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放和贬谪岭南是唐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唐代流人身份复杂,人数众多,对岭南全面开发造成深刻影响。唐前期流人呈现出身份较高和成批流贬的特点,对提高岭南文化品位作用显著;中后期高官贵族的流贬数量减少,中下级官吏和平民百姓的流贬数量相应增加,从而在更广的层面上影响了岭南地区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个地区的饮食,必与该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物产特点密不可分,也与当地的政治、历史、经济、文化、习俗和民族心理等因素有关,从而形成不同于其它地区的食俗特征。把握这些特征,可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各地民众的饮食生活情况,也可使我们窥视到其中所蕴含的一定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的某些特质,从而加深我们对该地区文化的认识。本文对岭南古代饮食习俗特点的粑疏,祈望能对当今风味独特、饮誉四方的粤菜的历史渊源的了解、对岭南饮食习俗和岭南文化的认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刘圣宜 《学术研究》2001,4(7):126-132
广东学术界对鸦片战争后几十年间岭南文化形态是封闭还是开放的问题存在不同意见.本文发掘并考察了1874年在香港创刊的中文报纸<循环日报>的早期存报,对其创办的背景、办报的宗旨、内容和社会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说明这一时段西学在岭南传播的情况和特点.本文认为,岭南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以及商业的发展,文化形态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官方封闭的意识阻止不住商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就民间而言,鸦片战争后西学在岭南的传播并未停止,而是潜滋暗长.在经过港、澳输入的西方文化的直接熏陶下,岭南终于成为维新和革命领袖辈出之地.  相似文献   

4.
岭南是我国一个独立的地理区域,位于我国大陆的最南部。秦汉时代是岭南地区历史地理发展的重要时代,也是岭南城镇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由于政治、经济和交通的发展,城镇开始形成,并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沿江、沿海及重要的交通沿线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政治、经济中心城镇,以及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地区分布上,形成了三个明显的城镇密集区;北部湾沿岸区;西江及其支流桂、贺两江沿岸区;东、北两江流域区。城镇分布的这种格局,与岭南地区水陆交通网的基本格局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岭南地区或岭南华侨文化圈内度过的,岭南文化对孙由,!I的以响班或可相而知_忧而.到目前为止,孙中山的思维模式和岭南文化对孙中山的拉响这两个问题,似乎尚未引起史学界广泛的注意。研究孙中山个性、思想和活动的学者,在确定孙中山的文化归属时  相似文献   

6.
论岭南文化的近代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鸦片战争开始的近代历史进程,使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由此开始了从传统向近代形态的曲折艰难的转型。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嬗变在地域上首先从沿海口岸开始的特点相适应,对传统文化的挑战亦首先来自最先受到西潮浸润的沿海地区,新文化的因素在无情的挑战和悲壮的回应中悄然滋长、茁壮。实际上,若干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启动了近代文化演变的开端进程。岭南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孕育了推动中国文化向近代形态转变的岭南近代文化精神。 本文着重从精英文化的层面,探讨近代岭南文化中引导了历史潮流的近代精神,也就是岭南近代文化精英所开创的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精神。 一、从“得风气之先”到“开风气之先” 岭南文化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贡献,当首推其“开风气”之功。这种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岭南文化精英巨大努力的文化成就,首先应归因于岭南地区“得风气之先”的历史机缘。  相似文献   

7.
岭南文化与民族精神─—岭南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华1994年12月3~4日,华南师范大学岭南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和炎黄文化研究会在惠州市召开了以“岭南文化与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22篇。与会者从岭南文化的民族精神特色、民族精神在岭南...  相似文献   

8.
岭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广东文化是岭南文化的典范性代表。现代性既张扬于现代社会里,也蕴涵于传统社会中,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正面作用。近代岭南文化有着鲜明的忧患意识和救亡图存精神,重视从实际出发,既张扬传统更重视现实,既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又自觉学习西方发明的长处,既要变革中国振兴中华又不忘本来面向未来,文化的民族性的坚守、时代性的变革、世界性的激荡,在近代岭南文化中表现得相当充分,并在实践中通过三者的整合而彰显了岭南文化的现代性,以及由此现代性而糅合出的也许不甚清晰但却信念坚定的现代化图景的追求。当代岭南文化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所创造的体现“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精神的文化形态,是岭南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从“建设文化大省”到“建设文化强省”,都离不开对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广东文化建设,典型地反映出当代岭南文化的现代性。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为主旨的“广东时代文化精神”,淋漓尽致地彰显了岭南文化的现代性。岭南文化所包蕴的务实、进取、创新、开放、敢闯、包容、平和、重商、诚信、敏行、敬业等卓越品质,能够自觉衔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其现代性,整合中外优秀文...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基督教会的自立运动 ,在岭南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明显。一是出现的时间早 ,1 9世纪下半叶已经在个别地区初露端倪 ;其次是华人教会人士的自立意识较强 ,本色化的步伐较快 ;三是自立的华人教会有着较为坚实的物质后盾 ,特别是国外华人教友的支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岭南教会的自立自传运动和本色化运动 ,既是教会内部适应形势、着意变革的反映 ,也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维护民族尊严的爱国激情在宗教运动方面的体现。正是在这一汹涌澎湃的变革浪潮中 ,岭南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着交织、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10.
<正> 陈澧(1810—1882),字兰甫,一字兰浦,号东塾,广东番禺人.他是十九世纪岭南极有名望的学者、颇具创新意识的思想家、卓越的教育家.陈澧一生著书百余种,执教数十年,不仅以其广博的学识、独特的思想、经世致用的治学态度为岭南学术、岭南文化的发展、繁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还以其谦虚、平易、孜孜不倦的教学态度与实践为岭南学术、岭南文化的传播、光大,培养出一大批后继者.本文拟就陈澧对岭南文化发展所作的杰出贡献作一概要论述,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岭南文化是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词源的角度来考察,岭南大致有日常语言、自然地理、建置区划、文化认同四个层面的含义。在文化认同的层面,明清以来存在用岭南专指广东的文化现象。“岭南文化”一词古已有之。从文化学理论的层面来审视,岭南文化研究大致包含了地域文化和文化类型两种研究视角。岭南文化是岭南人民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以及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原生文化、边缘文化、商贸文化、移民文化、贬谪文化、华侨文化等特质;是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种要素齐全、结构完整、层次丰富、特色鲜明、高度成熟的区域文化类型;总体特征表现为商贸文化基础之上的世俗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文化性格表现为具有较强的开拓性、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变通性、务实性、适应性,其中最基本的特性是务实性。岭南文化发展史上三次大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推动了岭南文化的转型发展,创造了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光彩。在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岭南文化将进一步丰富自身内涵,铸就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2.
在唐宋的历史地理中,岭南包括现今的广东、广西、海南的广大地区和越南的一部分,这时候中原人士对于岭南的认知是偏僻边远、蛮荒贫穷的落后区域,而在政治上,岭南也是罪臣逐客的迁谪流放之地。在诗歌地理中,受荒服之地观念的影响,唐诗地理中的岭南等同于失意人生与生命的沉沦,瘴雨蛮烟是其经典的意象。宋代诗人继承了唐诗对岭南地理的普遍认知,并使瘴雨蛮烟意象蔚为大观,但在儒释道思想融合的影响下,江南意象的比对运用及岭南日常生活的大量描绘,使诗歌中的岭南呈现出一片自适闲逸。岭南遂由瘴乡蛮地有了“大舜隐真之地,达人循迹之乡”的意味。  相似文献   

13.
试论屈大均对岭南文化的杰出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子系统,以其独具浓郁的南国特色而别树一帜。这一文化形态在明清时期进入繁荣阶段并率先向近代文化过渡,这与明清的时代巨变息息相关,也与屈大均作为岭南文化旗手的杰出贡献分不开。他立足广东,放眼全国,以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为根基,批判地承继岭南历代先贤优秀的文化传统。并以可贵的开放意识,通过自己的学术实践。不断开拓创新,对岭南文学、哲学、史学均有重大建树,从而把岭南文化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王可 《学术研究》2004,(11):144-144
今年 8月 4日至 5日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 (省文史馆 )、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中山大学岭南考古研究中心与封开县人民政府在封开县共同主办“广东封开 :岭南文化发祥地论坛”。与会的本省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约 30人 ,从考古学、方言学、历史地理和文化学等不同层面 ,论证  相似文献   

15.
正视岭南,不仅包括深入总结岭南文学的风格与特性,同样也包括面对其欠缺和局限.一方面是对岭南文学深度的开掘,另一方面是对创作向度的把握.在岭南文化的基础上,对岭南诗学的研究思路进行整理和澄清,在新的层面上,致力于岭南文学与文化相互提升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方言地域和历史发展两个向度来把握岭南历史文化的整体和分区,描述珠江三角洲地区、韩江流域、东江流域、西江地区、及省港澳各区域亚类型文化的特征,并进而探讨保护、开拓和发展岭南文化的意义、原则、及基本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四会以"历史名城、岭南山水、现代都市"为定位,致力于打造"岭南文化优雅之城",四会创建岭南文化优雅之城是根据四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四会所处的区域位置和未来四会城市规划而提出来的。因此,本文着重从城市环境、市民素质、经济文化产业方面探讨如何打造"岭南文化优雅之城"。  相似文献   

18.
岭南文化作为一种最具特色的中原移民文化的特质,有着深刻而广泛的深层原因和历史背景。从秦汉以来,中原地区的百姓以多种形式向岭南移民,其中,世家望族和贬谪官员移民带去的更多的是文化和思想,戍边士卒以及流放罪犯带去的更多的是技术和习惯。历朝历代的中原移民不断给岭南文化注入新鲜活力,而岭南文化则在这种移民文化中不断融合各种外来文化,相对封闭的地域环境又使中原文化的印迹在岭南文化中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19.
论唐代岭南农业的发展阳旭岭南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治岭等五岭山脉之南,地域上包括现今的广东、广西及海南三省区。岭南南倚大海,东有险恶的高山深壑,北有速达的五岭山脉,西有横垣的云贵高原,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岭南地区气候温和,河流密布,雨量充...  相似文献   

20.
试论岭南文化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俗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也就是人化,是指人们在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凝聚而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故考察一区域之文化,不可不先观其相关之背景。考察岭南文化,须先了解岭南之地理、历史等整个人文地理环境。岭南地处亚热带,北负五岭而南濒大洋,这样的地理位置,产生了如下多方面的效应:岭南全境,温湿多雨,直至明代仍被视为蛮烟瘴满之区,官宦滴逐之所。近世,北人中仍有“少不入粤,老不入川”之戒。然而,生长于斯的粤人不可能有别的选择,只能在这种蛮烟瘴雨、毒虫猛兽、风涛险恶的自然环境里,艰苦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