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睿 《公关世界》2023,(4):150-152
近些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大学生掌握更多的就业技巧,也能缓解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所以如何在新形势下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改革,值得深思。另外,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成为高校各个学科的研究重点,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因此,本文着重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问题,探讨了混合式教学法在该课程中的应用,希望能够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提供一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面临着异常严峻的考验。本文则以当前社会背景为基础,对如何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提高高校就业指导能力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国家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直接影响的高校,努力提升就业指导服务质量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从招生与就业的衔接、提升高校就业服务者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创建完善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把握国家政策等方面,对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进行了探讨,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4.
扈志民 《现代交际》2011,(8):106-106
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本文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服务的优势以及图书馆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几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张生弟 《职业》2013,(35):63-63
本文作者提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除了社会原因和大学生自身原因外,还有学校职业指导不到位的问题,实践证明,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并采取措施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曾艳 《职业》2012,(18):150-151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应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作用.本文在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高校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美红 《职业》2014,(5):136-137
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本文总结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一些高校为例,提出了一些切实有效的诸如创新订单培养人才模式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举办校友招聘会、加强就业指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等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的主要途径,以期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校虽然已经开展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还不完善。通过明确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范畴,加大实训课程的建设,学生社团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教育,构建一个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具有职业生涯意识和职业技能的大学毕业生,以期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相似文献   

9.
黄林楠  王琳  于洪军 《职业时空》2008,4(10):236-237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把握就业形势,转变择业观念,强化竞争意识,主动投入到自主择业的行列。然而,还是有不少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产生种种问题。如何主动适应毕业生规模迅速增长的新形势,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改善就业结构,实现毕业生平稳、顺利就业,成为高校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此,结合当前的工作实际,我们于2007年对全国部分高校进行了大学生择业工作现状调查,并加以分析研究,以期能对大学生和就业指导人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人才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不断增加的大学生毕业人数,造成了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构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从观念、能力、技巧、心理等多方面给予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即对如何构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一方面用人单位招聘不到合适人才,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究竞存在什么问题,高校辅导员怎样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文中笔者尝试就美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成汉健 《职业时空》2005,(14):62-63
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资源。就业是关系广大毕业生切身利益,关系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的大事。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及招生规模的扩大,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日益困难。因此,各高校应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及人才培养结构,实施高校全程就业指导,培养一支职业化、专门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实现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和信息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3.
王业林  王雪婷 《公关世界》2023,(23):105-107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岗位要求逐渐提高以及用人单位减招等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复杂。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意愿缺少或不强、就业信息断层,个人定位不合理、盲目跟风等问题,并提出了通过家校合力、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学生就业针对性,增强大学生的竞争能力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蒋南琪 《公关世界》2023,(9):120-121
“三全育人”融入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借助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理念和方法,为毕业生就业指导质量的提升助力。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指导内容与学生需求不匹配,指导工作不够细致,缺少与社会企业互动,缺少实践技能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毕业生顺利毕业。因此,高校有必要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思路进行调整,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全过程,既要做好前期人才培养思路调整,也要做好后期就业服务跟踪。  相似文献   

15.
蔡传钦  余明  曾璇 《职业》2013,(7):92-93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数量不足且专业化程度较低目前,高校职业指导人员数量普遍不足,极少有高校可以按“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不低于1:500”的规定来配备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由于人员不足,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只能疲于应付行政管理工作,难于深入研究、全面指导学生,也很难主动开拓就业市场。从对浙江省10所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进行的调研得知,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事务性就业服务工作占比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16.
李美红 《职业》2013,(9):39-39
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本文总结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分别从高校就业指导服务、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创业教育、金融危机五个方面分析了造成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对策,以期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邓然  尹启华  王葵  田泽霞 《职业时空》2010,6(7):164-165
针对当前较为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课题组通过抽样、座谈、个案跟踪等方法对800余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认知、就业态度、就业意向、求职心理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到若干有价值的结果,能够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覃秋桃 《现代交际》2009,(7):103-105
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经济的发展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设是当前高校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本文试图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着手,进行研究探析,提出一系列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史航 《现代交际》2014,(10):173-173
在当前高校和毕业生中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问题,学校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保证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这就需要高校中就业指导课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和作用。就业指导课是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一门课程。就业指导课通过规范的课程合理科学的制定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就业知识以及技能,同时在高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就业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林楠 《职业》2015,(7):112-114
随着高校就业信息越来越透明化,职业发展方向越来越明确化,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大学生是否能够成为具有社会贡献力人才的最有效的工作之一。要保证高校培养人才质量提升与社会人才需求的高匹配度,关键在于切实明确管理层对于职业指导工作的态度、提高认知程度,而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关键路径在于建立完备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从工作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