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为切实保护耕地,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就必须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这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根本方针。为此,国务院于2008年1月3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通知要求国土部门按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调整各类相关规划和用地标准;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研究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的考核机制和长效机制。福建闽侯青口汽车工业园区作为我省城镇发展和土地利用的重点区域,提高其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土地是大连全域城市化的物质基础、空间载体和构成要素,是实现全域城市化的基本保障。大连市人多地少,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通过对大连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现状分析,提出了大连市全域城市化进程中节约集约用地对策:统筹土地利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坚持多措并举,保障土地利用需求;严格土地使用标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全程监控,健全土地利用监管;发挥市场机制,创新管理制度;加强考核,完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3.
《咨询与决策》2011,(6):18-19
“一定要守住18亿亩这条耕地红线,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讲话震撼人心。  相似文献   

4.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土地问题始终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根本方针。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对于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不能从结构上反映建设用地集约水平的不足,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明确了集约用地指标选取原则,提出了分地类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十一五”期间,宜昌市在省国土资源厅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精神,正确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把实施节约优先战略作为缓解资源约束和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立足于构建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不断加大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力度,努力探索出了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符合宜昌市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土地资源保障。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547亿元,工业总产值2218亿元。  相似文献   

7.
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已成为缓解其与土地供需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已成为监控区域建设用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广西灌阳县为研究区域,以2005年土地变更数据及各种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全县各乡镇进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并提出节约集约措施及政策建议,为编制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领导决策信息》2013,(25):14-15
6月17日,国土资源部在广东省召开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示范省建设会议。会前,国土资源部已正式批复《广东省深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示范省建设工作方案》,再次给予了广东在土地管理利用方面的先行先试权。广东节约集约用地试点情况及《方案》要点  相似文献   

9.
《领导决策信息》2014,(49):11-11
作为“土地经济”的排头兵,杭州市却日益陷入土地开发强度过高和用地效率不足的双重困境。为此,杭州市分层次确立了“十六字”节约集约用地改革方针:锁定总量,优用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开启了节约集约用地“突围战”。  相似文献   

10.
高明媚 《决策与信息》2008,(12):151-151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必然要以建设用地的扩张作为依托,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突破土地资源的瓶颈。而在我国土地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土地管理制度愈加严格,依靠占用耕地来获得建设用土地资源已不能解决问题,在此背景下"宅基地换房"这一理念应运而生。这种通过城市化建设,整合资源,对土地进行节约集约利用,腾出空间搞经济的方式无疑是对解决经济发展中土地问题的重大探索。  相似文献   

11.
《领导决策信息》2014,(35):30-31
正自2007年7月1日起,我国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并以200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汇总二次调查数据。尽管各地耕地调查表明耕地数量有所增加,但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此外,一些地方建设用地增加空间有限(或已超标),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相似文献   

12.
何池 《决策与信息》2010,(12):115-115
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是盘活存量土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针对农村建设用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导致土地大量闲置、浪费的社会、政策、法律、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提出了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整理是其集约利用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膨胀,与此同时,建设用地的粗放利用、闲置以及废弃等现象严重,节约集约用地程度还很不够,基层合法合规用地意识淡薄,随意承诺用地现象严重。国土资源部提出要以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完善土地调控政策和机制,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促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约优先战略,严格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积极服务国家“两型”社会建设战略和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一主两副”和大别山、武夷山等区域发展战略,在资源刚性约束和需求刚性增长的严峻形势下,以战略的思维、改革的办法、创新的举措,强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在宣传引导、规划调控、供地监管、存量挖潜、构建共同责任机制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领导决策信息》2011,(36):13-13
今年以来,浙江、河南等地对土地开发利用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通过实施一系列土地节约集约用地工程.探索构建土地开发利用管理新机制,以促进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相似文献   

16.
《咨询与决策》2014,(8):12-13
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对武汉尤为重要。武汉国土面积8494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占四分之一以上。武汉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大规模推进,新城区城镇化步伐加快,需要大量建设用地;武汉工业倍增,今年全市要实现GDP过万亿,2021年要实现翻番,过2万亿,需要增加工业用地。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我们在3200多平方公里的都市发展区,规划了1800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区,控制了大量土地;用地的多种矛盾叠加,给我们的唯一选择,就是要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面对“资源硬约束和发展硬道理”的双重压力,应城市把节约集约用地放在突出位置,围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县(市)”创建活动,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探索建立了行政主导节地、联动推进集约、加压倒逼支撑的用地新机制,走出了一条立足存量抓挖潜、节约集约促发展的新路子,提高了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  相似文献   

18.
盘活存量土地促进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山县地处河南省东南部,大别山北麓,淮河南岸.全县人口72万,土地面积20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01万公顷,人均耕地1.8亩,素有"七川一水三分田"之称,是全省人多地少的县份之一.近年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富民强县的方针指导下,围绕"节约用地、集约用地"这一总体要求,在盘活存量土地、服务经济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初步走出了一条集约用地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受到了各方面的赞扬.  相似文献   

19.
【政策背景】按照中央提出的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的总要求,国土部正在研究加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顶层设计。今年3月,台盟以中央委员会名义提交的《关于强化节约集约用地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提案》从六方面建言强化节约集约用地,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加有力的空间保障、资源支撑和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20.
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既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又是其实施所要实现的战略性目标。如何充分发挥规划的效力,使其真正达到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目的,一直是规划备受关注的重点。只有加强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的协调性、积极探索规划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才能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才能达成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耕地同时实现的和谐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