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葛亮好为<梁父吟>,乃悲士人立身处世之不易,兼讽为相者之不仁.<梁父吟>是诸葛亮历观古今士道与治道后,有所寄托而作,足见其器识之远大.此事于诸葛亮一生之志节与事业,裨益实多.  相似文献   

2.
墨子教育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墨子的教育思想很有特色.他把"王公大人"与"匹夫徒步之士"当做教育对象,把培养"贤士"或"兼士"作为教育目的,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重视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贵义"与"重利"相统一的道德教育思想,提倡"言必信,行必果"及"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道德风尚,首倡合其志功而观之的检验行为的道德标准,强调因材施教和强力从事的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3.
张惠言是清代常州词派的开创者,他以传统儒家之"忠爱悱恻、不淫不伤之旨"为其词学理论基础;以<风>、<骚>的文学精神为其创作典范"感士不遇"而又"主文谲谏",寻春惜春,以立意为本,咏物抒情,重比兴寄托.主张崇比兴,区正变,知尊体.张惠言的<茗柯词>基本上体现了他这一词论要旨.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丹尼尔·高曼的"情绪管理"(或"情绪商数")理论引进了<孙子兵法>的研究.根据这一理论,认为在<孙子兵法>中蕴含有丰富的"情绪管理"的文化管理资源.现代企业家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孙子兵法>中的"人情之理"加以继承与转换,提出了各种"情绪管理"之道,使之成为"华人管理本土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大型历史连续剧<铁血长平>是一部极具现实意义的现代启示录.在实现华夏民族大统一的战国后期,秦国与赵国拉锯式抗衡局面最终以"长平之战"一决输赢,<铁>剧展示了秦国与时俱进,励精图治,决胜千里;赵国昏庸腐败,急功近利,导致国家衰亡.<铁>剧就像一位警醒的"哲人",不断地警示着后人.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的"仁"可分为多层,认为<论语>"仁"具有层次性的一些学者将<论语>中的"仁"分为"全德之名"和"德目之一"两个层次,此观点有不完善之处.结合孔子思想实际与<论语>具体材料的文意训释,<论语>中的"仁"可分为"理想之仁"与"现实之仁"两大层次,并且"现实之仁"内部还可分出多层.<论语>的"仁"是一个多层的统一体,这些层次间相互关联,共同统一于"爱人".  相似文献   

7.
家园之思--论贾平凹90年代之后的乡村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门>、<高老庄>、<怀念狼>是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后系列长篇小说创作中的三部乡村叙事.三部作品在言说作家的"失家之痛"的基础上,进而对家园之失有所思.作者对乡村的观照眼光也明显有所改变,包含着更为深沉的理性内涵.而这也决定着他新的乡村发现.总体来看,这些长篇乡村叙事中所寄寓的家园之思,体现为无望的抗争、微茫的建构和怀念和谐等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8.
在对"六经"的认识中,司马迁具体阐述了"六经源于史"的观点.他对"六经"性质的认识接近儒家弟子的观念,而不同于道家的说法.但"六经"并不是他心目中的史书,他明确提出<史记>与<春秋>的区别,<春秋>是借"史"而"言道"的经书,<史记>是载道之"史",从而在中国古代最早提出了"经史有别"的观念.  相似文献   

9.
宗白华先生是"理论的探究"和"实践之体验"的完美结合者,本文正立足于其诗作<流云>之"流"这一"动象",通过对他三种类型的诗作,即"自然之流"、"生命之流"和"音乐之流"的细致探讨,挖掘出宗先生"艺境"理论所对应的另一种阐释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以"自然"论文学,汉朝<淮南子>已有记载,但只言片语,语焉不详,直到魏晋鸿篇<文心雕龙>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论文学观.刘勰以"自然之道"来阐释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并以此为核心探讨了文学创作之发生、文学风格之生成、创作自由之实现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相当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  相似文献   

11.
“啃老”与中国文化所提倡的“孝”的精神是相背离的。但是,人们并未指责他们不孝敬老人,反倒不约而同地反应出一种一致性的理解和认同态度。除了对下岗失业人员生活困境的同情外,中国传统文化所形塑的思维惯习是更为深刻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2.
"80后"大学毕业生步入社会后,他们的消费价值观趋向因自身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出现了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阶层,出现了"富二代"和"蚁族"两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消费结构、生存状态和心理感受等方面都呈现出巨大差异。通过对"80后"大学毕业生消费观的研究,有利于发掘"80后"大学毕业生在其他价值观上的新变化,为进一步研究"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做铺垫。  相似文献   

13.
"两棵树"意象的置换变形--《致橡树》原型寻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致橡树》隐含着"两棵树"的原型意象结构。这一意象结构在中国生成于《诗经》、《孔雀东南飞》与《韩凭妻》等文本中,在西方出现于《圣经》以及斯宾塞、布莱克等人的诗歌中,象征了男女之间的性爱并含有"死亡———复活"意蕴;现代作家沈尹默的《月夜》与鲁迅的《秋夜》则赋予其个性独立的观念。舒婷在《致橡树》中最终完成了这一意象结构的置换变形:在意象构成上,用"木棉"与"橡树"置换原来较为模糊的"两棵树",使意象更为具体而富有张力;在象征蕴涵上,舍弃了原有的"死亡———复活"蕴涵,进而综合了中西文本中的爱情蕴涵与中国现代文本中的个性独立观念,并赋予其鲜明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文类对比的方法对<圣经>"海之歌"进行解读和分析."海之歌"是一首颂歌,颂扬了上帝创造的"红海"奇迹.与颂扬交织在一起的还有深刻的讽刺.颂扬和讽刺在<圣经>诸多文类中互有关联,有效地歌颂了上帝的圣举和讽刺了背弃圣道的人.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两部西方女权主义电影文本<钢琴课>和<女钢琴师>的比较分析,探寻了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心路历程.在文明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二元对立中,艺术给女性带上"性面具",使她们兼具坚硬与颓废的双性气质.女性身体沦为满足男性视觉愉悦的客体,女性主体意识进一步迷失.对性与自然的违逆,必将使女权主义处于更大的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16.
"新感觉派"命名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以刘呐鸥、穆时英与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创作笼统地命名为"新感觉派",这是对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误读,这种误读一直在影响着我们对于这些作家及其作品的深入理解.事实上,不仅刘呐鸥诸人的创作与日本"新感觉派"差别很大,而且刘、穆与施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把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创作称之为"都市感觉小说",而将施蛰存的创作归于"心理分析小说",这样也许更符合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史实,同时也更有利于文学史的一般描述.  相似文献   

17.
宋代文人以风流名世。这里的“风流”有两层含义:一是说他们才华横溢,往往兼擅诗文书画;二是指他们对感情的过度流连以及与女性之间的微妙关系。前者体现了宋人清雅的一面,后者则相反,反映了他们趋俗的一面。两者结合,使宋代文人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并对宋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章较为深入地分析了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爱德华·帕尔默·汤普森(EdwardPalmerThomp son)和佩里·安德森(PerryAnderson)两人关于"事实"与"理论"的激烈争论,对他们在理解上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双方争论的实质以及消除这一争论的途径。文章认为,"事实"与"理论"之争其实是特殊与普遍、具体与抽象之争,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的对立,这种对立只能在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视界中获得统一。  相似文献   

19.
虽然屯堡女子一代一代地将那一双双江南汉族的凤头鞋带到了贵州安顺,但是她们又在传统与稳定的习俗中变异出自己的审美和不同于家乡的服饰传统。本文着重分析了屯堡女子传统的"凤头鞋"的两种起源、形制以及大反汉规的行为的"天足"现象以及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圣之时者"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这一概念既是孟子对孔子推崇备至的体现,也是孟子对战国时代两种重要价值观念"圣人"与"时"的发展与提炼。孟子崇拜孔子,终其一生追随孔子精神,孔子自然是他心目中最完美、最伟大的与时俱进的圣人。同时,"圣之时者"也是孟子对自身际遇的一种反思与感悟,是他一直渴望却难以实现的美丽憧憬。成为与时俱进的圣人是孟子的理想人生;固守信念,执着理想,以一身"浩然之气"行走于用兵争强、以功利相高的战国乱世却是孟子的现实人生。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志趣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