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政治学意义而言,腐败现象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两个错位:公与私易位,即以公共权力、公共职位谋取私利;权与钱换位,钱和权,只要有其一,就可有其二,两者之间可以交换、转化。本文拟从政治学视角,对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2.
蒋德海 《社会科学》2001,3(3):46-49
传统的干部道德建设 ,其立脚点往往是教育。实践证明这是不够的。在法治社会中 ,严格的法制规范 ,特别是行政控权也具有重要的道德力量。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 ,行政控权对干部道德的维护和引导作用应当引起充分的注意。一、行政控权的理论基础行政控权直接的理论前提是近代的分权和权力制衡理论。控权是权力的本性所然。近代以后政治学的研究表明 ,公共权力具有逐利性、独立性、扩张性和侵略性的特点。公共权力虽然是为公共的利益需要设立的 ,但公共权力机关一旦设立以后 ,也会产生出独立的利益并积极加以维护和追逐。正如恩…  相似文献   

3.
汪国华 《兰州学刊》2013,(7):165-170
经济学、公共管理学、财政学和政治学等从学科假设、逻辑和内容等维度,在遵循社会公正理念之下,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进行探讨,形成了各学科的论证理路。但是,不同学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存在明显悖论与缺陷,仅靠本学科难以突破。不过,从学科论证的内在逻辑可以发现,通过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谋求与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和财政学等学科协同,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面临创新的任务,需要方法论的开掘.国内通常的做法是借用西方政治学的工具来解释政治,并在其中混合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在理论创新上步履蹒跚.关系政治,突破常规路径,从马克思主义矛盾辩证法出发,结合系统科学思维,形成了一种融结构、行为与功能分析于一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新框架.在它看来,政治不过是人们在特定社会条件下互动生成的一种公共生活:以政治主体、政治权力、政治利益与政治环境等为要素,在政治组织、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等政治结构下,通过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相互作用,实现公共管理的社会现象.这样既可以比较好的解释当代政治实践的新事实,也可以超越传统政治学的视线,初步揭示社会政治中个体与整体互动的规律.关系框架,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发展的努力,也反映了当代国际政治学发展力图在研究中将结构、过程和结果相综合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5.
公共选择学派将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及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运用到政治学研究,拓展了研究的视野,促进了经济学与政治学的再次融合.通过对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方法论集体主义、方法论个人主义与价值观个人主义的比较研究,可以更为清楚地认识方法论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优缺点,以及公共选择学派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公共选择理论是对政治决策的经济学分析.作为一门具有突出特征的"方法论学科",公共选择理论对传统政治学和财政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实现了财政学和政治学的融合,促进了财政政治学的形成与兴起.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政治学资源配置的角度概括了公共管理模式的本质与特征、分析公共管理模式嬗变的理论根源和实践背景,并结合当前正在发生的金融危机探讨公共管理模式的流变及方向,力图揭示当今公共管理在资源配置机制上的变化规律和最新特征。  相似文献   

8.
返本开新,是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基本路径。现有研究已经从学科、范式等视角,较为系统总结了百年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分析时代议题如何因应实践需求进行自我更新,同样是思考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的重要途径,也可以揭示出中国政治学发展中“变”与“不变”的节律。自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政治学先后经历了从现代建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等不同发展阶段,在不同时期形成了学科的主要议题。这些议题既展现了政治学自身的理论关切和独特的知识建构方式,也体现了中国政治学始终与中国政治发展命运与共,相互给予。中国政治学已经走过百年历程,并逐渐构建起回答中国之问、开展国际对话的知识体系。中国政治学应该更加自觉地回应时代要求,在不断更新、完善和发展中建构学科自主性。  相似文献   

9.
谭翀 《兰州学刊》2011,(7):204-206
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公共管理领域经历了三次主要的模式嬗变。借助拉斯韦尔的政治学分析框架,可以将公共管理的嬗变归结为不同的利益分配主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活动领域里,利用各自的手段和工具,对社会利益总体的分配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公共选择理论视野的政府自利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府自利性主要是指政府的不合理利益及其实现。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来看,政府自利性有政治学和经济学两大渊源,可以划分为政府官员自利、政府部门自利和政府整体自利三个方面。其主要表现在公共政策失效、公共物品供应低效和政府扩张诸方面。公共选择理论从规则变革和引入竞争的角度提出了对政府自利性矫正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腐败的实质是公共权力的执掌者违反正常的公职规范,侵害公共利益,非法将公共权力用于追求私人利益.可以肯定,只要公私利益的对立和差别还存在,人们追求私利的动机就不会泯灭.只要公共权力还存在并由一些组织和个人固定执掌,公共权力执掌者利用公权谋取私利的动机就具有实现的可能.腐败是阶级社会的通病,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社会丑恶现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社会的任何时期,腐败现象都同样的严重.尽管腐败滋生和肆虐的总根源是人们对私利的追求和公共权力的存在,但它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机制才能形成和蔓延起来.社会环境和条件不同,腐败的程度是有差别的.世界许多国家发展历程表明,在社会结构稳定、社会运行有序,即利益分化不明显、公共权力受到有效制约、意识形态高度整合的历史发展时期,腐败现象因缺乏滋长的氛围和条件,从总体而言处于低发状态.当社会处于变革或转型时,腐败行为就会加倍地生长起来.我国现阶段腐败现象之严重,已引起国人的极大担忧和愤慨,其产生的大背景就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为什么社会转型期腐败现象会明显增多?要说明这个问题,就必须对社会转型期的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状况作全面系统的分析.本文试图从经济、政治、思想观念几个方面对我国社会转型前后的状况作一些比较  相似文献   

12.
正在成长中的市民社会萌发的权利意识能够有效地根除权力腐败现象,恢复权力与权 利之间的互动平衡,从而为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提供一个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13.
德国著名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对传媒参与公共领域的重要功能作出了深刻的阐述,自由与理性是其传媒思想的重要内核。尽管哈贝马斯将丧失批判功能的传媒视为公共领域破坏者的论断不免保守,但恰恰可以返观传媒在场于公共领域的意义。以公共领域理论观照传媒功能研究,则传媒研究不仅获得公共性这一蕴涵民主特质的关怀视角,同时赋予传媒理性批判的意义从社会学走向政治学。日益加剧的传媒消费主义语境,使哈贝马斯的传媒批判思想重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其著名的《政治学》一书中就明确指出:人是政治动物。何谓政治动物?如果从亚氏生活的古希腊社会的背景着眼,那么“政治动物”一词的含议就会十分明了。在古代雅典,除奴隶和妇女儿童外,雅典的公民都必须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去,公共生活世界是职业、荣誉和有意义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公共权力运行中的腐败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腐败,从词义上看,是指事物处于腐烂、败坏和变质的状态。腐败一词被移用到政治生活之中,则主要是形容公共权力使用者超越或滥用公共权力所造成的对公共意志的违背。被人们称为“政治癌症的腐败,其对社会整体利益的侵吞、对社会肌体的侵蚀以及对党和政府声誉的破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当我们对腐败现象痛恨之时,应对腐败的相关因素进行理性思考和分析,以寻求对其防治制度的可行性和治理举措的针对性。在考察产生腐败的诸多因素时,我们不难发现公共权力运行过程中公共权力本身和公共权力的使用者与腐败的产生有着最紧密的联系。腐败行…  相似文献   

16.
铲除腐败的对策贺伟腐败现象的历史渊源流长,它与“权”是几乎同时产生的孪生兄弟。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二次会议中指出:“历代王朝的覆灭,都是同腐败分不开的。”腐败现象不是中国的专利,而是世界各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存在的问题。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难免出现...  相似文献   

17.
廉政建设必须强化监督制约机制郑泮庆领导干部腐败是一种危害极大的丑恶现象,其实质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即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谋取私利。因此,建立和强化科学、具体、操作性强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就成为抑制腐败现象的治本之策。应当说,目前对领导干部权力的...  相似文献   

18.
审计政治学是一门由政治学和审计学交叉融合而成的新兴边缘学科。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于国家审计中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的理论总结。本文从国家治理的视角切入,以国家审计政治性作为审计政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分析审计政治学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定位,讨论审计政治学的研究范畴,以此为基础构建审计政治学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腐败问题存在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我国腐败现象也呈现集体化、高官化、巨额化趋势,腐败的领域从党政机关蔓延至教育、医疗、经济等行业,针对腐败现象的主要表现以权谋私、行贿受贿严重、职务消费浪费严重、贪污、盗窃公款公物严重、权钱交易严重、公款赌博、权色交易严重,同时,分析了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及防治腐败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公共管理学的大问题之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2 0世纪末叶 ,当人类历史即将跨入新千年之际 ,政治学对于公共管理研究的传统干预在中国官方的学科定位表中最终被遗弃。中国政府不仅决定在高等教育中开办以提高管理效率为主旨的MPA专业 ,而且在学科分类中赋予公共管理学与政治学和工商管理学并重的地位。在此背景下 ,关于公共管理的研究文献在中国学界一时激增起来。美国的公共管理学以其居先的发展优势受到中国学者的特殊青睐。将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理论联系起来而创建公共管理学的中国形态似乎正演变为一种趋势 ① 。对于熟悉国外社会科学发展的人来说 ,美国公共管理学所取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