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关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几点思考吴江,周兴维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核心,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寻求的目标,然而,长期以来,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严重地困扰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尤其是随着...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的第二部分做了明确的阐述,并概括性地提出和使用了新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新命题“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报告指出:“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报告在第二部分的最后提出和使用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命题,即:“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应当也完全可能比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注意,这里没有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产品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全民所有制是构成传统经济体制的三个基础性范畴。它们之间互相依托和支撑,形成了一个存在内在逻辑关系的紧密联盟。这个联盟在创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期,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情况的变化,逐渐走向反面,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绳索,因此,最终导致了三位一体联盟的解体。现在,产品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两个范畴已被实践所扬弃,剩下的全民所有制范畴虽尚存一席之地,但由于失去了前两者的逻辑支撑,其作为理论范畴的最后终结已为期不远。  相似文献   

4.
处理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效率与平等的关系滕建华效率和平等的关系始终是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重点和关键性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们也必然面对这个问题。由于效率和公平涉及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处理不好会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  相似文献   

5.
全民所有制范畴的历史考察和矛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全民所有制范畴的历史考察中可以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所有制构想不是全民所有制,而且他们的理论作为一种粗线条的轮廓设计,只具有指明历史发展趋势的意义,不具有现实所有制模式的意义.全民所有制范畴作为一种具体的经济模式和“规范”的经济学语言,是从斯大林时期开始并逐步扩散的。现实中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处在一系列内在矛盾和外在矛盾的困扰之中:所有权名义上的无差异性与事实上的有差异性的矛盾;所有权与代理权之间的矛盾;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主人地位名义上和实际上的矛盾;非全民所有制企业劳动者作为所有者身份重叠的矛盾;全民所有制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全民所有制范畴作为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其缺陷是一种先天性的内在缺陷,出路是用国家所有制代替全民所有制。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与人生观的关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锐生笔者在不久前看到一篇某企业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结报告,其中提出一项任务: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生观”。我认为这个提法是很值得斟酌的。提出者可能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且这提法也并没有广泛...  相似文献   

7.
宫希魁 《求是学刊》2000,29(1):51-56
全民所有制范畴是一个根据某种设想演绎出来的先验规定,在理论上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它首先在前苏联被使用,后来硬化为一种教条,并被赋予了社会主义所有制最高形式的地位。建国初期全民所有制范畴在我国并未取得特殊地位,后来在向苏联体制靠拢的过程中,才被染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全民所有制范畴与市场经济范畴是不相容的。国家所有制不等于全民所有制,我们需要设计搞好的是国家所有制,而不是全民所有制。产品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全民所有制三位一体联盟的解体,使全民所有制范畴失去了逻辑支撑,它再不可能独立存在下去。  相似文献   

8.
认真学习落实国务院《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和《黑龙江省实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细则》(以下简称《条例》和《细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和省市委有关精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跃上新台阶的大事。为此,审计机关必须适应形势,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为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和加速我市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9.
在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的讨论中,不少同志提出了局部劳动这个概念,用以说明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内部,何以会有商品生产的存在。这是一个颇有启发性的见解。如能对局部劳动再作些较深入和具体的考察,对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性质和特点,将会有所裨益。本文的目的即试图就此进行些许浅薄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当前,理论界有一种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混同于一般审场经济、以法律取代道德、将中国传统道德与市场经济相时立,进而把合道德性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固有的基本属性中消融掉的倾向,从而导致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属性和特征的片面理解。实际上,经济与道德、法制与道德、传统道德与市场经济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道德经济。自觉的道德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之一,法制经济与道德经济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传统道德所固有的两重性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须辩证对待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1.
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主建设的几点看法曲常松邵春晓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民主建设,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新课题。总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经验,无疑将有功于这个课题的研究。一、民主建设是市场经...  相似文献   

12.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命题的确立,标志着对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框架的最终完成。因为改革16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可以用“改革开放”四个字来概括。那么究竟什么是“改革”?并非任何意义上的社会大变动都能够称得上“改革”,只有符合市场经济取向的变化才叫“改革”;而什么是“开放”呢?它不过就是市场经济的延伸罢了,打开省门、打开国门。如果说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的话那么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将把中国引向现代化。这也…  相似文献   

13.
全民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础和特征,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就意味着全民所有制改革要在保持全民所有制所具有的全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这一根本性质的前提下,优化其产权结构及实现形式,从根本上促进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 全民所有制是指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的一种公有制形式,正是这种所有制形式和以这种形式为主导的所有制结构,才严格区分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权力,主要表现为不受剥削并得以保障的劳动权和不受财产限制的选…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我们当今的时代和现实生活提出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究竟有哪些作用呢?人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石玉亭理论界流行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市经济是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这种认识基于三个方面的理由。其一,它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从人类社会的历史看,市场经济的产生早于资本主义社会,趋...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对所有制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不少论著提出了自己有价值的见解。王东胜和张矛两位同志的《试论社会主义生产条件的所有制》(载《学习与探索》1980年第6期)就是其中的一篇。王、张两位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采取了多级的形式,这个观点和本文基本一致。但是他们的论证方法存在着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根据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原  相似文献   

17.
以前由于我们没能弄清市场经济的内涵、外延和属性问题,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而加以排斥,致使我们一直未能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现在中央已经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弄清这个问题,对我们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不仅使中国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与迅速变革的新时期,而且也使很多基础理论得到了深化。从哲学角度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首先,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它是以商品交换为特征、以市场运行为中心的社会劳动物质交换方式,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意味着市场经济已从与自然经济对立的商品经济的低级形态,过渡到高级形态,它显现了市场经济的历史内容。马克思曾…  相似文献   

19.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的主体地位余飘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的主体地位当前,有人认为,表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主旋律的社会主义文艺与市场经济是格格不入的。有人还赤裸裸地说:在当今的时代,提倡和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是走...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计划化”的区别与联系、社会主义经济的市场调节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与联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认识上的模糊,不仅可能导致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怀疑,而且有可能被与这个问题有关的所谓“两个社会经济形态趋同”的论调所迷惑,从而动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因此,对这个问题不能不辨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