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荷婷的《创造壮族一中国的族群政治》是近年来西方学术界以解构中国民族识别为切入点、继而质疑中国民族政策为研究目的著作之一.在书中,作者通过梳理壮族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考察了当代中国在不同阶段实施的政策与壮族族群认同之间的关系,认为壮族是中国基于政治需要而精心创造出来的民族.然而,这种基于西方中心主义的观念、视角、理论和方法在对壮族身份认同分析时陷入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危机中,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思路在解释中国民族识别的局限性和不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族研究界引入了西方ethnic group概念,采用台湾学者翻译为“族群”,并逐渐使用起来.随之,民族与族群概念的争论持续至今,涉及“族群”概念与特征、“族群”与“民族”的关系、“族群”在中国应用中的错位和泛化问题,特别是涉及能否以“族群”替代我国现用的“民族”的问题.这一争论实质上关系到以“族群”理论还是以“民族”理论作为我国民族政策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的理论基础的根本性问题.以“族群”替代“民族”的观点,意在民族问题“去政治化”,改变中国现行的民族方面的制度、政策.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民族识别工作,最终确定我国的民族结构框架是56个民族。公民民族身份的确认、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立、各项民族优惠政策的设计与实施都以这一结构框架为基础,因此,民族识别工作是新中国一切民族工作的基石。这篇序言回顾了苏联的民族理论和实践对新中国民族理论的影响,提出了关于民族识别工作的口述史调查是我们今天从基础理论和政策设计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新中国民族关系的重要切入点的观点。近年来西方学者已经在我国国内开始了相关的口述史调查,并发表了研究成果。及时加强国内学者的相关口述史研究并开展国际对话,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通过系统深入的口述史调查,也许我们能够对当年识别出来的中国民族框架获得更为客观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民族问题不可小觑。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我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本文以李红杰的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从如何研究中国民族问题、如何治理中国民族问题以及如何回应当前对中国民族政策的质疑以及如何认识透析当前民族问题实质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叙述。通过对学者观点的展现,以飨读者,以期为推动我国民族问题研究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5.
聂文晶 《民族学刊》2013,4(5):49-55,103-105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因此,民族识别的主要任务其实是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识别。总体来讲,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南地区的民族识别研究经历了从政府主导到学术探讨两个大的阶段。政府主导阶段的民族识别主要是在大规模的民族调查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在民族识别的依据坚持了科学标准与民族意愿并重的原则,而且日益向后者倾斜。而学术探讨阶段首先对之前西南地我的民族识别工作进行了回顾与反思,进一步集中讨论了西南地区待识别民族的族属问题、族群认同问题,并对西方学者解构中国西南地区民族识别的观点进行回应与讨论。西南民族识别的研究未来还需在理论评价、族属遗留、“56个民族”框架下西南民族的演变等问题上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评墨磊宁的《立国之道:现代中国的民族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琪 《民族研究》2012,(3):104-106
在东西方学界,关于中国民族识别的研究已积累了相当的成果。在现有的"反思类"著作中,一系列试图拆解现今民族分类框架的著作尤为引人注目。它们大多以解构主义理论为背景,重新检视这场耗日弥久的国家工程对"民族"的认定所起到的作用。在这样一个业已被过  相似文献   

7.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金炳镐教授长期从事民族理论教学和研究,是目前出版民族理论著作最多的学者,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为中国民族理论学科发展和教学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2014年9月至10月,笔者参加国家民委组织的加拿大民族问题考察团,对加拿大进行了为期20天的考察学习.考察访问期间,就加拿大民族关系问题、多元文化问题和村寨建设问题作了初步的调查了解.加拿大作为北美国家,其民族问题形成的根源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取向等在西方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对于加拿大民族问题的分析研究,对认识西方民族问题具有很强参考价值.同时,通过对我国与加拿大民族历史、民族关系、民族政策以及文化传统的比较,对于科学认识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科学理论体系,是新时期广大民族理论工作者和民族工作者面临的重大任务。沈桂萍、石亚洲合著的《民族政策科学导论──当代民族政策理论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以下简称《导论》)一书,就是为创建中国民族政策理论体系做出的努力。这部著作结束了我国民族政策理论研究没有专著的历史,为我国民族政策科学理论研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将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运作及其发挥政策效益产生重要作用。在多民族国家里,毫无例外地存在着民族关系问题,而且都有政府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政策。这就是我们通常…  相似文献   

10.
西方国家民族成分日臻多元,族际关系错综复杂,特别是近年来,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问题、移民问题、民族和种族歧视再次凸显,造成社会矛盾频发,也让各国开始反思自己的民族政策。本文对西方主要国家的民族政策做了粗浅的梳理,总结了包括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在内的几种主要民族政策,并分析了其实施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对西方国家民族政策的研究,也有利于为我国民族政策提供更好的借鉴和警示。  相似文献   

11.
西方国家民族成分日臻多元,族际关系错综复杂,特别是近年来,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问题、移民问题、民族和种族歧视再次凸显,造成社会矛盾频发,也让各国开始反思自己的民族政策。本文对西方主要国家的民族政策做了粗浅的梳理,总结了包括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在内的几种主要民族政策,并分析了其实施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对西方国家民族政策的研究,也有利于为我国民族政策提供更好的借鉴和警示。  相似文献   

12.
最近喜读了覃圣敏研究员主编的五卷本《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一书。这是一部共 2 84万 4千字 ,数十位中国学者和泰国学者经十几年合作完成的研究壮泰民族传统文化的划时代巨著。这部著作在广西和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创造了几个第一 :是解放以后我国学者和友好邻邦学者合作研究出版的研究两个国家两个重要民族传统文化的第一部多卷本学术著作 ;是中国学者和东盟国家学者合作研究出版的第一部多卷本民族历史文化研究著作 ;是广西社会科学界近年来完成的一部卷数和字数最多、包含 (时间、空间和学科门类 )范围最广、具有重大学术意义和现…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与中国民族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1月15日-16日在北京召开。参会者多是来自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领域有影响的专家和中青年学者。研讨会旨在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结合社会转型这一特殊时空环境深刻探究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特点、规律及其应对方略。研讨会主要围绕社会转型与民族理论、民族治理理念、理论及民族治理实践、场域、制度自信与区位实践等问题进行了深度交流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1990年6月20——22日,由中国世界民族研究学会、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和中国拉丁美洲研究会联合举行的“拉美民族理论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20家研究所、高等院校和新闻机构的55位专家和学者聚会一堂,在我国首次对拉美各国的民族结构、民族问题、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进行专门讨论。讨论会期间,哥伦比亚驻华大使以及墨西哥学者还到会与中国学者进行了座谈。现将此次讨论会的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苗族的人类学研究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其成果蔚为大观.本文对此从四个方面做了简略的概述及评价:一、早期西方冒险家、传教士对苗地和苗族各支系的一般描述阶段;二、二十世纪初期--中期,西方学者和早期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中国学者对一些苗族地区进行的人类学调查和研究;三、本民族的知识分子对本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进行的早期调查研究活动;四、上世纪中期--迄今,国内外苗族研究的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6.
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舞台,出现了以汉族为主体、其他各民族竞相登场,异彩纷呈的场面;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民族政策亦颇具特色.本文试以西北地区民族为重点,对本世纪以来学者们开展研究的主要成果综述于后.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之后,西方社会撕裂并陷入对立,民粹主义上升,导致乱象横生;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歌猛进,"风景这边独好",彰显了"中国之治"的优势。观察这一现象,民族事务治理的不同是一个重要的分析视角。民族问题投射到国家治理层面,就涉及民族政策。比较中西方民族政策的差异,探寻"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背后的民族政策根源,总结民族政策助力"中国之治"的成功经验,对回应欧美对我国民族政策的污蔑和攻击,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分析国内某些学者提出的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等观点切人,指出这种观点不是原创,而是美国学者杜赞奇提出的民族问题"复线历史"的翻版;从晚清两种民族主义思潮的考察分析展开,指出晚清维新派、立宪派民族观的内核并非所谓"文化主义",实质是穿着文化外衣的政治化的西方民族国家理论--将清王朝从"帝国"转化为"现代民族国家";指出"西方民族国家理论"、"国族-族群"论、"民族问题去政治化"论等不适应中国.  相似文献   

19.
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受到多民族国家政治文化的制约,解读和评价一个国家的民族政策应该立足于该国的政治文化.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是历代中国民族政策重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以追求统一、和平、稳定为基本目标,中国当代政治文化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从较深的层面规约着中国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模式特色.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重点讨论了中国共产党民族识别政策得以形成的客观历史基础,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民族识别政策在中国民族关系的结构中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民族识别政策的制定,延续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思想谱系,并在新型民族关系的形成、规范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