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现行地方官员考核制度未能实现垂直考核与水平考核的有效结合,使得考核结果对于官员而言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可替代性”,由此导致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弱化。为加快推进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必要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促进官员激励结构从“替代”向“互补”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张磊 《领导科学》2021,(5):18-21
避责的本质是懒政怠政,源于风险社会、舆论传导和信任危机等多方矛盾。地方官员会通过找替罪羊、折中“最优”、控制议程、行为选择等参加到“避责生存赛”中,以转嫁和推卸责任。地方官员避责的危害在于地方治理蒙上官员主观色彩、协调功能缺失造成多元分化、目标替换导致政策传导偏差、行为结果严重偏离初心使命。为此,需要对地方官员避责进行积极治理,重塑地方官员心理机制,转变其消极价值认知;强化激励问责机制,为积极履责提供良好空间;完善选任管理机制,优化地方官员队伍;增强地方官员治理能力,提升国家治理成效。  相似文献   

3.
论良规治校     
近年来 ,教育法律纠纷层出不穷。由于校方大多认为自身对学生的行为完全符合学校规则的要求 ,具有合法性 ,所以教育法律纠纷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归结为对学校规则的争议与不认同。虽然对学校规则的合法性考察存在许多难点 ,但是 ,面对学生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和势不可挡的司法介入 ,学校管理走出法治真空已成必然。作为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特别是学生管理工作依据的校规校纪 ,首先被要求必须体现现代法治精神 ,成为“良规”。另一方面 ,从“学生为什么守校规”的角度追问 ,校规具备“良”、“善”特质并得到学生的认同乃是学校管理的内在要求。良规…  相似文献   

4.
新视野     
《领导科学》2012,(31):20-21
官员政绩考核制度存在投机和短视现象目前,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许多做法弊端明显,为什么许多官员还乐此不疲呢?笔者认为,这跟目前地方政府及官员的政治生态环境有明显关系。地方政府官员任用机制是造成目前政绩考核中投机和短视应付现象的直接原因。一个官员只要在自己的任期内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即可,升迁后遗留下的问题自然由下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选出来”加“考出来”的官员产生制度是最为公正的。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责任主官,靠“选出来”,其他公务员则是靠“考出来”。这种模式必须建立在民主与法治的制度之下。  相似文献   

6.
一周声音     
不要指望“直通中南海”能解决所有问题.绝大多数民意诉求还是要转交地方政府和具体职能部门来解决。所以,我们更要关注地方政府、地方官员如何与公众互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推出“直通中南海”栏目。千龙网9月14日对此发表评论。  相似文献   

7.
社论社评     
此次点名通报,不仅揭开了“老虎”“苍蝇”的遮羞布,更让公众看到了我们党坚持反腐斗争的决心和力度。2013年12月18日《“点名通报”,反腐不留死角》及时评论新华每日电讯如果确实希望通过倒逼官员的方式治理大气污染,为什么不直接与官员的“帽子”挂钩?如果当“雾霾罚单”成为环保部门的权力与经济来源,环保部门还会有治理雾霾的动力么?  相似文献   

8.
迄今为止,“选出来”加“考出来”的官员产生制度是最为公正的。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即负责任的主官,靠“选出来”,其他公务员则是靠“考出来”的。这种模式必须建立在民主与法治的制度之下,其公权力受到有效监督和制约,没有任何人或一个社团能垄断公权力。如此,一则为官的含金量远不如专制时期,官员在社会各种监督下,有时候甚至“官不聊生”,  相似文献   

9.
苏洁 《决策》2009,(4):60-61
对于地方官员,特别是地方高官,借助媒体,在“两会”上“秀”一把,“秀”出地方新气象,“秀”出领导新风采,也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夏炎 《决策探索》2011,(8):70-71
古人把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来讲,官员退下来后,其身份与在职时发生了巨大变化。通俗地讲,就是退休后的官员是一个无职无权的自由人。但是,古代官员退休后的身份却不可与没做过官的老百姓同目而语。因为他曾经是官,便有了官的履历、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因此,退下来的官回到地方,表面上看,他无职无权,却是一个可以对中央及地方社会产生影响的人物。在古代,大部分官员退休后,一般都过着悠闲的生活。但是,还有一些官员虽然身退,却依然心系国家和百姓,凭借着个人能力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相似文献   

11.
将心比心     
<正> 韩国有位官员曾微服私方来到乡间,见一农夫正在用两头牛耕地,便大声问道:“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好?”不料农夫没有回答,等到到了地头,才小声附在官员的耳边说了一句:“左边的那头更好。”官员挺费解,问:“你刚才为什么不大声告诉我?”农夫回答:“别看牛是畜  相似文献   

12.
有人撰文介绍规避规则的“高见”,而一些企业家甚至政府官员也是抱着这种态度行事的。  相似文献   

13.
沈栖 《领导文萃》2011,(20):61-62
若要官场干净,先得官员手脚干净。试想:官员贪污受贿盛行,官场还会是一方“净土”么?即使所谓的“小节”,按官员“政治洁癖”的要求,一俟被曝光,也是逃脱不了“下课”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于泽远 《领导文萃》2011,(13):26-28
由于社会稳定成为各级党政的“第一责任”,“一票否决”使得地方的很多工作围着维稳转。“不惜代价、只求稳定”的巨大压力,致使一些地方常常超越现行法律规定,采取“围堵”、“非法拘禁”、“游街示众”、“公审大会”、将访民“劳动教养”或“被精神病”等非法治化的方式来解决社会矛盾。这些做法本意是大事化小、息事宁人,但实际上却使得地方政府和官员严防死守、不堪重负。  相似文献   

15.
学点方法     
主持人语:新的世纪即将到来,人们对新世纪作出了各种预测。百年之交与千年之交相重合,的确令人激动,使人忍不住心潮澎湃。不过,在笔者看来,人类社会是自然演化的,质变是建立在量变的基础上的;但量变何时积累至质变,则是人类社会自然进化的结果,而不会因为新世纪的到来而有所改变。所以,对新世纪的各种预测,大都是媒体的炒作,并不具有太多的实质性意义。人类社会在进步,世界在变化,这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与新世纪的是否到来无关。就官员而言,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对其要求自然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有所变化,官员制度也须有所变革;但从官员的人品和能力等基本素质来讲,却不会因新世纪的到来而有所不同。新世纪的官员要懂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当今需要学习的知识已经太多,21世纪将会更多,因而任何人都不可能穷尽;重要的就在于掌握一种能使人变得聪明的方法,从而自己能够开拓新的领域(无论学习或工作)。“具体的方法不胜枚举,宏观言之,就是既要有逻辑的头脑,又要有历史的眼光”(肖巍)。21世纪的官员必须遵守政治规则。从中国的现实出发,由于法制尚不完善,因而官员的觉悟和能力是第一位的;但就中国的长远发展而言,依法治国是大势所趋,必将逐步完善,因而制度和规则就显得更为重要。在我们步入21世纪之后,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任务会逐步实现,其在政治上的要求就是,“规则将比觉悟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秦德君)。就官员制度而言,随着社会基础的深刻变化必然会有所变革;特别是官员的录用制度,变革将会更大,其中,“竞岗一定会成为干部制度的新概念而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桑玉成)。  相似文献   

16.
基于伦理治理的视角来分析,官员腐败的原因是官员缺乏自觉遵守规则的道德意识和坚守规则的绝对意志。所以,在伦理治理视角下,官员腐败的应对策略是:第一,官员要理解规则的真正意义;第二,官员要增强对规则的敬畏感;第三,官员要坚守公平正义的基本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7.
被称为“官衙工程”的豪华办公楼,正在中国大陆四面开花,一些地方不惜斥巨款大兴土木,大楼越盖越高,越盖越豪华。一些区、县政府大楼,规模之宏大,装修之豪华,即使是世界最发达国家也望尘莫及,何况有些“豪华衙门”,竟是崛起于贫困地区,这就更加彰显某些地方官员敢想敢干的巨大“魄力”与“君临万民”的赫赫官威。  相似文献   

18.
孙旭阳 《领导文萃》2013,(22):27-28
对地方政府进行道德谴责,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宜黄慧昌”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强拆者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你可以不认同,但你无法否认.这在官员中非常普遍。钉子户举报官员强拆求财太野蛮,官员指责钉子户漫天要价太无耻,  相似文献   

19.
有这么一则故事。汉光武帝提拔睢阳县令任延为武威郡太守,并亲自接见了任延。光武帝语重心长地对任延说:“你要好好对待上一级的官员,否则就要失去自己的名誉和地位。”任延却这样回答:“臣  相似文献   

20.
环境规制显著受到经济发展的干扰,具有典型的独立性缺乏特征。在此背景下,规制官员既受制于地方政府行为目标,又须履行规制职责,其行为偏向尤为复杂。本文基于中国环境规制体制基础,剥离地方政府官员的影响,集中分析到任年龄、任职年限等规制官员个体特征因素对规制行为的内在影响,并对其规制行为偏好进行探析。研究发现:规制官员到任年龄与规制行为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且在东部地区明显,中西部地区不明显;规制官员行为偏好在突发事件与不同污染排放间均呈现异质性,而这些异质性与晋升激励制度有关。以上研究表明,规制官员与其他行政官员的行为方式并无显著差异,这与规制独立性的要求相差甚远,在未来环境规制过程中亟待重视与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