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只有把幸福观建立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上,把人民幸福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为人民服务,让人民获得幸福来实现自己的幸福,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成为人民信赖和拥护的执政党,才能真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建设,为实现中国梦增添正能量,添加新动力。一、党员干部幸福观的含义所谓幸福观,就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观点和态度。刘云山同志曾经说过:"幸福观与人  相似文献   

2.
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就是人民幸福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必须把武汉促进中部率先崛起、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变成创造幸福.分享幸福、提升幸福的过程。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幸福指数与发展指数同步提升,努力建设民生幸福城市  相似文献   

3.
钱文忠 《领导文萃》2013,(13):103-106
传统的幸福观用一句话就可以总结,那就是《安娜·卡列尼娜》开头的那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很多人把这句话绝对化、抽象化为:"幸福都是一样的,不幸各有不同。"当今,确实有一种让人非常担忧的情况,我们的幸福观正呈现出一种僵化和单一的趋势,比如我们认为财富、地  相似文献   

4.
谢亦森 《领导科学》2012,(16):34-36
"幸福"已成为当今流行的一大热词,也成为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目标。领导干部也是人,当然也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和渴望,但其幸福观是否正确,不仅关乎个人能否幸福,更关乎人民能否幸福,关乎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兴衰成败。  相似文献   

5.
幸福是什么?是为之奋斗的结果,还是采取行动的过程?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学生逐渐成为当今社会主流群体之一,此时的他们正处在人生的最关键时期,他们的幸福观也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尤其近年来部分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幸福观问题愈发严重,因此分析大学生幸福观存在的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而幸福社会是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本文联系我国传统幸福观,结合当前社会实际问题,以章丘市为个案进行研究,最终论述了我国构建幸福社会的途径是人民与政府共同协作:人民应当树立科学的幸福观;政府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从社会公平、廉政建设,生态环境、文化教育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幸福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在品德教学中,在学生初步理解道德知识的基础上,要多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回归儿童本真生活、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体验生活,使其获得真实的道德感悟,促进知行的统一,无痕地化道德认知为道德行为,从而培育德性成长。  相似文献   

8.
幸福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和永恒主题。领导干部的幸福观应该涵盖四个层面:修身养性,让自己幸福做幸福人;爱家治家,让家人幸福建幸福家;识人容人,让部下幸福创幸福单位;以民为本,让百姓幸福筑幸福家园。  相似文献   

9.
德行与幸福的统一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一直奉行的道德准则。但是,立足当下纵观历史,却屡屡出现德行与幸福"二律背反"的实例:"行善者吃亏,作恶者得福","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一次次的冲击,使人们不得不发出"德行必然幸福吗?"的疑问。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该如何把握道德的构建和教育使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促进德行与幸福的一致,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将“人民”一词贯穿于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全过程、全领域,创立和拓展了新时代的人民幸福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幸福观发轫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厚积淀,凝结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涵养,破茧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剧烈变化之中,具有鲜明的层次结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幸福观对于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夯实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民心根基、贡献全人类共同福祉的中国智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指向人的幸福的,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是教师们长久投身教育事业的动力保证.本文讨论了幸福的内涵、影响幸福指数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教师幸福指数的策略:重塑教师幸福观、倡导教育民主,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市场经济的运行具有一定的合道德性,道德在经济的发展中起到推动作用。但在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因此要不断完善中国的体制建设,规避经济生活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强化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使市场有序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3.
曹向利  孙坤 《决策探索》2007,(16):38-40
德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和道德境界的提升,促使成长中的人人格不断完善,良好的德性不断生成.这是德育的本真存在.德育课程实施应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立足于学生鲜活的生活基础,变僵硬的道德教条的"灌输"为美好的道德生活的"体验",变单向的教学流程为师生双方的互动、对话.教师要从既定道德品质的教育者转变为学生品德发展的导引者,从学生外围走进学生中间.教师应改变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的观念,本着对学生一生发展负责的态度,把促进学生德性成长作为自己教学的唯一目的.这是"生活德育"的应有之义,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李煜 《经营管理者》2015,(3):218-2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都是我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重要方面。然而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探索阶段,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没有太多的借鉴经验,难免导致我国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道德失范现象,这些现象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道德建设的问题,需要正确把握"经济人"和"道德人"的辩证关系。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只有实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完成法治与德治的整合,才能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友爱"两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在"德性"和"幸福"两者之间充当着过渡和桥梁的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友爱是伦理学从个人研究上升为共同体研究的一个重要奠基石,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的衔接。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的主人应成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和谐统一,实现"经济人"和"道德人"统一的策略是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经济意识、文化意识和健康意识. 1责任意识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作为社会人,必须自觉履行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17.
善本管理是立足于中西方哲学思想和管理实务而建立的管理系统。在观念层面,它是基于管理理性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而提出的新的管理思想;在操作层面,它是以至善为本,以道德与幸福的统一为终极指向的管理实践。善本管理的目标是在中西哲学融合的基础上探索管理的真谛,以破解管理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悖论来缔造组织文明和社会文明,其意义在于说明,应通过对善和至善价值的实践,来谋求人类的生存和幸福。  相似文献   

18.
道德示范教育的个体价值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通过道德榜样及其德育的双重作用共同实现的。本文认为道德示范教育的个体价值在于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价值导向、目标激励、行为规范与创新等方面促进个体的德性发展,最终达到受教育者和道德榜样在道德品质上同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现代领导活动同时具有价值目标和技术目标,前者把人看成是目的,后者追求某种技术层面上的进步。然而,中和思想通过道德性、创新性和权变性促成两种目标对立的和解,使两者同时得以实现。现代领导活动的价值目标为领导艺术设定了道德性,中和思想中的包容、平等和自由观念使这种道德性得以实现;现代领导活动追求技术创新,中和思想的"适中""有无之中道"观念则能促进技术可持续创新;中和思想通过权变性为道德与技术扬弃对立、实现和解提供了契机,其"中庸"观念主张不把事情做到极端,为事情的回旋预留了空间,其"有无之中道"观念通过"守柔""守中"使道德性和创新性同时得以实现,其"无为而无不为"观念要求以"无为"来掌握"上无为"与"下有为"的道德平衡、以"无不为"来达到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20.
<正>"仁"是儒家的核心和特质,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是涵盖所有美德的一个总称。这种思想既是对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权利的肯定,也是对社会群体关系准则的规定,体现了"仁者爱人"的人本主义精神。儒家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理解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规定为道德性,并把这种"仁爱"道德作为衡量人与人之间经济往来是否合理的尺度。所以,儒家"仁爱"伦理思想的特点在于重视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群体性,而且用伦理关系来解释人类群体生活的特征,认为道德是维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