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张辉 《理论界》2014,(10):152-156
目前6国7方在南海形成激烈角逐局面;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其中南海九段线成为现代史上中国对南海拥有主权的标志性证据;"九段线"是岛屿归属线,还是南海疆域线,我国政府对此未作出明确界定,而是提出"历史性权利"应对;中国与东盟争端国就争端问题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中国应从政治、外交、经济、法律、军事等方面采取综合性的策略来应对南海争端。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关键区域,提升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冷战结束以来,中国逐渐在东南亚塑造了良好的经济、政治、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国家形象。当前,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经贸问题、南海争端和中国威胁论的影响等问题。要进一步塑造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必须深化各领域的合作,妥善解决南海争端,加强文化外交,协调好与美日在东南亚的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莫迪政府执政以来,随着世界经济、政治重心的东移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印度采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积极介入南海争端,加大对南海问题的影响力度。印度南海介入政策背后有深刻的动因,包括实现印度的大国抱负,推行"东进"战略,平衡中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配合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等。印度的南海积极介入战略使南海问题进一步国际化、复杂化,导致中印矛盾升级,加剧东亚安全困局。面对南海问题中的印度因素,中国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和采取有力的举措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4.
南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南海问题近年来已成为影响南海区域安全的重大问题.当前,南海总体安全形势稳定,但仍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其中区域外大国的介入,成为诱发南海地区安全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在论述美国、日本、印度等区域外大国加强与东盟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保持对东南亚地区的战略关注和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其对南海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所导致的南海安全格局变动以及对区域安全稳定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中国积极倡导并实践新安全观,反对外部势力介入,成为南海地区安全格局中的建设性力量.  相似文献   

5.
郭渊 《社会科学》2022,(7):69-78
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不断加剧在中国南海地区的军事、渔业等侵略活动,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也搅动了在南海周边拥有殖民地的英、法、美等国的利益格局,成为南海及周边地缘形势变化的主要推手。针对日本在南海的活动,中、英两国分别对中国西沙地区进行了军事调查。据英方解密档案,英国在未通知中国政府的情况下,秘密调查了西沙海域,目标在于确认西沙群岛对于南海周边及南海航线的战略价值,侦察并警惕日本在这一区域的扩张活动。然而,在其绥靖政策的影响下,英国未能对日本的侵略行为采取有效的制约措施。中国调查人员则在确认了西沙群岛的现状后,在相关岛屿上竖立了主权石碑以宣示主权,然此时中国海上力量薄弱,加之正忙于在陆上抗击日本侵略,未能进一步采取更有效的维权措施,但是,随着中国军方介入调查,中国治理南海疆域的思路开始发生转变。这一时期南海及其周边的大国博弈,预示着国际局势即将出现阶段性的剧变。  相似文献   

6.
南海问题中的美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地区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周边各国必争之地。美国重返东南亚,高调介入南海问题,使南海问题日益大国化、国际化和复杂化。美国的介入鼓舞了东盟国家对南海岛屿的主权诉求,这必然增加中国解决南海问题的难度。但出于政治、经济方面的考虑,美国不会对南海问题涉水太深。  相似文献   

7.
李大陆 《兰州学刊》2012,(12):181-186
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的经济合作有地缘战略意义。从西向印度洋来看,中南经济合作通过构建覆盖中南半岛并连接北印度洋的陆地运输体系,有利于我国应对资源运输中的"马六甲问题"。从东向南中国海来看,中南经济合作也有利于中国维护南海地区稳定,有助于我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问题。中国与越南、马来西亚的经济互利,是限制南海争端扩大、升级的重要因素。为维护经济合作的大局,泰、柬、老等东盟国家更加接近中国反对区域外国家介入南海问题的立场,为缓解地区安全紧张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琼州学院学报》2017,(1):10-17
南海因地缘经济与海洋法等因素而成为地区争端,又因中国快速复兴提升的"四维一体"式地缘政治因素而成为国际大国间的博弈平台。已经被国际化的南海问题注定将伴随中国实现完全复兴的全过程,是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地缘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南海问题能发酵至今归根到底还是我国发展不到位。南海恰恰是中国在转型期实现再发展的能源与市场的有力支撑。从大局观出发,中国的再发展,地缘在于南海,根本在于内修,运用"双轨思路"政策,树立亚洲新安全观、命运共同体等新理念维持南海稳定、开发南海资源、拓宽全球市场是中国政府在新的起点上做出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9.
国家形象既是国家软实力的构成部分,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形式,二者之间有着影响与塑造的关系。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在"硬实力"上的不对称,又存在南海权益问题,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持有疑虑,尤其担心中国不断增长的军事力量会威胁其安全。这种疑虑削弱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互信,影响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各项利益的实现。如何消除"中国威胁论",使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形象"去威胁化",是当前中国外交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鉴于东南亚国家特别担心中国的军事力量增长,在政治、经济与文化手段以外,运用军事层面的软实力来消除"中国安全威胁论",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东亚各国将发展的重心逐步转向海洋,东亚海洋领土争端持续紧张。尤其是东海、南海成为该地区海洋领土争议烈度最高的海区,并逐渐呈现出两处争端彼此联系的趋势。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域外力量对这两个海洋争端的关注或介入,也表现在这两个海洋争端对于东亚一体化推进、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东亚海洋争端全面解决等问题的重要影响上。但是,东海争端与南海争端彼此间的差异也很明显,两者在争端起因、战略重要性、争议关注点、当事国实力差距、最终解决途径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必须要高度关注东海争端与南海争端的联系与区别,在未来海洋战略的制定中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争取中国海洋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曲恩道 《南方论刊》2010,(11):12-15
南中国海本为中国领海,由于其存在重要的战略价值,成为美国插手的对象。近年来,美国介入南中国海争端,目的是在该地区取得主导权,推进其亚太战略目标,使其符合全球战略需要。美国在南中国海加强军事存在,加强与东盟、日本、印度的政治、经济、及军事合作关系,这无疑会增加该地区局势的复杂性,进而增加我国解决南中国海问题的难度。  相似文献   

12.
"发现""占有"和"有效管理"是国际法确定领土主权归属的基本原则。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命名、最早开发经营和持续管辖南海诸岛的国家,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主权,这是国际法认可的历史性权利。南海周边一些国家对南海部分岛礁及海域提出主权要求没有法律依据,其对部分岛礁的军事占领以及在附近海域从事资源开发活动实质上是对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侵犯。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是友好邻邦,南海争端应由当事国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在全面和永久解决争议之前,各方应切实遵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鉴于南海问题的复杂性,中国应加强海军现代化建设,做好适时收复被占岛礁的准备。  相似文献   

13.
日韩两国建交后,关注的焦点从"政治逻辑"转向"经济逻辑",并执意将历史问题与经济问题脱钩,努力发展和扩大政治经济关系和军事交流,以建立"新型伙伴关系".但是,历史问题和领土问题始终是横亘在日韩之间的最大障碍,两国在历史问题和领土问题上摩擦丛生、龃龉不断.每当两国出现历史纷争和领土争端,首当其冲的便是作为两国合作最为敏感的军事交流.  相似文献   

14.
2010年以来,南海主权争端持续发酵,中越两国在南沙与西沙群岛上的主权争端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西方有些学者认为在这期间,中国的南海政策趋于强势,越南官方甚至认为中国在这期间的政策损害了地区安全秩序。那么究竟该如何评价中国自2010年以来对越南在南海争端中的政策?本文结合近年已有的研究,提出以物质、制度与规范三个视角来审视中国的南海政策,以求以一种全面、客观的视角分析与评价中国对越南的南海政策。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建立的朝贡体系中,分为典型朝贡国和准朝贡国。典型朝贡国有朝鲜、越南、琉球;准朝贡国主要是其他的东亚、东南亚国家。本文将中朝与中国和东南亚其他藩属国朝贡关系加以比较,从中发现在政治、军事、礼仪、经济等方面有诸多相同之处;而在中国对其的控制、朝贡手续及朝贡时间、贡期、贡道、贡物、规模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透过这些差别,我们不难发现,朝鲜是典型的朝贡国,东南亚其他藩属国是准朝贡国。  相似文献   

16.
孙翠萍 《理论界》2008,(11):111-112
钓鱼岛问题一直是影响并反映中日关系冷暖的敏感焦点问题。钓鱼岛问题的由来要追溯到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领土的非法窃占。钓鱼岛争端不止于主权层面,还有更深的经济、军事层面的诉求。钓鱼岛问题的实质是国家领土主权归属及其相关经济、政治和军事权益问题。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在当前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属于较为凸出的战略资源.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是中哈之间的两大跨界河流,由于河流流经地区的地理因素、两国发展的各自需求以及西方大国的介入,中哈两国在水分配、水保护以及生态问题方面产生争端并引发水威胁一说.水资源的发展走向在两国间处于重要而敏感的位置.面对争端,中国应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力量缓解,并严格遵守国际上的跨界河流规则.此外,中哈两国还应建立双方水合作机制以及发展模式,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能源问题是关系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乃至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能源需求激增。这也使得中国与同属东亚的传统能源需求大国日本在能源方面的矛盾日益激化。近几年来,围绕俄罗斯远东石油问题、东海油气问题,两国展开了一系列的博弈与竞争。在能源领域,如何协调和缓解对抗式、排他式的恶性竞争,避免传统的"零和博弈"是摆在中日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由于南海争端的升级以及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等诸种因素的作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面临一系列困境。越南由于自身战略地位和在东盟组织的重要性以及与中国关系的多种特殊性,成为中国开拓东南亚外交的突破口以及理顺东南亚外交的通道。越南与中国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的趋同性、在文化上的同源性、在经贸上的互系性、在外交战略上的契合性,都使得中国可以依靠越南及发展中越关系这个抓手搞好与整个东南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初南海"九小岛事件"发生后,南沙部分岛礁的地理位置、自然状况,尤其是战略作用逐渐为利益相关国所知。日法从军事角度分析占领"九小岛"在地区扩张中作用,目的是在争夺过程中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而英美对该事件采取不介入、不关心的立场,对"九小岛"的战略作用定位甚低。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对南沙群岛与环南海周边战略要地的空间定位,以及对日法英美等国的军事企图的分析和预判,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民政府对群岛的主权管辖;然而由于政府对南海疆域战略定位不甚明确,加之海上力量的薄弱,致使日法得以在太平岛等地存在,并为其伺机扩大侵略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