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0“没个V”是经常出现于口语中的一种常用格式。例如: (1) 你就把东西放在我这儿吧,没个丢。(2) 这雨就是再下两天也没个停。(3) 肉都臭了,没个吃。(4) 鞋都破成这样了,没个穿。以上各例中的“没个丢”、“没个停”、“没个吃”、“没个穿”即是我们所说的“没个V”格式。这种格式中的V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其逻辑重音落在“没”字上,“个”读轻声。“没个V”作为一种口语格式具有特殊的语法意义和特殊的用法,在语言使用方面具有  相似文献   

2.
曹凤霞 《学术交流》2003,(11):140-143
“曾经”、“已经”的语法意义:可以表示时间,但它们更主要的语法意义是表示时态(体貌),而且需要进一步明确的一点是,当它们不与表示时间的词语或提示性时间短语共现时既表示时间又表示时态;当它们与表示时间的词语或提示性时间短语共现时只表示时态。“曾经”表示曾然态,“已经”表示已然态。  相似文献   

3.
西南官话动词重叠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梅 《学术交流》2006,(11):158-160
西南官话的动词重叠主要有V倒V倒、V起V起、V着V着、V下V下、VV神等。在具体用法上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趋向性,即“X”为持续标记的动词重叠式可进入动词重叠句。而“X”为词缀的,一般不能进入动词重叠句,多充当谓语、状语。每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及句法功能有一定差别,但重叠手段作用于动词使这些动词重叠式在语法意义上表现出一个共性,即表“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持续”。  相似文献   

4.
轻声性质探赜——以南京方言轻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方言轻声的音高变化,使用与一般连读变调不同的另一套连读调式,一般连读变调采用后字不变的"右字调"型调式,轻声连读调式采用后字皆变的右向延展式。轻声音变现象与该方言语音系统密切关联:轻声音节的调值由其前字调类决定,并可从前字底层调值预测,阳平、入声后接的轻声不"轻",轻声前字阳平变调。详细考察轻声在南京方言中的分布情况,提出轻声是一种表达语义、语法等功能的功能性变调。  相似文献   

5.
李寒寒 《生存》2020,(14):0096-0097
在日语中,“真相を知っての驚き”“安全を考えての決議”“交友関係に悩んでの自殺”“カードを使っての遊び”等的动词的连用形“て”后附加“の”名词修饰节的语法现象。本文将动词的连用形“て”后附加“の”的语法构造称作“‘Vての’名词修饰节”,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点展开讨论:1、“Vての”名词修饰节具有什么样的意义2、“Vての”名词修饰节成立的制约条件是什么3。  相似文献   

6.
杨鑫鑫  赵雨潇 《生存》2020,(10):0222-0223
本文从韵律语法、认知语义学等角度对网络热词“V了个X”构式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从“V”的选择看,单音节动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节动词极少,少量单音节特殊形容词也可进入;(2)从“X”的选择来看,N/NP、形容词(短语)、的字短语、动宾短语都可以进入“X”;(3)从语用角度来看,这一构式中的动词不局限于庄严意义的形容词,它只选择动作简单、持续时间较短的动词。  相似文献   

7.
先看下列例句: A1.靠着点儿窗户!2,扶着点儿桌于! 3.想着点儿我。 4.拿着点儿什么? B1,开着点儿窗户! 2,抬着点儿头。3.挺着点儿胸。 以上A、B两组例句都可概.括为“V着点儿O”句式。这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口语中一种常见的句式。初看起来,除所表达的语义内容不同外,A、B两式在语法关系上似乎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动词+着+点儿+名词”。但是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 A、B两式反映的语法关系有很大区别。 一、A式中的“点儿”已失去作为量 词的意义,而虚化为表示带有提醒意味的祈使语气的语气词。观察A式中的“点儿”并不是限定“V”代表的动作…  相似文献   

8.
普通话轻声规范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轻声的规范既是语音的规范,也是词汇的规范,应该遵循必要的原则、明确的原则和符合发展趋势的原则.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把<现代汉语词典>中的2930个轻声词语分为"最低限度的轻声词语(2135个,占72.9%)"、"可以归入非轻声的‘两可'词语(55个,占1.9%)"和"推荐读轻声的词语(740个,占25.2%)"三类.  相似文献   

9.
袁梅 《唐都学刊》2002,18(3):98-99
大多数语法著作中 ,将“V1着V2 ”两个动词连用的结构划归连动结构。但是从分析动词V1的语义特征入手 ,可发现动态动词V1后附“着”构成的“V1着”与“V2 ”之间 ,是动作持续的共时同现性关系。静态动词V1后附“着”构成的“V1着”与“V2 ”之间 ,是动作行为的方式与动作直接组合的修饰性关系。因此 ,应当将该结构判定为偏正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10.
徐今 《社科纵横》2013,(1):352-353
宋代是V一V的产生时期,V一V产生之初是动量结构,随后性质发生分化,发展出准动词重叠式和动词重叠式,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是不定的少量,主要是表示程度轻和时间短。  相似文献   

11.
动词的简单形式,也就是吕叔湘先生所说的光杆动词。早在1978年,吕先生在《漫谈语法研究》一文中说过:“例如‘光杆动词’(没有任何附加成分的动词)的用法,这个题目就好象没有人做过。”①至今十余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依然不见有人着意开拓。本文试图就这方面的问题作初步探索。一、关于P(V1)句式1·1动词简单形式作谓语[本文用P(V1)来代表]句式指的是谓语由一个光杆动词构成的句式。如:①“你们出去!”慈禧太后向宫女们吩咐。(高阳《母子君臣》)1·2必须承认,多数P(V1)句式的归属是不成问题的,但也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明…  相似文献   

12.
古代汉语有其自身的语法体系,语序则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本文运用描写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三个方面对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的语序进行了较详细的描写:一是介词结构和谓语动词的先后顺序;二是作宾语的词语和谓语动词的先后顺序;三是介词及其所引进的词语的先后顺序。  相似文献   

13.
王红梅 《学术交流》2005,(2):148-151
吉林洮南方言中的持续体相对来说较丰富,可以通过“动词+持续体‘的’”来表示。持续体范畴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在动词后加持续标记“的”,一种是动词重叠表持续。有的还是持续标记与重叠手段的叠用。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节缩”是为了使语句简明、节拍协调或其他修辞目的而把一些音节过多的词语加以删节或归并的一种修辞方式。例如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的“节缩”。再如“科技”、“外长”等“简称”和“三好”、“四化”等“缩语”也都属于词语的“节缩”。成语是汉语语汇中的一种特殊成分,它与一般词语不同,具有结构的定型性和意义的整体性两个突出的特点,因此,人们也常称之为“固定词组”或“固定短语”。但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成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也可以采用“节缩”这种修辞方式,突破成语的习用定格而  相似文献   

15.
王红厂 《社科纵横》2004,19(5):157-158
马庆株先生指出“语义是形成句法聚合的基础 ,语义成类的制约词语和词语之间的搭配 ,制约语法单位的组合行为和表达功能”。该文就是利用马庆株先生在 [ 顺序义 ]体词和对上对下类动词方面的研究成果 ,发现具有顺序义的指人名词和对上对下类动词对“V2 的 是 N”句法格式是否有歧义有一定的制约 ,并且很有规律性 :当N为顺序义最高项或最低项时 ,“V2 的 是 N”句式一般没有歧义 ;当N为中间项时 ,该句式则存在歧义。同时不同系列的衔位名词之间的权势关系或一致关系也对歧义的理解产生影响。另表人名词多义词引起的歧义既和词汇有关 ,也和句法有关。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许多语言工作者都在积极地从不同角度探讨现代汉语中实词与虚词的划界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邓福南先生在其专著《汉语语法专题十讲》一书中,把历来各家给实词、虚词划界的标准归纳为三类:(一)根据意义的实在与否;(二)根据句法功能,又根据意义的实在与否;(三)根据语法功能。其中的(一)是意义划界说,(二)是句法功能与意义结合划界说;(三)是语法功能划界说。本文不想对这三种划界说进行全面评述。只想对其中的第三种即“语法功能划界说”(简称“功能划界说”),提出一点疑义,以此向专家、学者请教。  相似文献   

17.
闫顺英 《阅江学刊》2013,5(2):137-141
“使”有两种用法:一是表动词的“役使”,是常语;二是表“致使”,为连词,分别相当于英语的“enslave”和“cause”。古代文献中表“役使”和表“致使”的“使”都是动词。汉语中词和句法结构不是一一对应的,这两个不同的意思是由语境赋予的:如果前面是人,施事性比较强,表示主观情况,则表示“役使”;如果前面是一种客观情况,是一种行为导致另一种行为发生,则表示“致使”。表“役使”既可以表示动作实现,也可以表示动作没有实现,而表“致使”则表示动作一定实现了。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的动词有“态”的语法范畴。这是大多数语法学者历来较为一致的看法。如果具体地涉及到“态”的种类及其构成方式等问题的看法,分歧则是很大的了,但也不乏共同之处。本文打算就动词对持续态构成形式的选择特性以及依这种选择特性所归纳出来的几种动词进行一下分析和讨论。一、对动词持续态的简单讨论先来讨论名称。各家对这种态的称谓不同。有“进行体、进行态、进行貌、绵延态、持续态、继续体、方事相”等数种名称。我们称“持续态”。称“体”或“态”或“相”或“貌”都无不可,并无实质性的分歧,不过是何种更  相似文献   

19.
也谈关于Ontology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学铨 《浙江学刊》2002,1(4):116-122
如何翻译和理解Ontology这一重要概念,对研究西方哲学的存在理论关系极大,对它的理解又最终被归结为对to be的理解。国内西方哲学界对此的看法历来有异,近年又有研究者认为以“是”来翻译和理解to be最为准确。本文根据当代著名语言学、哲学史专家美国学者卡恩的研究成果,讨论了to be本来具有的多种用法、多重涵义。认为它的一种主要和基本的用法,是作系动词用,表示“是”的意义;即使在作为系动词用时,它也可以表示“是者”、“存在”,包含“是者”、“存在”的意义;它究竟表示“是”还是“存在”或别的意义,要看使用它的不同时代、不同语境和不同哲学家;而to be所含有的“存在”的意义,在不同的形而上学理论中,又有差异,有的指本体意义的“存在”,有的指实存意义上的“存在”,有的则指自身显现意义上的“存在”。因此,对Ontology的翻译和理解,也应该视不同情形而定。  相似文献   

20.
在世纪之交的汉语语法研究中,一批中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广泛的重视。1998年2月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陈一教授所著《汉语语法论稿》(以下简称《论稿》)就是汉语语法研究领域新近推出的一部力作。这本书的最突出特点(也正是作者的治学风格)是:在务实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论稿》运用分布理论,按着功能分类的原则,考察了现代汉语的动词名词兼类问题,探讨了形容词、动词下位分类问题。在现代汉语词类研究中首先提出“专职的动词前加词”之说并进行深入研究的,是陈一《试论专职的动词前加词》(《中国语文》1989年第1期),这一成果受到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