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1899年和1900年美国通过两次"门户开放"照会,以特殊的帝国主义扩张政策跻身于濒临列强瓜分的远东大陆.这项政策的特殊性表现为战略上超前、连贯,战术上现实、灵活,并且在国际道义上享有虚誉.它使美国能够根据自身实力和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步推行全球扩张战略.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门户开放政策的实施清晰地映现了从东北到中国全境、从中国到亚洲太平洋地区,从亚太地区到欧洲直至实现美国倡导下的全球"门户开放"的扩张轨迹.  相似文献   

2.
争取大国地位——门户开放照会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大国地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对华外交的主旋律。第一次门户开放照会(1899年)是美国以谋求商业平等为形式,宣告在中国的大国地位。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1900年)是为了维护这一地位,并以“保护中国领土与行政的实体”为特征,形成了一个新的扩张方式。门户开放照会是帝国主义时代大国关系自我调节的一次尝试,也是美国摆脱孤立主义传统,为自己创造的一个外交哲学  相似文献   

3.
关于美国对华的“门户开放”政策问题,国内外不少论者作过许多论著,但对构成“门户开放”政策重要原则的美国国务卿海约翰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作专题评述,却不多见,而且颇有纷歧。这个照会在中美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门户开放”政策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美国为何要重提“门户开放”?为什么要提出“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原则?它又怎样成为美国扩大对华侵略的一项实际政策?本文试图对这  相似文献   

4.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瓜分中圆的狂潮中,美国先后于1899年9月6日,1900年7月3日和1905年1月13日三次发布门户开放外交照会,利用门户开放政策跻身于中国,不仅达到了侵略中国的目的,而且在后来操纵、影响了远东国际关系的格局,为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远东的帝国主义华盛顿体系奠定了基础。本文拟对门户开放政策在远东早期国际关系中所起作用和影响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5.
“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外交史和中美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解放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此项研究仅停留在揭露和批判阶段,但近二十年来,随着思想不断解放,我国史学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提出不少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下面就“门户开放”政策研究做一综述。一、关于“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和思想渊源史学界多数人认为,“门户开放”政策是由美国国务卿约翰·海提出的。他于1899年9月6日和1900年7月3日,两次向英、德、俄、日、意、法诸国发出照会。第一个照会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要求其它列…  相似文献   

6.
(一) 在近代美国对华政策史上,“门户开放”政策可以称为承上启下的重要一页。它引起了中外学者那么多的讨论,以致到现在,关于它的性质、意义和历史作用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存在着分歧。“门户开放”是美国首倡的对华政策。当时的美国所以要提出这个政策,既不在于美国的决策者们对中国抱有善心好意,也不在于他们比别国的侵华政策制定者更加阴险狡诈。就是说,政策的成因,不能到决策者的头脑里去寻找,而只能到支配当时美国国内外  相似文献   

7.
:1 9世纪末美国海外扩张的主要对象是中国。以海权论者马汉与地缘政治学者亚当斯为代表的扩张主义思想家掀起了向中国传播盎格鲁撒克逊文明与建立太平洋文明的思潮 ,并且认为中国是盎格鲁撒克逊文明与斯拉夫文明争夺的舞台 ,“中国是战场”。马汉是“中国威胁”论与“文明冲突”论最早的炮制者。这一扩张思潮为美国政府提出“门户开放”照会作了决策上与舆论上的必不可少的准备。“门户开放”是这一思潮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1915年针对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布赖恩照会和 1932年针对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史汀生主义 ,都是为了维护美国在华的“门户开放”政策。虽然产生的时代不同 ,但它们反映了美国外交政策的继承性和持续性 ,同时又体现了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是美国纵观中外形势,汇集各方意见而形成的。《望厦条约》的签订是这一政策的产物。这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特点是打着“和平”的旗号,攫取片面最惠国待遇等在华的侵略特权。美国这一对华政策,为它日后的所谓“合作政策”、“门户开放”政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罗斯福奉行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积极推进美国在中国的经济利益。然而,在先与俄国后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争夺中,他却一再抛弃“中国完整”原则。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分析,揭露罗斯福对华政策的帝国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11.
"门户开放"政策是二十世纪前半期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它是美国在实现工业化后从一个地区大国走向全球大国的过程中提出的,也是随着世界经济霸权在从欧洲过渡到美国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的.作为中美关系史上举足轻重的外交家,鲁特在这项政策不断完善中发挥的作用是无人可以替代的.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和平"政策,是美国在纵观中外局势、汇集各方意见形成的.<望厦条约>的签订是这一政策的产物,这一政策为其日后推行"合作政策"、"门户开放"政策打下了基础.因此研究这一时期的"和平"政策,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对研究19世纪下半叶美国对华政策也具有追根溯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奥巴马总统是在美国深陷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亚洲政策调整以及美国推行巧实力外交政策的背景下制定出美国的对日政策,奥巴马总统的对日政策体现在政治上加强和深化美日同盟,经济上美日大力合作共同对付经济危机,军事上虽然出现裂痕但是并未影响到美日军事同盟关系;最后文章阐述了美国对日政策对亚洲和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33-1937年,从表面上看,美国政府在对日、对华政策上保持克制,不公开刺激日本,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面。它的另一面是有限地促进苏联力量的增长,利用苏日矛盾对日本施加压力。美国此举就是要在苏日之间精妙地玩弄平衡,以此推动东亚政治局势的稳定,使美国得以实现其门户开放的目标。这一时期美国远东政策在表面静观其变之中又存在着积极影响远东局势的因素,其实质是"均势外交"。  相似文献   

15.
评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美日三国关系为主线,按照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点,分4个时期,从国际关系角度论述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发展及最终被彻底粉碎的全过程,揭示了这一政策对华侵略扩张的实质。笔者认为,“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逐步排挤他国在华势力、扩大自己在华权益、最终独占中国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震惊世界的"中国奇迹"。近年来海外某些媒体对中国统计数字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进而怀疑中国经济增长是一场数字游戏。这显然有失公允。即使离开官方的统计数据也能证明中国二十多年的经济增长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中国各级统计部门为减少统计失真也做出了努力。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排名,中国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具有强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日俄战争时期,西奥多·罗斯福在日本与俄国之间推行"均势"政策,以期打破俄国对中国东北利权的垄断,让美国"利益均沾".为把日本势力引进中国东北制衡俄国,罗斯福没有咨商清政府就私自将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的一切侵略权益转让给日本,主动抛弃了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两项原则之一的"中国完整"原则.  相似文献   

18.
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欧独立性增强,对美国的主导地位形成挑战。肯尼迪和约翰逊两届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对西欧新的政策:建立伙伴关系的大西洋共同体。目的是将发展起来的西欧规制到美国主导的大西洋框架内。政策体现了美国门户开放的扩张方式和美国冷战战略的需要,并反映了美欧经济关系由依附趋向平等的走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大革命"爆发伊始就引起美国学界和决策当局的关注.根据对中国局势的分析,美方对"文革"采取"静观待变,尽量不表态"的策略.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主流仍是视中国为危险的敌人,继续其"紧逼遏制"战略.中美长期相互敌视以及美方在对华分析和认识上的局限乃至错误是致使中美关系在"文革"初期未能有突破性进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