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在经济全球化已经远远超越经济范畴的信息时代,文化的巨大作用正日益突显.文化已经溶入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中,成为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要求全党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认识发展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支撑作用,大力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2.
华静 《金陵瞭望》2010,(28):9-10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下关大改造、大建设、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按照南京市委、市政府部署,下关区委九届十九次全体(扩大)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经济充满活力、环境优美宜居、文化魅力彰显、社会安定和谐的现代化滨江城区。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炳权 《中华魂》2013,(1):12-14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出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要求,布置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新任务,吹响了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大力推进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号角。完成新阶段的新任务,需要我们认真掌握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4.
"小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我们的祖先把追求"小康"、"大同"作为自己的理想.邓小平借用"小康"这个概念,在现代化大潮中,赋予了它新的内容,使它成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新的概念.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这个概念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先后提出了小康、小康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在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报告中,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们党二十一世纪前二十年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这一百年奋斗目标,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性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历程中的战略地位。充分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有利于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衔接。从理论维度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与时俱进;从现实维度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从世界维度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加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相似文献   

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涉及全体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利益的调整 ,是一项艰巨而又伟大的事业 ,这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 ,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下关,这个被冷落的有着“金陵北大门”之称的百年商埠恢复到过去的繁华盛景一直是下关人的心中之愿,而把沿江一公里岸线打造成富有文化特色、经济充满活力、旅游市场繁荣可与上海外滩相媲美的“南京外滩”,更一直是下关人的心中之梦。  相似文献   

8.
浅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理论阐述,对其重大失误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并简要总结了应当吸取的几点经验教训,为深入、系统地学习、理解建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一进程中,紧紧抓住人口现代化这个根本环节,协调控制人口现代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从三个方面对此观点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即人口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决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口现代化是相伴互动的辩证统一过程、加强人口现代化的途径和方式,并最后得出结论,人口现代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问题,是影响和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成败的战略性问题,应引起社会和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司春燕 《中华魂》2020,(12):19-19
金色九月,秋风飒爽,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六次会员大会的贺信中强调“希望同志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认真践行延安精神,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1.
12.
文章论述了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方面特征的三个原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关于"社会更加和谐"要求的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为了突出地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大量矛盾和问题以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而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也决定了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小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概念,历史上曾是儒家主张通向天下"大同"的必由之路和现实目标.今天,其内涵在不断深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形象表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口号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内容更全面、水平更高的小康社会。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建设一个包含物质、制度、精神和环境等多个层面的现代化。全面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经阶段,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应包括经济发展与人民物质生活类、社会进步与社会结构类、人口素质类、可持续发展类、民主与法制类等5大类25个具体指标。  相似文献   

15.
《金陵瞭望》2009,(23):4-5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传递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信心和决心。如何学习贯彻这一精神,我们特邀有关领导为我们精彩撰文。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作为人大代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充分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来自农村的乡镇人大代表.他们植根于民.与人民群众有着千丝万缕、根深蒂固的联系。他们都是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各条战线上的优秀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代表作用.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7.
姚坚 《金陵瞭望》2006,(23):20-21
城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城市社区作为改革发展的主阵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方式、分配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思想观念的多元化.直接影响到广大市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道德体系的建立。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也必须结合本国的国情,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各个地区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和时序不一定完全相同。从2005年底起,以昆山为代表的苏南地区陆续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指标,率先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水平,正向基本现代化迈进。苏南的实践证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9.
张强 《金陵瞭望》2006,(24):22-23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竞争已从单纯的经济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文化已不再局限于人们的精神追求.它不仅能带来今天的效益.而且还能创造明天的财富.从过去流行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到当前盛行的“市场搭台,文化唱戏”.这是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由配角陪衬向主角登场的一次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面对新世纪和国内新形势,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她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一项伟大的历史性社会工程。她不仅涵盖了社会与经济的科学发展,而且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和与平等,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与综合平衡。因此,他是一项民心工程,是一项亿万人民共同期盼的一种良好社会氛围,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与欢迎。但是,和谐社会的建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