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刘泱泱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19-122
蒋翊武是辛亥武昌起义革命党人推举的军事总指挥,而后又历任护理战时总司令、北军招抚使等职,在辛亥革命、创立民国中功勋卓著,并最后为维护民主共和壮烈殉国,孙中山誉之为民国“开国元勋”,在辛亥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蒋翊武的研究严重滞后,蒋翊武逝世后近70年间,对他的研究几属一片空白。蒋翊武研究的真正起步是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与国家的改革开放恰好同步。跨入新世纪后,出现了一个研究小高潮。但总体来看,研究人员仍屈指可数,成果总量不多,研究领域有待拓广,好些问题尚可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周星林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0(1):26-29
1911年 10月爆发的武昌起义 ,是推翻中国几千年封建帝制的关键所在。当时湖北新军中的文学社和共进会是这次伟大起义的重要力量。作为文学社的社长、湖北革命军的总指挥蒋翊武 ,在创建革命组织、壮大革命队伍、联合共进会、谋划武装起义 ,以及探求文学社的归宿等方面 ,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邓江祁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蒋翊武在反清革命实践中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军事思想,其主要内容有铁血救国的反清革命思想、注重素质的军队教育思想、以战止战的国防战略思想和知己知彼的军事统计思想。蒋翊武的军事思想讲求政治性、策略性和科学性,对于武昌首义的发动和成功,对于推进中国军事近代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邓可吾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最高浪潮,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标志。以蒋翊武为代表的革命党人艰苦努力,使武昌起义的成功具有了客观必然性。蒋翊武在武昌首义中起到了领袖的作用。回顾辛亥革命,不能忘记重笔渲染武昌起义,在突出宣传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领袖的同时应当充分肯定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蒋翊武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5.
周建辉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7-40
以武昌首义而发端的辛亥革命,受当时诸种社会条件的制约,达不到资产阶级革命的水平,应当对参加这一场复杂社会变革的各种社会力量,包括所谓的"旧官僚"和立宪派一个合理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6.
我的父亲曹珩,生于1891年,他从小勤奋好学,熟读诗书,13岁跟随叔祖父加入湖北新军,始任正目(班长)、排长等职。时值晚清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经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 相似文献
7.
胡俊修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4):133-134
辛亥革命,百年已逝。作为中华民国的开国故事和近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辛亥首义史的记述几与首义历史一样久远丰富。辛亥首义的宏大叙事虽基本定格,然其历史意义的深度开掘,历史合力的广度揭示,尚在偕时演进;至于种种微观问题的考释,更无法穷尽。冯天瑜、张笃勤二先生的新著《辛亥首义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因其宏阔理论视野与微观历史叙事的完美耦合, 相似文献
8.
赵广涛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3(5):114-117
少林武术文化博大精深,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少林武术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璀璨耀眼的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少林武术逐渐吸收禅宗思想的文化精髓,原本具有明显技击搏斗特征的少林武术,与弘扬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为主旨的佛教思想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少林武术以此在众多武术派别中发扬光大,成为影响中国武术发展的主要流派之一。 相似文献
9.
马瑞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4(3):120-128
刘马青霞是清末民初河南涌现出的一位杰出女性,她出身名宦之家,嫁入豪门巨室,而又早
年丧夫,孀居后广泛开展社会活动,乐善好施,光绪皇帝诰封她“一品夫人”,孙中山题赠匾额“巾
帼英雄第”,后世论者谓之“辛亥女侠”,或谓其与秋瑾齐名,现有的文章著述也多称其为辛亥女革
命志士、女性革命家;但考究历史事实,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复杂性使刘马青霞不能被简章地列为革命
人物,应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结合人物自身经历,立足于人物为中心的主体性,还原一个更加真实、
更加符合时代环境的刘马青霞形象。 相似文献
10.
李玉端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6):78-85
明镇远侯顾成以武官身份镇守贵州而建立功勋,其墓葬后世称“武墓”;罗汝芳是阳明后学的代表性人物,其墓葬后世则称“文墓”。传二墓均立于安顺九溪村河畔。已有研究表明,“武墓”确为顾成长子顾统与其妻俞氏合圹,《顾夫人俞氏圹志》厘清了该墓茔之讹传数百年的谬误;“文墓”虽疑窦重重,为考古研究带来了许多疑云,却增加了对罗汝芳晚年生活际遇、思想由激进转为隐逸突变的深思,且从罗汝芳的“韦氏之识”“伤子之痛”和“隐居之谜”事件分析,其隐逸并葬于安顺九溪之说极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4,(3):124-127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时间较久的分裂动荡时期,政权更迭频繁,而此期间,每个朝代开国皇帝的谥号大多为武。这种特殊的现象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首先,长期分裂的局面,频繁的战争,造成这一时期的人们对于武力的推崇;其次,这是对开国皇帝的一种客观的评价;最后,受儒家正统观的影响其统治者希望通过谥号来表现其政权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2.
13.
乔新华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2):132-136
文章通过分析山西区域社会在宋元时期历史发展的若干特点,考察宋金之际山西地域角色的转变,并探讨这种转变的原因。在传统宏大叙事的通史叙述中,宋代是以文化繁荣而著称于世的,金元两朝则由于是落后的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先进的中原社会呈现停滞甚至倒退。但具体考察山西在宋金元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我们看到,正是在金元两朝,其经济文化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而在一向以文化繁荣著称的宋代,山西因其以边防要地而呈现的是浓重的军事色彩。 相似文献
14.
华世銧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西汉景帝以后的历代皇帝,任命了一批以执法严酷著称的官吏,对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和地方豪强势力,进行严厉的打击。封建史家将这些官吏称之为“酷吏”,司马迁和班固,还专门列了《酷吏传》,曾用恶贬之词来形容他们的残忍和严酷。现代的一些文学家,也称他们为“酷吏”,仍持批判和否定态度,如说他们“都是吃农民的母老虎”,“本身多为非作歹,嗜杀成性,妄杀无辜”等等。 笔者认为上述沦断,过份强调了严酷的一面。对西汉时的“酷吏”,应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对当时政治、经济方面所起的作用、影响和后果进行考察,对他们的是非、功过应作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对具体人物应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这样才能作出正确,公正而实事求是的评价和结论。 相似文献
15.
蔡禹龙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4)
武昌首义的信息传入杭州后,城中居民越发恐慌,纷纷出逃以避战事.城中众多米店被捣毁、钱市异常混乱、典当业维艰、丝绸业等生产困难甚至停工等,杭州城陷入了“纷乱”状态.杭州城和平光复后,军政府与绅商等各阶层采取了收缴枪械、安抚旗人,实行恤政、解决民食,举办商团、维持治安,发行军用票、稳定钱市等措施,使城市秩序趋向“平和”.期间,军政府始终以和平主义及社会建设为标的,诠释了辛亥革命的另一面相. 相似文献
16.
17.
陈祖君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2):66-72
“第三代诗”是一个具有特定指向和内涵的概念 ,它空前的反叛性使得人们对于它与传统的关系一直缺乏足够的认识。其实它的称谓乃是一种基于中国新诗史的自我定位 ,而其诗学观念与艺术探险更是完成了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人———英雄———个人”的历程。在美学风格上 ,它的冷静客观、整体呈现及对于语感的强调 ,也为中国新诗史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质素 相似文献
18.
今年五月二十三日,是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光辉的文艺论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五周年。在这篇不朽的文献中,毛主席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则,总结了我国“五四”以来文艺界斗争的历史经验,分析了当时革命形势,对文艺问题作了科学分析,完整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路线、任务、方针、政策,为无产阶级文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王张江姚“四人帮”与《讲话》的基本原则分庭抗礼,用心险恶地提出所谓“三突出”创作原则,并以此为核心,编造了“三打破”、“三对头”、“三陪衬”、“多层次”、“多浪头”、“多回合”等“三字经”,自成体系,蛊惑人心,为他们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帮文艺”制造理论根据,在文艺界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扼杀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我们必须以《讲话》为武器,对“三突出”进行深入批判,揭露它唯心论的先验论、形而上学以及唯心史观等反动的理论基础,肃清其流毒。 相似文献
19.
房日晰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3)
叛徒江青,是靠文艺发迹的。林彪、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等党内资产阶级的“权势者们”,给她戴上一顶又一顶桂冠,使她混迹文艺,招摇过市,为所欲为。鼓嗓喧嚣一时曾经充斥报刊的所渭“三突出”创作原则,就是江青的一大发明。“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就是“三突出”的“钦定”的表述。对于所谓“三突出”创作原则,江青就象骗子杜林发现了“新体系”一样,擅自动用党的各种宣传机器,到处推销,叫喊拍卖。现在,让我们剥开画皮,看一看江青鼓吹的“三突出”创作原则,究竟是什么货色? 相似文献
20.
佛雏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2)
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云: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按,晏殊《蝶恋花》),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按,柳永《凤栖梧》),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干百度,回头蓦见(按,当作‘蓦然回首’),那人正(按,当作‘却’)在灯火阑珊处’(按,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