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王晓德 《日本学刊》2007,23(3):105-117
从20世纪20年代起,在美国大众文化的影响下,日本社会出现了“美国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在二战之后更为显而易见。美国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在日本向现代消费社会转变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给日本传统文化的延存与发展带来严重的考验。具有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传统的日本,并没有被“美国化”,相反在保留本国文化传统的同时,从美国大众文化传播中吸取了很多有利于本国发展的成分或观念以及形成现代消费社会的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2.
廉德瑰 《日本学刊》2007,(3):92-104
本文以战略文化的观点,从“和”的文化开始对日本人的位置意识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日本人文化性格中的上位意识和下位意识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以位置意识为背景的日本战略文化特征及其与大国结盟并努力成为大国的战略思维方式。进而分析了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日本通过建立“普通国家”而再次显现出来的上位意识,即大国意识的恢复。最后通过日本人的对美追随政策和日本人的中国观,进一步讨论了日本人的位置意识和大国意识。  相似文献   

3.
"破灭型"作家这一概念是平野谦、中村光夫、伊藤整等人在研究日本近代"私小说"作家时提出来的.它指的是在现实生活贫困不堪,在文学创作中缺乏成就,终身饱受煎熬却立志献身文学艺术的作家.具体代表人物有明治时代的近松秋江、大正时期的葛西善藏和昭和初期的太宰治、梶井基次郎等.而克服了这种双重危机,描写自己逐渐由危机转向一种精神上的安定、内心平衡的作品和作家,称为"调和型".  相似文献   

4.
在日本 ,“日本”这一国号 ,与在中国一样 ,都是用汉字书写的 ,其发音Nippon/Nihon ,也是来自古汉语发音。也就是说 ,日本这个国家是用外语来表述自己的国号的 ,而不使用诸如“やまと (Yamato)”一类的本国语。这是为什么呢 ?“日出之本”的称呼 ,显然产生于来自日本以西方为中心的观察 ,作为自称显得有些不自然。根据最新研究 ,它与“日域”、“日下”一样 ,都是被中国称为“东夷”的名称 ,在日本的古代宫廷里已经有人认为 ,它是“日本”人自己从外部接受过来的称呼 (例如 ,《日本书纪私记丁本》 ,成书于 93 6— 943年 )…  相似文献   

5.
禅宗与日本文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公元12世纪后半叶,禅宗东渐、明庵荣西弘传临济禅而后,武士兴禅,镰仓、室町、江户三代幕府绵延700余年;禅风日炽,临济、曹洞、黄檗三宗鼎立风传东瀛列岛。禅宗与日本历史、日本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禅宗与日本文化的关系,可以从五山文学、俳句、茶道、书道、...  相似文献   

6.
吴越国文化与日本杭州大学哲社系屠承先吴越国(907~978年)建都杭州,据有今浙江全省和江苏部分地区,政治安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在五代十国中存在时间最长,同日本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探讨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文化与日本的关系,对于揭示整个五代十国时期的...  相似文献   

7.
文化与日本外交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从文化分析的角度探讨一国外交模式的特点 ,是当前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种视角。分析日本国民性与日本外交的非理性、假想受害的特点 ,探讨日本人交往中的“协调一致”与外交“暧昧”特征以及“amae”心理与日本外交政策的制定之间的关系 ,可从人文层次理解日本文化对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日本人是什么样的人?日本文化的特征、日本社会的性质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 各种各样的研究从各种不同角度回答这些问题的所谓日本文化论现在极为盛行。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学家倍夫·哈鲁米教授曾指出,日本文化论既是一种大众消费品,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在日本文化论的流行中,文化人类学家起了重要作用,几乎主要的日本人类学家都同它有着某种联系。著名的学者石田英一郎、冈正雄、梅棹忠夫、中根千枝、山口昌男等人对日本文化论影响极大(虽然他们各自的研究角度不同)。但离开了美国人类学家露丝·贝涅蒂克特的著  相似文献   

9.
日本儒学是从中国儒学中吸取滋养,以中国儒学的发展为原动力而逐步成长的。公元5世纪初的日本应神天皇16年,百济人王仁将《论语》携入日本,揭开了日本儒学的发展史。奈良、平安时代的日本早期儒学,主要受到中国原始儒学和汉、唐经学的影响。进入镰仓  相似文献   

10.
如今 ,多一半的日本制造业被全球化和市场主义的风浪掀翻 ,丧失了国际竞争力 ,“日本式经营”也失去了曾经有过的光环。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各国正在奋起直追 ,这已成了不争的事实。不过 ,若因此而说日本人缺乏创造性 ,也殊难叫人同意。的确 ,日本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从国外拿来的 ,但这也不能说日本仅仅是从国外“拿来”或仅仅进行了“复制”。夏威夷大学教育学部的特聘教授把日本称为“文化加工装置” ,说日本人积极引进欧美的东西 ,进行“日本化”后 ,就制造出了不同的东西取而代之。像圣诞节、情人节、生日礼物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日本将这些…  相似文献   

11.
试论制约日本回归"普通国家" 的"精神文化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心波 《日本学刊》2005,(2):94-110
日本受岛国地理环境与自身历史和其他因素的制约,精神文化素质先天发育不足.在与外界的悬殊落差中,充满了"历史悲情"的"和魂"千百年来虽几度奋起积极"补差",欲与世界缩短差距,却"初衷难改".日本在外表上与外界的一致,无法弥合其心灵深处与世界的巨大裂痕与反差.日本依然习惯于在心灵深处掩藏自己,每每固执地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维护与表诉着自己.精神文化因素在理性和非理性间的徘徊与跌宕,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日本向"普通国家"回归的未来政治进程.  相似文献   

12.
我国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以及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都明确强调必须继承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要充分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短短40余年,日本从战败投  相似文献   

13.
作为当代日本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文化研究近年来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同时也遇到了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探讨日本文化研究的有关问题,必然要涉及它的总体学科——日本学。本文试图依据日本学的脉络略陈管窥之见,希望得  相似文献   

14.
“尊皇”一词可以有各种含义和解释。本文所说的尊皇,不是泛指一般概念上的尊从皇帝、尊从君主,而是特指日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天皇信仰与天皇崇拜现象。本文旨在探讨这一现象的起源、主要特点,以及应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5.
小说,作为一个文类(geme)概念,进入近代在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认同了,但是,生长于不同文学风土上的小说,其面貌却是颇有区别的。如果把孕育发展在东方岛国的日本小说与以广袤的大陆为依托的欧美小说,中国小说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对人生观照的深刻性、丰富性,还是情感强度、审美取向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金嬴 《日本学刊》2004,(6):59-64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主办 ,中华日本学会、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协办的“世界中的日本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4年 10月 16— 17日在北京举行。来自日本、韩国、印度、越南、俄罗斯、法国和中国等七个国家的外交界、学术界代表约 6 0余人共聚一堂 ,就日本文化与世界中的日本文化研究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及课题交换了意见。一 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在各国学者演讲之前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蒋立峰、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黄平、日本驻中国大使馆公使井出敬二、日本国…  相似文献   

17.
引言5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迎来了所谓的"神武景气".而到60年代,池田内阁则又提出了"高速增长计划",日本社会又进一步跨入了"经济优先"时代.由此,在6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实现了高度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达17.5%,日本开始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促成日本经济成功的动力是什么?这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日本经济学者南亮进曾说过,要想理解日本经济为什么成功,就必须  相似文献   

18.
"性向词汇"亦称"对人的评价词汇",指对人的性格态度、日常行为以及人品等加以评价时使用的词汇群体。它不仅能够起到评价他人的作用,同时也是对行为者自身的一种约束,成为其行为取向、道德规范的具体指向。"性向词汇"是适用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语言符号系统,有着规范性的结构体系。本文从性向词汇入手,通过对其研究成果的梳理重新审视日本人与日本社会。结果表明,日本社会既有"纵式关系"特征①,同时也具有"横式关系"特征②。  相似文献   

19.
现代所谓日本在唐朝以前还是一个被称为"倭"的国家,从"倭"更名为"日本"表面上只是国号的变动,实则背后蕴含着重大的理由--日本开始寻求与中国对等的国际地位.结合公元7至8世纪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不难看出,看似单纯的"正名"却标志了日本民族意识的觉醒.从这点上讲,"日本"国号的出现与明治维新以来近代国家意识在日本的萌芽有着等量齐观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密 《日本学刊》2004,(3):121-131
在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日本文坛上产生了处于纯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间的“中间小说”。川端康成可说是其中一位出色的旗手 ,他创作的《舞姬》、《山音》、《东京人》等都是各具特色的“中间小说”佳作。其创作的原因或许主要缘于他敬畏的朋友横光利一诗魂的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