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切哲学上,特別是近代哲学上最重大的根本問題,乃是思維对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思維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貭的关系問題,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維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辯証唯物主义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指出物貭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貭与精神是对立的,又是統一的,物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轉化为精神,精神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轉化为物貭。物貭对精神的轉化和精神到物貭的轉化,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的,它们构成了统一的认識过程的两个阶段。由物貭到精神的轉化,卽实践到认識,这是认識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由精神到物貭的轉化,卽认識到实践,这是认識发展过程的第二阶段。物貭与精神互相轉化的规律就是物貭——精神——物貭,也就是实践——认識——实践。这种物质和精神的相互转化运动的无限发展,就是人类认識物貭世界的历史,就是人类改造物貭世界的历史。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貭,这就是辯証唯物主义的认識論。与此相反,唯心主义只承认精神到物貭的轉化,而否认物貭到精神的轉化。一切唯心主义者由于顛倒物貭与精神的关系,因此,由精神变物貭,就变成是抽象的、神秘的,也是謊谬的。机械唯  相似文献   

2.
杜靖 《创新》2007,1(1):119-123
“太阳三足乌”图案是古代东夷内部两大集团——日部族和鸟部族——图腾徽志的合一,是东夷内部通过战争与婚姻整合的社会事实投入到神话传说中的结果。此外,本文一反释“日”为象形文字的说法,提出了“日”为会意字说,并对作为性秽语“日”字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古埃及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随着古埃及语言文字的终结,传统宗教信仰的消失,阿拉伯人统治埃及的开始,到公元7世纪中期,古埃及文明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成为失落的文明.直到1822年,法国语言天才商博良释读象形文字成功,才揭开了古老文明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4.
试析解释性翻译法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是如何进行沟通的呢,毋庸置疑,我们必须运用翻译这一手段。就拿英语和汉语来说,他们的语言形式大相迥异。英语是由 26个字母拼写组成的,属印欧语系,而汉语中的许多词都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象形文字由图画和标记代表词,而且还受到不同社会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从而有自己的地域性、民族性、民俗及文化背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无论说哪一种语言,都不能既有效地表达本国存在的物质概念和思想概念,又能描述或解释外界的新观点、新概念。但是,人类的共同性,如劳动、喜、怒、哀、乐等共有的行为和情绪造成了各种语…  相似文献   

5.
一、对“意”之概念的历史考察与心、知、物、性、情等概念相比,意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讨论得不多,但这并不说明这一概念不重要。对意之概念的考察,涉及到意与心、意与志、意与念、意与知、意与情等一系列范畴、命题。一般来说,儒、释、道所言之“意”不尽类同。道家言“意”,谓指意义或意象,属知识论和语言学中的言、意、象之辩,而与人性的善恶邪正无关。王学主意说的意之概念,则基本属于道德论和心理学的范畴,因而与道家所言之“意”干系甚微。对王学主意说的形成、发展有较大影响的是儒、释两家对“意”之概念的诠释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唐代和诗的演变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和诗的演变论略赵以武在中国古典诗坛上,和诗怎么写,中唐以前与其后,情形是大不相同的。中唐以前,从陶渊明到杜甫,和诗是和意不和韵的;中唐其后,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和诗一变而为和韵不和意,延续至明清,虽有和韵不和韵之争,却始终不再和意。所谓和意,是...  相似文献   

7.
料理教室     
多色意粉意粉颜色除小麦原色外,还有红、橙、黄、绿、灰、黑等。紫色意粉是在制面的过程中混入红甜椒或甜椒根:红色意粉常用胡萝卜;橙色意粉是混入番茄:黄色意粉是混入番红花蕊或南瓜;绿色意粉是混入菠菜;灰色意粉是葵花子粉末;黑色意粉堪称最具视觉震憾,用的是墨鱼或是乌贼的墨汁,所有颜色皆来自自然食材,而不是色素。  相似文献   

8.
朱漱珍 《唐都学刊》2001,17(4):109-111
以实例为依据,正确理解与准确表达原文意义是直接影响到英文释意的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以传统社会中国人的法律态度为切入点,对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法律心理进行梳理分析和新的诠释. 所谓态度,是个体对一定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现代社会心理学普遍认为态度具有三个要素,即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有关态度成分的"三元论"的观点正反映了人类心理现象的知、情、意三大要素.这里我们也以此为分析框架,从知、情、意三个层次对传统社会中中国人的法律态度进行探讨,将法律态度的心理内容划分为:  相似文献   

10.
袁梅 《唐都学刊》2005,21(5):139-141
句意是指句法结构体在实际使用中所产生或形成的语用内涵或信息。话题内容和说明内容是句意的两大组成成分,单心句和多心句是句意的基本结构类型,明示类句意和暗示类句意是句意的基本表现类型,它们体现了句意本体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杜红艳在2014年10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报》马克思主义月刊撰文指出,布达佩斯学派是2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的重要一支,现代性是该学派的理论聚焦点。四位主要代表人物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如下:阿格妮丝·赫勒认为现代性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推动力,但现代性在简化人的生活程序的同时也简化了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针对这种情况她提出应以多元主义进行现代性的重建,将后现代主义提出的多元主义、视角主义的方法补充到现代社会,以维护多样性,防止统一性侵蚀人存在的意  相似文献   

12.
据意《晚邮报》1979年9月14日和17日报道,9月14日,意"尼科洛·雷扎拉"研究中心在雷科阿罗举行国际儿童问题第二十二次讨论会.讨论的题目是"现实社会对儿童个性发展的抑制和成年人同儿童关系的发展".参加讨论会的主要有克雷莫  相似文献   

13.
一菱透浮萍绿锦池杜牧对创作,有明确的理论指导,《答庄充书》说:“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未有主强盛而辅不飘逸者,兵卫不华赫而庄整者。”“是以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是意能遣词,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认为“意”是文章的核心,“气”、“辞彩”、“章句”都是为“意”服务的。所提出的“理”和“意”是一脉相通的。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应当为内容服务。因而他的诗文大都立意显豁,主题重大,这在七绝这类小诗中也得到显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相对真理与絕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論上的一个重要問題。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經驗批判主义》一书中,把真理問題归結为两大問题:(一)有沒有客观真理的問題;(二)相对真理与絕对真理的关系問題。这是用辯証唯物主义原理考察真理問題必然得出的結論。客观真理問題,說的是人们的认識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这是真理論中的唯物論的問題。相对真理与絕对真理的关系問題,說的是人们的认識是一个从相对真理走向絕对真理的逐步深化的过程,这是真理論中的辯証法問題。如果有沒有客观真理是真理論中唯物論和唯心論  相似文献   

15.
自我和谐是构建心理和谐的基础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心理和谐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观幸福感是社会和谐的心理指标,心理和谐是健康心理的本质特征,表现为身心和谐、知情意的和谐、人格的和谐等。自我具有调节心理和谐的功能,自我和谐是人格和谐的核心特征,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延伸自我、创造自我则是自我和谐的四个构成要素。建立恰当的参照系、确立适当的期望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塑造积极的人生观是促进心理和谐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集团文化心理与战后日本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文化的集团性特点几乎已为人们所公认。谈到这种文化特点与现代化的关系时,人们往往注意到战后日本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忠诚心、企业工会或社会生活中相互依赖的共同体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报刊上討論有关部分质变的文章中,都直接或間接地談到了质变有没有持续性的問题。討論这个問題,可以进一步认識事物的联系和轉化,有助于深刻理解质量互变規律,同时对革命和建設的实践也有一定的意义。最近,《江汉学报》发表了王明瑞同志写的《质变有持续阶段嗎?》的文章。王明瑞同志认为质变沒有持续性。我对他的观点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现在提出来和王明瑞同志商榷,并就正于其他同志。 (一) 任何事物都是貭和量的統一体。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貭变到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事物的量变和质变都  相似文献   

18.
韩宏韬 《唐都学刊》2005,21(4):86-89
《诗经》的篇名,无论从其来源看,还是从其词性看,都呈现出统一性与多样化的特点。《诗经》篇名方式的统一性表现为以诗首取字,为正格;正格的发生与时代风气、社会需要、“兴”的表现手法等密不可分;而命题者的主题意识及其对名篇艺术的追求,又决定了名篇方式的多样性。以诗首名篇,是中国古代诗文命题史上的初始阶段,《诗经》篇名由正格到变格的演化,是诗歌的命名从篇首取字向以意立题的过渡的先声。《诗经》以后,变格逐渐为正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论述了我国唐代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柳宗元的社会发展观,并结合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阐明了社会发展之本在于“势”,而非“意”,展示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对于后来者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正统派马克思主义有一种哲学成见,认为生产手段和生产关系直接决定社会生活的性质。它把具体现象归结为先有的物质规律的实例,所以是反对经验的。与此相反,有些思想家则企图把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和经验科学综合起来。这就是经验批判论者、伯恩施坦、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意共的德拉·沃尔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