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古地名三考     
一、汉代的九江郡不等于秦代的九江郡《汉书·霍光传》:“光以其书视丞相敞等,擢郎为九江太守。”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云:“九江,秦、汉时郡名,今江苏、安徽两省的长江北岸,与江西全省,皆其所辖之地。”(471页注13)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亦云:“九江,郡名,包括今江西全省及江苏、安徽的年江北岸一带地。”(修订本第三班第765页注11)汉乐府民歌《孤儿行》:“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古代汉语》注云:“九江,汉时郡名,包括今江苏、安徽长江北岸和江西全省之地。…  相似文献   

2.
《马氏文通》“状字假借”提到名词做状语的一种比况用法,看其对两例的解释:《孟子·梁惠王上》:庶民子来。——“子来”者,如子之来也。“子”名字。先乎动而成为状字。《孟子·万章下》: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犬马畜伋”者,犹言“畜伋如犬马”也。“犬马”二字名字,置“畜”之先而用如状字。名词的这种用法后来古代汉语语法著作都提到,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词类活用(四):名  相似文献   

3.
王力先生主编本《古代汉语》教材,其文选部分的注释常有可斟酌商榷之处,学者们屡有文章发表,以订其疏失。笔者也曾有过几次献疑之举,今再列数则,以求教于方家。 1 (原文)公曰:“无庸,将自及”。  相似文献   

4.
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里对“孰与”句进行了今译,本文通过对“孰与”句常见句型的比较分析,提出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从而〕今用在因果复句的正句里,引出结果或目的。连词。古指跟从(他)。而,连词,不译。《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众人〕今指大家。古指一般人。《师说》:“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小学〕今指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古指小的方面学习了。《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以上〕今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方位名词。古指向上走。以,连词,不译。《游褒禅山记》:“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相似文献   

6.
少益稍益《战国策·赵策四》:“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於身也。”(触说赵太后)“少益”,少者稍也,无异议;于“益”字注家却颇有纷争,约有二说:①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上册第一分册注:“少,副词,稍稍;益,副词,更加。”(中华书局1962年版117页)《古代散文选》释作:“稍微更加喜欢吃点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上册48页)或译为:“渐渐地越来越想吃一点。”(上海教育出版社《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续编》)②释“益”为动词“增加,增进”。冯其庸等编《历代文选》注:“少增食  相似文献   

7.
《左传·僖公四年》记齐桓公伐楚,楚使臣责以师出无名,齐相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穆陵,北至于无棣。”关于“无棣”的地理位置,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为“齐国的北境,在今山东省无棣县附近。”犤1犦(P14)郭锡良、许嘉璐诸先生的《古代汉语》教材注释与之基本相同。臧励和等编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于“无棣”条下亦释为山东省无棣县。犤2犦(P912)修订本《辞源》亦从之而不改。犤3犦(P1961)诸家之注释因流传广、影响大,而“无棣”为山东省无棣…  相似文献   

8.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么几句:“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现今的高校古汉语、古作品教材及一些有影响的文言读本大多未对其中的“吾属今为之虏矣”一句加以注释,同样,中学语文课本亦如此。有些虽加注释,但似乎都不够准确妥贴,如郭锡良等编、王力等校订的《古代汉语》:“我们这些人现在要成为他的俘虏了。今:时间副  相似文献   

9.
南开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研究室主编的《古代汉语读本》一书,所讲语法分为十二讲。我已撰写《〈古代汉语读本〉中一些“语法”问题的商榷》一文,举出三十例,指明其讲解的谬误。该《读本》的课文分为十二课,每课有课文七篇至十三篇,总共是一百二十七篇。每篇注释多详审,但也有粗疏的。爱不揣谫陋,再略举下面二十八例,以与编者及读者共商榷之。“就”和“于是”不同义第一课  相似文献   

10.
“里”义探源钟如雄关于“里”的最初意义(本义),今人因不明其源而阙为。郭锡良、唐作藩等先生编写的《古代汉语》教材中说:“从词义方面来说,有些词造字时候的本义已经失传了,字形虽在,它原本的意义却不存在了。如‘里’的本义,许慎说:‘居也。从田从土,会意。...  相似文献   

11.
陈霞村教授的《古代汉语虚词类解》于1992年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多年从事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并专设古代汉语虚词课程的成果与总结,是近年出版的古代汉语虚词著作中甚具特色的一部。一是体例创新。我国古代汉语虚词分类讲解素有传统,如最早讲述虚词用法的南朝梁人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就分“发端”、“札句”、“送末”三类,清代一部代表性的虚词著作刘淇《助字辨略》分“断词”、“急辞”等三十类。但过去著作的分类不仅粗疏,缺乏科学标准,且分类未落实到条目。如《助字辨略》分类仅是于“自  相似文献   

12.
《孟子》里的“之”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 本文拟对《孟子》里的“之”字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描写,并讨论相关的问题。 我们之所以选择一个“之”字加以研究,是因为“之”字是《孟子》里面乃至整个古代汉语当中十分活跃的一个字,它用法复杂,使用频率高,如果能搞清楚《孟子》里“之”字的使用情况,则既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孟子》,同时也有助于了解战国时期的古汉语语法。  相似文献   

13.
《方言》里的秦晋陇冀梁益方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言》里的秦晋陇冀梁益方言赵振锋,黄峰关键词:扬雄,《方言》,方言区,古代汉语方言扬雄《方言》里面记录了不少古代的方言词,他标记这些词的地理分布用的地名非常复杂。有自然地理的名称,如“山”指华山或崤山,“岱”指泰山,“江”指长江,“河”指黄河,还有...  相似文献   

14.
夺《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大多数古代汉语教科书“夺”字都不加注释,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在常用词“夺”下认为“勿夺其时”的”夺”“表示一种强迫的行为”,这样的解释似可商榷。按:“夺”,本义应为失。《说文·在部》:“(大隻),手持隹失之也。从又,从奞。”《集韵》末韵:“(大隻),或从寸”,是“(大隻)”即“奪”字。据此,“勿夺其时”应解释成“不失其时”。《孟子》原文“鸡豚狗彘  相似文献   

15.
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北京版)是一部采用者多,影响面广的高校文科古代汉语教科书,它“重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把文选和古代汉语常识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重视语言的典范性”、“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同时,在内容安排上还体现了由浅入深的原则,既适合于课堂教学的特点,又兼顾了自学者的需求。但是,笔者在使用本书及本书编者为讲授本书编写的《古代汉语讲义》  相似文献   

16.
“乡校”辨     
《左传·子产不毁乡校》文中有“郑人游于乡校”一语,晋代学者杜预注“乡校”为“乡之学校”.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则释为“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近年来的若干选本就承用了这个解释.根据该书《凡例》的声明,“我们是用现代汉语解释古代汉语”,那么,这里的“乡间”“乡人”当然就该理解成“乡村里”“乡下人”了.于是,人们要问:子产时代,有没有“乡村学校”?有没有供“乡下人”聚会,议事、读书的“场所”?查《周礼·大司徒》和《汉书·食货志》载:周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万二千五百户.可见,古代,“乡”是一级行政单位.先秦文章中,乡党联用,城邑对举,往往而是,并没有相当于后世“乡村”之义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在古代汉语里,名词作动词充当谓语是普遍的语法现象。许多古汉语语法著作都认为这种现象属于词类活用,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郭锡良等先生编的《古代汉语》、张之强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等。词类活用是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原来的意义或增加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报任安书》:“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对“思来者”一语,目前通行的教材及选本的解释有以下几种: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三册:“思来者,意思是想让将来的人知己之志。”2.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中册“……思来者,想念未来的人,即让未来的人了解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左传齐晋鞌之战》篇,齐将逢丑父与齐顷公在战车易位,冒充齐侯被俘。晋将主帅卻克识破,将杀逢丑父,逢丑父义激卻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将为戮乎?“这句话,高等院校全国统一教材《古代汉语》解为:“直到目前为止,没有能代替自己国君承担患难的人,  相似文献   

20.
旧注新议     
<正>一、道殣相望,商女富溢尤《左传·昭公三年》:“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其中的“溢”字,《古代汉语》(北京大学):“溢,富裕”。 我认为“溢”字虽然确有“富裕”一义,但是;具体到这个语言环境里,如释为“过分”更为确当。因为“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的上句,是“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显然是上下相对。“宫室滋侈”对“女富溢尤”,“滋”对“溢”,“侈”对“尤”。《古代汉语》注“滋”为“愈加”,副词;注“侈”为“奢侈”,形容词。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