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王建民 《民族研究》2012,(3):46-54,108
少数民族扶贫、减贫方略及效果与如何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将少数民族扶贫、减贫工作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联系起来,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摆脱贫困局面,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因对少数民族在扶贫和文化发展中的主体性认识不足,导致所谓的"文化扶贫"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僵局。本文力求对中国贫困研究的现有认识和话语进行富有挑战性的理论辨析,突显少数民族主体性的重要性,并对相关实践原则进行探索,以有助于在反思中明确思路,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2.
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要求必须采取超常规的教育扶贫手段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使贫困群体跨越贫困陷阱。文章从教育扶贫的基本内涵和现实图景出发,指出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应当从主体、对象和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完善,并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教育扶贫模式创新为对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的特征和贫困群体异质性的教育扶贫模式创新,一方面可以直接提升不同群体的教育可得性、文化素养、知识技能和人力资本水平,改善多维贫困状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示范效应、邻里效应和回流效应等间接发挥扶贫作用,扩大教育扶贫的覆盖范围和整体效应。因此,在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应改革并完善"主体多元化、对象全覆盖、方式多样化"的教育扶贫模式,助推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实现高效、高质量的脱贫。  相似文献   

3.
“文化与人格理论”产生的背景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框架发生过4次变动。第一期是进化论的时代,将“野蛮”和“西欧文明”理解为单线进化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二期是历史主义、文化相对主义取代进化论思想的时代。这一时期,伴随着殖民地的扩大,人类学家陆续对亚洲、非洲的“野蛮部族”进行了调查,认识到各个社会都有独自的历史和文化。第三期是在第二期大量积累的民族志资料的基础上,尝试理论概括总结的时期。第四期在1960年以后,泰勒(E·B·Tylor,1832~  相似文献   

4.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规划提出要继续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投入、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这方面的工作国家一直很重视,但第一次以少数民族事业规划的内容确定下来,相信会有一个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族妇女贫困:制度与文化的双重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贫困问题的关注与解决莫不与制度紧密相联的,包括以外在项目对少数民族妇女贫困的关注也体现出高度的组织化特性,其外在的延植性和强制性、科学性色彩非常强调,制度解释的形成同制度依赖和社会社团化是紧密相联的。因此,文化解释单纯地否认和推翻制度解释也并不足取,以关系主义法论的角度切入,构建一种制度与文化的双重解释可以视作一种可能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6.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如何引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这是该地区各级各类学校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民族文化的传承,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民族文化职业传承人制度,二是提高民间艺人和文化人的地位,三是把民族文化纳入教学内容.各级各类学校在推进民族文化教育时要做到:一是任务各不相同,二是措施要恰当有力.在将民族文化教育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第一,加强校园多元文化建设;第二,整合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第三,拓宽任课教师文化视野;第四,扩大文化传承范围.  相似文献   

7.
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一贯重视西藏扶贫工作,扶贫工作为西藏的民生提高、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进步等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西藏扶贫工作已由过去的“救济式”走向“开发式”、从“就地扶贫”走向“异地扶贫”.然而,“扶贫搬迁”工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既包含因贫困而导致的“扶贫搬迁”,也包含因生态和环境因素而导致的“生态移民”.  相似文献   

8.
杨嘉铭先生所著的<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一书,是关于西藏建筑文化的学术专著.该书第一次对藏族建筑作了明确的历史分期,并论述了藏族建筑的形制、建筑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使藏族建筑文化真正成为藏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本书的突出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该地区文化历史的发展,使得磁器口信仰文化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宗教文化种类多样;第二,信仰文化与袍哥文化关系密切;第三,信仰文化与水,与龙信仰有一定关联.目前,磁器口地区的佛教比较兴盛,其中尤以宝轮寺香火最旺.除了宗教信仰,磁器口的民间神灵信仰也很发达.  相似文献   

10.
进入九十年代,扶贫工作面临具有战略意义的转折.要认识和实现这种转折,首先要看到贫困问题是千百年来历史积淀的结果,是全球性现象.因此,彻底解决贫困问题、也需要一个历史过程.“七五”期间,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2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从1.2亿减少到3800多万,下降了62%.大部分连片贫困区,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到1990年底,全国可以基本实现1986年国务院提出的“七五”期间解决全国大多数贫困地区人民温饱问题的目标. 国际社会对近年来中国政府卓有成效的扶贫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以缓解贫困问题为主题的1990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预测:到本世纪末,中国的贫困发生率仅2.9%,将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缓解速度最快、贫困发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11.
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返贫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返贫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L县脱贫人口返贫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或半文盲、患有大病和长期慢性病及残疾、没有务工、低保户和五保户、缺技术缺劳力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因素的贫困人口返贫几率相对较高。因此在深度贫困地区要通过提高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构建防止因病返贫的长效机制、创造务工机会并有机协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精准扶贫政策来防止返贫问题。  相似文献   

12.
西藏农村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是伴随着人类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普遍发生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或民族中.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通过扶贫开发,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贫困问题,但没有彻底解决,反贫困面临严峻的挑战.新时期做好西藏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必须继续坚持正确的开发式扶贫方针,建立反贫困的长效机制,加强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扶持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3.
贫困问题的恒久性存在为中西方学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人们结合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贫困现象,在“贫困”概念界定的辩争话语中,基于国家及社会制度因素,多学科视野综合分析贫困产生的原因,并逐渐聚焦出切合实际的贫困研究法.在国家动员型和贫民自觉型的对比性反贫困研究过程中探讨科学策略,哲引世界不同主权国家消减甚至消除贫困,进而创造和而有序的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4.
广西民族旅游开发与贫困缓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广西民族地区缓解贫困的有效途径,但旅游扶贫功效的发挥必须保障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社区旅游扶贫开发模式、选择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方式、协调旅游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以及提高贫困人口人文素质,方能有利于广西民族地区贫困缓解的旅游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16.

This article constitutes an attempt t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wards constructing a framework of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es of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exuality and gender identity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ethnic conflict, and of nationalist/ populist politics in former Yugoslavia. In particular, it focuses on the ways in which masculinist discourse is articulated to the politics of ethnicity in former Yugoslavia, by examining the definition and treatment of women as 'biological reproducers of the nation' through the discourses and policy proposals of moral majority nationalist and pro-life movements in Croatia and Slovenia, and of the nationalist movement and regime in Serbia, and the use of rape and sexual assault against women as 'weapons' in the ethnic conflict in Bosnia and other republics of former Yugoslavia.  相似文献   

17.
扶贫瞄准是精准扶贫的前提.文章基于34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数据,通过构建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对象瞄准缺口指标、扶贫项目贫困人口瞄准精度指标和扶贫资金瞄准时序指标,对西部A省农村扶贫瞄准精准度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A省民族和非民族地区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识别存在一定程度的漏出和渗入;扶贫项目贫困农户瞄准精度逐年降低,贫困人口瞄准精度较低且漏出比例高;扶贫资金投放时序存在错位,但民族地区扶贫资金投放时序优于非民族地区.缺乏有效的扶贫瞄准机制是县级扶贫瞄准效率低下的关键.基于此,文章构建了扶贫主体与贫困对象有效互动的参与式县级扶贫瞄准机制,以期能够厘清扶贫瞄准规律,提高扶贫瞄准精准度.  相似文献   

18.
和平解放前,受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度的影响,西藏城镇贫困人口主要来源于农奴,西藏城镇社会救助多为简单零星行为,无法建立完备的社会救济和保障制度。和平解放后,西藏城镇救济和社会保障事业逐步开展,各项赈济和救助城镇乞丐、贫民及老弱病残等人群的举措在大范围实施,流浪街头的乞丐和流民过上新生活,长期失业的贫民获得工作就业机会并组建家庭,无人照顾的未成年孤儿被送进学校,孤老残疾人在福利院安享幸福晚年,城镇底层居民的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权益得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彰显,过去那种混乱不整、肮脏不洁的城镇面貌得到改变,西藏人权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9.
王作安 《西藏研究》2004,(1):106-118
本文以西藏日喀则市为例,通过对西藏地区现有扶贫开发模式的经济学分析,认为国家在西藏地区现有扶贫开发投资存在着规模不经济,并提出了修正建议.  相似文献   

20.
毛阳海 《西藏研究》2006,(4):109-114
文章首先阐述了贫困的定义和贫困标准等一般性问题,并就西藏执行的贫困标准作了对比分析,进而对西藏农村居民的贫困状况进行了判断和描述。在此基础上,对西藏农村居民的贫困特征及财政反贫困政策等问题作了阐述,并就相应的政策创新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