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学术文化史上影响甚巨的一位大家。应该说,他不是楚辞学专家,在他渊博深送的知识视野中,楚辞学仅仅是他宏阔的学术研究的一个部分;但是,他对楚辞学的研究却远远超越了自古以来的楚辞学研究模式,既深借楚辞文化之内蕴,又以西方思辨型方法为基础,开拓了一种全新的楚辞学研究格局。从20世纪楚辞学演进史的宏观角度看,王国维的楚辞学研究不仅具有方法论上的范导性意义和启迪作用,而且在近一个世纪的、日益昌炽的楚辞学热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20世纪楚辞学的繁荣与王国维的理论贡献存在…  相似文献   

2.
终明一代,人们对楚辞的评论与研究皆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明代前期,皇权膨胀,理学独大,朱熹《楚辞集注》大抵是唯一流行的《楚辞》本子。明代中叶以后,学术思想转趋自由,《楚辞》新刊新注本的大量出现,标志着楚辞学的日益兴盛。有见及此,全文以明代政治场域为背景,从明代前期政治场域下的楚辞学研究、明代后期政治场域下的楚辞学研究、明末政治场域下的楚辞学、清初明遗民的楚辞学四个方面考察明人楚辞研究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方铭  章映 《云梦学刊》2007,28(1):50-54,138
在2005年的古代文学研究中,屈原及楚辞研究仍然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发表了有关屈原及楚辞学的论文百余篇,出版了专著十余种,涉及到屈原及楚辞研究的各个方面。楚辞与楚文化及楚辞的编辑及其文体特征研究、屈原作品及屈原的精神价值研究、宋玉研究、楚辞传播研究等,是2005年楚辞学研究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楚辞通释》是王夫之《楚辞》研究的代表作,在编纂体例、语言阐释、历史考订等方面尤其是思想揭橥上多有创获,在我国楚辞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次整理在全面考察存世的八种《楚辞通释》版本源流关系的基础上,以同治本为底本,力求内容全面,体例完备,校勘精审,文字、标点正确。  相似文献   

5.
刘石林  鲁涛 《云梦学刊》2012,33(5):37-40
台湾成功大学陈怡良教授从事教学与研究四十余年,在楚辞研究和楚辞学人才培养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撰写出版了《楚辞天问研究》、《屈原文学论集》、《屈骚审关与修辞》三部楚辞研究专著,发表了数十篇楚辞研究论文。他的楚辞研究既注重楚辞文本的研究,也注重楚辞背景的探讨,视野宏阔,引证丰富,善于在融会古今学人成果的基础上守正出新,是台湾楚辞学研究的杰出代表之一。陈怡良教授不仅在楚辞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而且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给大学生、研究生开设楚辞专题研究课程,积极鼓励学生研读《楚辞》,指导楚辞学硕士论文七篇,博士论文两篇,是目前台湾地区培养楚辞学硕士和博士最多的学者..  相似文献   

6.
楚辞的美学价值四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良志 《云梦学刊》2006,27(6):37-47
楚辞本身并不是美学著作,但却是研究中国美学不应忽视的角度。骚人遗韵,开辟了中国人审美生活的新境界。说到楚辞的精神气质“,自怜”二字最可当之。楚辞的“自怜”,一是自怒,二是自爱,三是自慰,三者一体相联。楚辞的格调是忧郁的,楚辞具有浓厚的感伤色彩。楚辞的“自怜”还深藏着一种超越情怀,在超越的境界中延伸生命、寄托理想。从哲学和艺术观念上看,楚辞对后代的重大启发之一,是关于时间的咏叹。此称为“物哀”意识。楚辞触动着中国艺术琴弦的最隐微之处,中国艺术的唯美传统、超越情怀、感伤的气质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存在价值的追寻等,这些艺术世界的核心内涵,都与楚辞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高秋凤是台湾的第一位楚辞学博士,已出版楚辞研究专著3部,发表楚辞研究论文数十篇。她善于从文献学、文体学的角度研究楚辞,视野开阔,资料丰富,见解独到,新义叠出,是台湾地区成就突出的楚辞学家之一。她不仅重视楚辞研究,而且重视培养楚辞研究人才,自取得博士学位后,即开始于台湾师范大学开设楚辞研究课程,已指导培养了四位楚辞学硕士,也是台湾地区指导培养楚辞人才较多的学者之一。  相似文献   

8.
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九届年会于6月13日至16日在宁波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的115位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这次会议交流的论文74篇,论文提要16篇,内容涉及到楚辞文艺学、楚辞社会学等七个分枝学科。  相似文献   

9.
方铭  牟颖  余霞 《云梦学刊》2011,32(3):49-62
一、2008年屈原及楚辞研究综述2008年,发表有与屈原及楚辞的相关论文250余篇,出版各类与屈原及楚辞学相关的著作20余部,现将此年度的楚辞学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笼括全局 观照个性──评周建忠《当代楚辞研究论纲》尚有《当代楚辞研究论纲》(简称(论纲》),是周建忠十余年辛勤研讨楚辞学的结晶.本书从多角度、多层次全面系统地描绘了当代楚辞学繁荣的面貌,对其中有贡献的学者,特别是中青年学者的学术成就,学术个性做出很有...  相似文献   

11.
《楚辞》、《诗经》双宾式及其同义句式的用例比分别为8:17、62:16。主观情态因素"语义焦点"是《楚辞》双宾式的主要制约因素,篇章因素"诗歌整齐美"、"诗体体例"是其同义句式的主要制约因素;篇章因素"四言体"诗歌体例在《诗经》双宾语结构中起强势作用,在符合节律的条件下,主观情态因素"语义焦点"才在其双宾式中起作用。这种语用差异是由二者的文体特征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钟晓华 《云梦学刊》2009,30(2):112-116
闻一多《诗经》研究中的分类研究使情诗篇目被界定而清晰,呈现丰富的世情内容;再有,其字词训诂讲求读懂情感的隐语。还原初民生活现场;同时,闻一多凭其诗性想象力和述学语言鉴赏情诗的写与读;而因作者缺席、模糊,《诗经》情诗读法必须合乎文本整体逻辑性,“有效解释”需较大限度反映作者所处的语境。闻一多的《诗经》阐释与当前盛行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形成参差对照,给情诗新读法以审慎启示。  相似文献   

13.
汨罗悼祭类韵文中的楚辞体语气助词“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云晚 《云梦学刊》2012,33(3):39-43
“兮”是《楚辞》用得最普遍最有规则的虚词。从《楚辞》到当下汨罗的悼祭类韵文,“兮”的句法位置由位于上小句末、下小句末、句中三类演变到只能位于下小句末和句中两类,分布越来越不规则,语法意义越来越单一,正处于不断萎缩乃至消亡状态中。汨罗悼祭类韵文的“兮”是地域传统民俗文化的“镜子”.是珍贵的语言化石,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石林 《云梦学刊》2007,28(6):42-44
物之有灵者为神,山之有灵者为山神,为禳灾祈福,人类便要祭祀山神。《九歌·山鬼》虽称所祀对象为。“鬼”,实是祭祀山神。山大则神大,山小则神小。中原文化产物的《山海经》中有23处写到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山神,韩国江陵端午祭完整地保留了祭祀山神的祭仪,林冲也在河北沧州避风雪于山神庙,这说明山神非“楚南郢之邑”所独有,而是先人共祀的一位神,且是男性。  相似文献   

15.
陈怡良 《云梦学刊》2012,33(1):30-47
《橘颂》是《楚辞·九章》中之一篇,是后世托物言志诗赋的典范,被誉为“咏物之祖”。屈原创作《橘颂》之缘因,有外缘,还有内因。自然生态之引发,巫风盛行之诱导,神话典故之感悟,艺术氛围之冲激,是屈原创作《橘颂》的外缘;表达愤懑之诉求,博览群籍之启示,展现才德之自信,流露参政之志向,则是屈原创作《橘颂》的内因。楚辞乃为《诗经》之变,《橘颂》之标题、体制、主旨、写法乃因袭《诗经》之《野有蔓草》、《鸱鹗》等诗作而来。更可贵者,是屈原创作《橘颂》之突破,如主题之新创、体制之改造、比兴之错综、比拟之巧用、语言之精炼、形象之塑造等。而屈原创作《橘颂》之高明处,则在体物得神,不即不离;因小见大,寄托深远;生命投入,物质升华;民族思想,寓意无穷。从《橘颂》可以看出,屈原确为一位奇才,亦确具伟大之创造才华。  相似文献   

16.
初唐四杰在接受楚辞时 ,是以反对者的姿态出现的 ,但骨子里正得楚辞之精神。尚为的生命价值追求 ,悲剧性的生命历程 ,决不委心从俗的高尚人格 ,这都是他们在创作中自然接受楚辞的主要原因。但他们缺少必要的生活阅历与生活基础 ,思想不够深沉 ,重个人价值而轻社会生活关怀 ,才华横溢而又急于求成 ,在接受楚辞的同时 ,在创作上出现变异。  相似文献   

17.
楚辞辩体     
周苇风 《云梦学刊》2007,28(2):40-43
“文体”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指体裁,即文章的外在形式;另一个含义是文章的风格,包括影响文章外在表现形式的各种因素以及对风格产生制约和影响的其他一些社会文化因素,如家族、种族、国家、方言、各个历史阶段所形成的文学风尚等等。在汉代楚辞体之“体”是指风格,不是指体裁。汉代以后历代文人的拟骚之作仅仅继承了屈原取向悲情的文学传统,徒具骚体形式,而没有了楚地鲜明的地域特色。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楚文化如盐化水一般消融在渐渐成熟的汉文化之后,作为一种文体的楚辞悄然发生了演变。  相似文献   

18.
曹胜高 《云梦学刊》2006,27(4):43-47
《天问》采用疑问句式,内容“史而不玄”,可知其并非屈原怀疑精神的反映;其采用的问对形式是先秦理论阐释和辩难论对的重要方式。屈原以楚国使者和楚国学术的代表的身份出使齐国,《天问》有可能是屈原与稷下学者问对的纲要。  相似文献   

19.
柯混瀚 《云梦学刊》2012,33(6):26-34
今日台湾常见之九种中国文学史著作,在分析、探讨楚辞兴起之因缘时,有七种忽略了屈原对于“楚辞体”创造之重要地位,有一种对此论及之比重较少,只有王忠林等编写的《增订中国文学史初稿》对此论述得最为扼要、全面。结合当代楚辞研究的相关成果,反恩文学史针对此一议题之处理,有两点不容忽视:其一为楚辞名义问题,牵涉到作者采用的是广义或狭义的定义;其二为“南北之辨”,则是如何看待楚辞与南、北文化之间的渊源。  相似文献   

20.
伍丹 《云梦学刊》2007,28(4):40-44
唐代贬谪文人柳宗元的诗歌创作受楚辞影响很深。不但表现形式上大量运用楚辞典故和芳草美人的比兴手法,而且内容上继承了楚辞,特别是屈原以南方山水题材寄托哀怨情感的特点。除遭遇、性格等和屈原相似外,贬谪环境下的“囚徒”意识与渴望北归的矛盾情感碰撞;南方山水孤峭幽冷情态和自我闲置的焦灼情感交汇等都是柳宗元诗歌受楚辞影响很深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