笼,将个体生命投入"大我"的世界,在"大我"的世界里无私地奉献和付出,与群体生命达成一片,最终铸造辉煌的个体生命.  相似文献   

16.
诗歌研究的"历史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以"历史感"为观察点,讨论在社会的多重变动中诗歌研究角度、方法的变异现象。它还认为所谓"重返历史现场",并不一定指简单地贴近史料文献,而是如何避免对其一般化的认同,如何对这些史料文献保持必要的距离,在一种更具张力的讨论中获得较为贴切的历史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先锋诗歌对死亡这一特殊的生命现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死亡意识在先锋诗歌中主要表现为三种具体的形态一是通过死亡来反思、确证人的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对草菅人命的"文革"进行否定与批判;二是将个体死亡与国家、民族命运融为一体,死亡成为民族重获新生的一种神话;三是将死亡作为一种艺术,诗歌成为一种潜在的或实际的自杀行为艺术.  相似文献   

18.
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女诗人、批评家、学者、出版界、媒体共同建构了一种新型的“女性诗歌”批评话语。该话语包含着对性别写作本身种种不同的立场、视角、态度,也涉及到对社会性别和诸多相关历史文化问题的争论。借鉴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的理论,结合互文性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成果,可以从写作的焦虑、性别意识、自我表达三个方面切入,剖析当代“女性诗歌”丰富、复杂的性别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女性诗歌在其女性意识越来越得到彰显时,除了标志性的性别意识之外,还有一条更为内在和宽广的生命意识发展轨迹。这条轨迹逐次和参差地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中表现为女性外在生命意识的张扬、女性生命意识的具象探索、女性内在生命意识的挖掘以及女性对自我身体的生命哲学高标,并且,在其自我身体的完成时刻又走向日常自在的生命状态的书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