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郭象对庄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王燕郭象(公元252—312年)字子玄,魏晋时期著名哲学家。他在政治上可谓“春风得意”,曾得到东海王司马越的重用,成为气焰侵逼内外的当权人物。郭象能言善辩,才华横溢,听其言论“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①。郭象平素尤好老庄之学...  相似文献   

2.
道家的奠基性人物系生活于春秋末年的老子,其著作谓《道德经》;道家的集大成者系生活于战国中期的庄子,其著作《庄子》后人亦称之为《南华经》。道家学派就以老庄为代表。固然,道家也还有其他一些人物,如杨朱,但杨朱的学说旨趣与老庄相距甚远。因此,严格而言,杨朱要算是道家的歧出,我们讨论道家学说,无疑只能就老庄立论,把握了老庄,也就把握了道家文化。 老庄之间虽有差异,但从总体上看,他们二人的思想一脉相承,且都主即世而又超世,都主自然无为,而与儒家的积极入世品格和刚健有为精神大异其趣。 人们往往只看到老庄思想的隐世或超世倾向,而…  相似文献   

3.
中岩圆月为五山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诗慕杜甫,多忧国忧民、愤世嫉俗之作,表现出浓郁的儒家诗学观;其文《中正子》、《上建武天子表》等深受孔孟、程朱以及隋末哲学家王通等人的影响,表现出儒家的仁义、中正、诚明等核心理念及其价值观。同时,作者努力把它运用到变革社会现实的实践中,为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郑利锋 《唐都学刊》2007,23(4):87-92
庄子的为政观是崇尚素朴本真、清静无为,主张绝圣弃知、排仁绌义,向往“小国寡民”式的自然的社会生存方式。庄子之所以形成这种为政观,既与当时的社会背景、道家的思想学统和理想追求有联系,又与当时儒家伦理思想的错位滥用相关连。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吕氏春秋》的主导倾向是以道家为表,以儒家为里,综合百家而形成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考察了该书的言意观,指出其:(1)表面上接受了道家“言不尽意”论,但实质上继承了儒家基本肯定言意一致因而言可尽意的论.点;(2)维护了老庄“至言去言”的思想,并给以政治化的改造与阐释;(3)继承庄子的“得意志言”说,提出“知意舍言”论,但哲学上比庄子浅薄。  相似文献   

6.
邓锐 《学习与探索》2012,(8):151-156
宋代《春秋》学与史学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一方面,宋代《春秋》学重视《春秋》的史学性质,不仅注意从史学的角度阐发《春秋》,也重视用史学方法来探讨《春秋》;另一方面,宋代史家普遍以《春秋》大义为思想指导,不同程度上效仿《春秋》义例作史,使得宋代史学的正名观、尊王观、夷夏观以及正统观等诸多历史观念都与《春秋》学关系密切,又在史体、求真理念及史学批评等史学思想方面体现出《春秋》学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周书灿 《学习与探索》2007,4(5):222-228
《左传》是中国最早且又最详备完整的编年史著作。《左传》于战国时期一经写定,即在三晋一带流传。汉唐学者对《左传》的训诂与疏解、宋代学者对《左传》怀疑批判与解释方法的创新、元明时期《左传》研究的迟滞与徘徊不前、清代前期学术界对《左传》集大成的整理研究、晚清时期《左传》研究中义理之学重新崛起,呈现出经学传统下《左传》学鲜明的时代特点。不同历史时期,《左传》研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或干扰,但《左传》的学术价值在不断的学术探讨中被重新发现并日渐受到重视,《左传》研究水平在学术批判继承中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8.
儒家权变思想可分为“经权观”与“变通观”。程朱理学讨论了“经权观”,但没有解决一个根本的问题,即经既是常道,为何需权?文章认为:需权的是礼,而不是仁。仁是了义,礼是不了义。《周易》详尽阐发了“变通观”的基本原则。但在“位”、“时”、“中”等变通原则背后,最根本的原则还是仁。儒家权变观的特点是有一种超越的价值取向(仁),而古今其他一些权变思想则以现实的功利取向为特点。  相似文献   

9.
《孔学堂》2017,(3)
论及中国与韩国的阳明学,王阳明与郑霞谷俱是创始者,他们奠定中、韩阳明学的理论高度,卓然成家。其中,良知体用观最能彰显中、韩阳明学的理论特色。本文聚焦于韩儒郑霞谷《良知(体用)图》的分析,并借由与王阳明良知体用观的比较,凸显郑霞谷良知体用观的内涵与特色。借此,本文也回应当代韩国学者崔在穆之见,指出郑霞谷所树立的良知体用观,虽植根于朝鲜时代性理学(朱子学)的土壤,但仍能相应于王阳明良知"体用一源"的特色,进而彰显韩国阳明学体用观的独特性。要言之,郑霞谷的良知体用观之独特,在于借由《良知(体用)图》的三个由内而外的同心圆,将性理学平列二分静态的"心统性情"之架构,转化为立体动态的"良知统性情",显示良知统性情之体用相即。他不仅回应韩国性理学独特的"四端七情"论辩,也有效针砭中国阳明学的"任情纵欲"之弊。  相似文献   

10.
钟放 《日本研究》2000,(2):58-64
中国古代许多学者和政治家都对人口问题提出过自己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清代的洪亮吉(1746—1809年)于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在《意言》中提出的“治平”说。大约同一时期,日本的经世学家本多利明(1744—1821年)于1798年(日本宽政十年)在《西域物语》中也提出了日本历史上最初的“人口论”。比较洪亮吉和本多利明的人口观,我们可以加深对中国清朝和日本江户时代历史的认识。一  比较洪亮吉和本多利明的人口观,首先要分析中国清朝和日本江户时代人口发展情况及其原因。  在清朝中前期,尤其是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中国人口急剧增长…  相似文献   

11.
南宋时期,在理学盛行之时,两浙东路产生了主张事功反对理学的浙东学派,简称浙学。元代学者刘埙《隐居通议二》说:“宋乾(道)淳(熙)间,浙学兴,推东莱吕氏(祖谦)为宗。然前是已有周恭叔(行己)、郑景望(伯熊)、薛士龙(季宣)出矣,继是又有陈止斋(傅良)、有徐子宜(谊)、叶水心(适)诸公出。”据此,南宋时期的浙学,主要是由婺州学派与永嘉学派构成的。浙学以后虽在理学特别是朱熹道学门徒的诋毁、排斥下,几乎“废而不讲”(王祎语),但仍不绝如缕,对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发生巨大影响。关于婺州学派(简称婺学)与永嘉学派学者的交往、影响等一连串问题,本文试加论述,幸祈教正。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埴原和郎,1927年8月生于山梨县。195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理学部,理学博士。现任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主要著作有:《人类进化学入门》、《骨的研究》、《日本人的起源》、《阿伊努族是原日本人吗》等。  相似文献   

13.
老庄哲学思想辨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庄二子,常被相提并论。然究其思想内蕴,异大于同。老子之学与庄子之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实用哲学,后者为解脱哲学。老子言“道”,目的在“用”,庄子悟道,本意在“合”。由于学说主旨不一,导致老庄在道论、人论、价值取向、人生追求等诸多问题上的差异。老子的辩证法和庄子的相对主义,也歧出于此。  相似文献   

14.
冯友兰是程朱理学一脉的现代新儒家学者,但对非儒学术尤其是道家思想也很重视,提出了自己完整的道家观。以20世纪50年代为界,冯友兰的道家观分为早晚两期。冯友兰的晚期道家观对先秦道家的合法性、道家的起源和发展、老子哲学、庄子哲学、稷下黄老之学等问题和学派进行了系统阐释,这对深入把握道家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思想史、学术史的角度,分析了老庄之间的差异,认为从文献资料上看,庄承老学无据可考;从思想上看,老庄在道论、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最后,还探讨了庄子思想的源流  相似文献   

16.
《种子学》的课程思政是高等学校种子和农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体现高校"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该研究将结合《种子学》的专业知识,对课程思政中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情怀观的有机融入作一些有益探究,为专业课教师开展相关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肖发荣 《唐都学刊》2010,26(4):73-76
《正蒙》是张载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是其一生精思力践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考察朱熹对《正蒙》态度的复杂性及后世围绕"朱熹注"的争论两个问题,我们看到,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对张载《正蒙》的态度和诠释,对后世学者理解和定位《正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澄清此二问题,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理学从北宋到南宋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8.
徐望驾 《学术交流》2007,(10):145-149
作为承先启后的南朝义疏之学的代表作,皇侃《论语义疏》在训诂形式和训诂内容方面都出现了与汉注和宋明理学不同的鲜明时代特点,具有独特的训诂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注释史书是中国古代史学史的显著特点之一,历代史家有着良好的注史传统。他们的工作概括起来,大体上包括训音释义、校正文字、拾遗补阙、辨正异同等几个方面。元代著名史学家胡三省注《通鉴》,继承了历代注史的优良传统,功绩卓著,被后人誉为“《通鉴》之功臣,史学之渊薮”。本文就胡氏注《通鉴》地名的得失,作了比较客观、公允的评述  相似文献   

20.
刘生良 《唐都学刊》2010,26(3):102-108
关于《庄子》的浪漫文学,前人多冠以"消极"二字,笔者摒弃"消极",申论浪漫。《庄子》浪漫文学的精神实质,是超越现实,追求理想;在艺术上具有宏阔奇妙、超凡入化的艺术境界,虚幻荒诞、光怪陆离的文学形象,奇特大胆、精彩绝伦的夸张手法,笔端含情、深挚浓厚的抒情色彩等特征,因而成为我国浪漫文学名副其实的最早"范本",并且成为我国浪漫文学的开源、奠基之作,是中国浪漫文学创作之祖。《庄子》在浪漫文学方面有如此高卓的成就和贡献,首先取决于作者的浪漫精神和超人的想象力、表现力;其次,又是特定的时代条件和社会现实促成的;再次,也得力他对神话传说的利用、改造和对神话思维的继承、运用。《庄子》作为中国浪漫文学创作之祖,不仅在创作宗旨、思维方式、表现手法、基本特征诸方面形成其独具特色的质的规定性,而且对后世浪漫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