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龙裕伟 《学术论坛》2008,31(1):108-112
首次中国一东盟理论专家泛北部湾区域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包括: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中国三个新经济试验区之一;通过开展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可以使南中国海变成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内湖";泛北部湾合作要建立符合各方利益、开放式的次区域合作模式;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重点区城是环北部湾地区;泛北部湾合作要充分突出海上合作;要利用"东西经济走廊",开通中国-东盟运输与旅游"直通车",早日实现运输和通关便利化;以搭乘中国经济增长快车为合作主线之一,把北部湾发展为中国向东盟直接投资(FDI)的跳板来推进泛北部湾合作;动员政府、企业及企业家、国际组织及非政府组织、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等力量广泛参与泛北部湾合作;重点推进"两廊一圈"合作;发挥广西在泛北部湾合作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联合广东、海南等地区共同推进泛北部湾合作等.  相似文献   

2.
廖东声  吕秋枫 《学术论坛》2012,35(12):109-113
文章从CAFTA背景下中国与越南咖啡贸易的现状及特点出发,探讨了两国市场的贸易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产品质量达不到WTO"绿色"条款的要求、两国的企业和消费者对双方的市场认识不够等影响中国与越南咖啡贸易合作的主要问题及不足,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国与越南的咖啡贸易合作提出了要完善贸易法律法规、注重产品质量、宣传咖啡文化、注重营销策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立夫 《学术论坛》2012,35(2):206-210
中国和越南现代教育合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50~70年代,在中国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越南在中国举办多所学校;此外,中国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为越南培养大量人才,越南河内综合大学也为中国培养很多越南语人才,两国教育合作取得了令人高兴的成绩,在中国培养的越南学生毕业回国后成为越南抗法、抗美救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骨干。中越关系正常化后,两国的教育合作形式多样,内容更加丰富。中国和越南现代教育合作成为中越友谊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4.
产学合作得以实现需要双方具有共同的价值和利益基础。但高等教育坚持的是社会利益导向的社会价值观 ,产业更趋向商业价值观 ,强调追求利润的价值需要 ,为此导致了合作双方的矛盾。现代产学合作的发展需要寻求企业与高校利益与价值的结合点 ,也需要大学自身进行组织创新 ,建立促进产学合作成功的新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10世纪中叶前,今越南中北部地区曾属于中国,968年,越南建立自主国家后,又长期与中国保持"宗藩关系",汉字是这一地区的通用文字。1945年,拉丁化越南语正式成为越南的官方文字。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在越南得以广泛传播,并对其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环北部湾经济圈”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北海市与越南的经贸合作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为了实现北海市在“环北部湾经济圈”中崛起的战略目标,必须进一步研究越南市场需求,发展北海市外向型经济。应加强对越南商情的收集和研究工作,进一步扩大北海市与越南的旅游合作,加强北海市与越南的农业产业合作,加快北海市与越南的工业产业合作步伐,推进北海市与越南的港口及物流合作。  相似文献   

7.
中国崛起,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出对美国的挑战力量。对于中美关系而言,中国崛起导致中美两国深度的相互依存,中国成为美国的"利益攸关者"而不是"威胁者",所谓"中国威胁论"是建立在谬误基础上的。中美关系要想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美国对台军售、双方政治制度分歧和战略互疑三大问题。美国是一个正在衰退的超级大国,中国则是一个实力不断增强但却有软肋的大国,两国内在的问题决定今后的中美关系是并存与合作。中美两国合则双赢,斗则双输。中国崛起应以美国为鉴,在全球事务中争当老大是有责任和成本的,而事物的发展规律是盈满则亏。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越南山水相连,利益与共,同为社会主义国家。两国发展新型“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关系,对于解决南海争端、消减反台独斗争的后顾之忧、淡化东盟国家的“中国威胁论”、打破美国对我遏制的战略图谋以及拓展社会主义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巩固我国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和维护有利的战略机遇期,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推进中越“四好”关系发展,必须淡化大国意识,确立平等理念;要以长远的战略眼光,从现实出发,和平化解南海争端;加强两国全面、多边的合作,特别是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合作;密切两党之间高层交往,深化治党治国经验交流,共同构建睦邻友好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比较中国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两种机制——上海合作组织和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表明,两种合作机制在法律基础、组织性质、运行机制、合作领域、融资能力和项目执行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应综合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和CAREC两个平台,建立和完善以中国新疆为主体的与中亚地区其他国家的合作机制,以此扩大新疆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高剑平 《学术论坛》2005,(11):97-99
区域化与产业集群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任何国家、地区或省份孤立地发展经济都是不可想象的.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广西必须调整自己的区域战略定位.如何定位?陆兵主席提出"东靠西联、南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中越共建"两廊一圈"的历史性机遇,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广西的经济.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和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以及"两廊一圈"经济发展构想的提出并付诸实施,这给广西尤其是广西北部湾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广西北部湾地区具有天然地理位置的优势和区位优势,成为可能推动广西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本文认为广西北部湾在现代经济交往过程中发挥以下的作用:广西北部湾地区可以发挥经济中转站的作用,也可以起经济通道的作用,还可以起到经济发展窗口的示范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关于私营业主入党问题,中国和越南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差异。经济体制改革是两国私营业主入党问题"出场"的历史现实,争论焦点均围绕着"剥削"问题展开;但是在允许私营业主入党之前,越南经过长期的对于"党员是否可以从事私营经济"这一问题的探讨,而中国由于特殊的历史现实本着"不争论"原则没有对此进行长期探讨。作为最初允许私营业主入党的两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和越南应互为借鉴,积极谨慎地发展私营业主入党,做好新阶层的党建工作,以防止"和平演变"变成"自我演变"。  相似文献   

13.
李大陆 《兰州学刊》2012,(12):181-186
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的经济合作有地缘战略意义。从西向印度洋来看,中南经济合作通过构建覆盖中南半岛并连接北印度洋的陆地运输体系,有利于我国应对资源运输中的"马六甲问题"。从东向南中国海来看,中南经济合作也有利于中国维护南海地区稳定,有助于我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问题。中国与越南、马来西亚的经济互利,是限制南海争端扩大、升级的重要因素。为维护经济合作的大局,泰、柬、老等东盟国家更加接近中国反对区域外国家介入南海问题的立场,为缓解地区安全紧张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自从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越南与中国经贸合作已全面恢复并迅速发展.两国间贸易总额从1991年的0.32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216.59亿美元,增长了近700倍.但长期以来两国在贸易合作关系中存在着贸易不平衡现象,其中越南对中国一直有大量的逆差.而进入21世纪之后尤其是越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年来,其逆差的增长率还有所增高,这影响到两国贸易的稳定、健康发展.对两国关于越南逆差问题的认识以及越南对中国逆差的状况进行论述,以探讨越南逆差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为两国今后贸易关系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经济与行政区经济的矛盾和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市圈经济是现代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长江三角洲向泛长江三角洲的空间扩展是顺应都市圈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区域优化整合的必然路径.泛长三角正朝"沿江"、"沿海"两个基本方向扩展,然而越来越多的行政区的加入会产生更为多元、复杂的行政区利益矛盾,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都市圈经济与行政区经济运行规律的差异性.泛长三角一体化需要都市圈经济与行政区经济的协调与整合.健全市场机制、实现市场主体与行政主体之间的利益共赢、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区域合作组织、建立区域共同治理的政策法规体系等,是促进都市圈经济与行政区经济一体协调整合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6.
郎咸平事件反映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最初的"分蛋糕"进入"增大蛋 糕"阶段之后,又重新出现了"分蛋糕"的利益之争问题。经济学界出现 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判断和基于这两种不同价值判断而形成的两种不同 经济学流派--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和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者总是企图排除中国经济转型及其理论研究中的价 值判断。他们企图在中国建立一种西方式的资本权力等级制社会。 经济体制改革不是要改掉国有经济,而是要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来增 强国有经济的效率。 经济学家是无法摆脱经济分析和经济理论中的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在 不同的价值判断背后,不同经济学家及其构建的理论总是代表某个特定 阶层和集团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中非合作论坛作为中国倡导建立的最重要的区域间集体对话与合作机制,以政府主导、发展导向、协商决策、注重开放性和主权原则等核心特征,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区域间合作"中国模式".它通过规范构建、利益共享、设置议题、权力平衡等独特的效用,既有助于中国实现"和谐世界"的外交目标,也推动着世界多极化进程.构建中的这种区域间合作"中国模式"有优势也有不足,更具制度化合作应是其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学的竞争与利己主义、社会学的利他主义、人类学的互惠与合作概念等的基础上,"共赢"假设既承认竞争与合作,又注重互惠互利,在追求己身利益时兼顾他人利益,以促进共同进步与发展.从全球视野来看,世界各国早已处于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家间形成了对立与同化、并存与联结的多元结构性关系,并且体现在世界格局转变、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全球文明进步三个方面.国家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所坚持的利己型发展模式,最终带来的只是国家对立与世界冲突;另一方面则是中国所提倡的共赢型发展模式,最终目的 是建立一个全球和平与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要将"共赢"理念落实到行动,需要全世界各国以共商共识为前提,实现世界规模的共担、共享、共建,这正是构建全球与中国"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旨所在.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十九大正式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既包含超越国家利益的全球价值观,也包含解决当下国际社会安全和发展难题的秩序理念。"人类共同价值"蕴含着基于中国与世界关系而建构的身份认同,并提出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的价值原则与"理想图景",其特征需要从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出发,进行认识和理解。国际政治文化是"人类共同价值"得以形成、巩固的根基,但理念所表达的意愿和观念是否具有现实性,需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政策和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影响与示范意义,取决于中国作为一个文明体的崛起。  相似文献   

20.
"政府利益"和"公众利益"都是客观存在,二者具有不同特征,不能混同."政府利益"与"公众利益"之间的矛盾有两个层面;人民政权建立后,这一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统治与被统治的矛盾解决了,但管理与被管理的矛盾还存在着.当前我国"政府利益"与"公众利益"协调发展的深层障碍,是一些人的"个人私利"夹带在"政府利益"之中侵占"公众利益".过滤和清除官员在利益问题上的体制性夹带,是当前"政府利益"与"公众利益"协调发展的基本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