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8 毫秒
1.
查晓刚 《理论界》2014,(7):164-167
国际政治中对于权力内涵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从国家实力到硬实力、软实力,再到巧实力。这不仅反映了国际体系的变化和发展,也意味着一国整体外交能力建设应该不断纳入新的因素。但如何优化组合这些因素,以提升一国的巧实力和整体外交能力,目前尚缺乏明确的原则。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和边际效应,包括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效应和生产要素投入边际产出递减效应等视角,可以在确定外部挑战和机遇、加强整体外交能力的软硬实力基础,以及提升巧实力方面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洪晓楠  李琳 《江海学刊》2014,(3):221-227
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巧实力"概念,被奥巴马政府运用于美国外交之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约瑟夫·奈认为巧实力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结合体。巧实力作为一种方法,具有灵活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巧实力运用中,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使用没有明确的比例,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运用来实现目的和利益的最大化。巧实力理论是外交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要使用巧实力理论增强外交功能,应当增强硬实力、提高软实力、善用巧实力。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国际体系的两个突出特征是美国霸权主导的单极世界与中国的迅速发展。中美两国在当前的国际体系中既存在着结构上的战略矛盾,但由于美国霸权自身的局限性以及中国在迅速发展过程中国内面临的种种困难,特别是中国经济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又使得两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至于演变成为无法控制的大规模冲突。由于中美关系之间这种矛盾与合作并存的复杂性,两国关系近年来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周期性的起伏不定的突出特点。从近期来看,中美两国在各自的核心利益上并不存在根本冲突;从长远来看,中美两国避免冲突、加强合作符合各自的国家利益;同时,国际政治中权力本质的变化也将改变国际体系中权力分配的变动必然导致大国之间发生冲突的传统认识;另外,外交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和平方式促进两国各自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4.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在堪培拉签署了经济伙伴协定及防卫装备合作相关协议。双方意在通过安全及经济领域的合作,推动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日本首相安倍定义日澳两国为"特殊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日澳双方国家利益的体现,同时也是出于对中国因素和美国因素的考量。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地区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日澳关系中的中国因素将越来越重要。而中国面对日澳携手制衡,应该继续秉承"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同时,充分利用两国重要贸易伙伴的身份以及国际舆论的影响力对两国实施反制。  相似文献   

5.
实用主义与奥巴马政府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用主义根源于美国早期的边疆拓荒史和新教伦理,得到美国大众和精英集团的广泛认可,是美国的大众文化,又是国家主导政治文化,自然发展成为美国外交的指导理念.奥巴马政府在"一场危机、两场战争"和国际形象受损的危急情况下执政,选择了"现实的理想主义"外交理念和"巧实力"外交战略,正是对小布什"单边主义"战略反思的结果,是实用主义的必然回归.  相似文献   

6.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任何一国的发展都无法离开其他国家的发展与联系,即必须走国际合作的道路.双赢作为一种全新的外交理念,成为一国外交战略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分析"双赢"理念本身入手,详细阐述了其在外交中的运用,进而兼析了该战略在中日关系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关系中的重大问题.中美两国分别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上的双边合作是富有成效的.然而,作为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的代言人,中美双方在以联合国为平台的国际环境合作中存在立场和利益的交锋.环境问题现已提升为各国和国家间的政治问题,中美两国之间存在战略互信的基础,都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两国在环境问题方面的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伍廷芳与中日长崎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礼恒 《东岳论丛》2006,27(2):150-154
1886年8月发生的长崎事件是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之间的一次正面交锋。它是列强矛盾斗争的结果,也是长期以来两国相互敌对的结果,更是日本蓄意扩大对华侵略战争的结果。伍廷芳作为李鸿章的外交顾问,参与了本次事件的处理,制定了灵活机动的外交原则,指导了中日两国的外交谈判,为中国赢得甲午战争前惟一的一次对日外交胜利。  相似文献   

9.
外交能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外交能力大小是影响一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变量。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时代命题,就是要主动塑造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所应有的外交体系和外交能力,外交能力建设自始便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中国外交能力建设,以“两个大局”为时代坐标,着眼塑造和用好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为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外交能力建设应以外交体制机制建设为基础,以外交理论创新为引领,以外交布局的谋划和推进为主线,以战略实施能力的全面提升为支撑。外交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效实现国家实力、战略目标、外交方式的相互匹配,同步推进外交体制机制改革与外交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外交实务也要加强学术发展和智库建设。  相似文献   

10.
朱丽 《阴山学刊》2006,19(4):92-96
中美两国各自的国家利益、国内因素和世界各主要力量影响中美双边外交。冷战后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和“9.11”之后中美双边外交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战略竞争与合作关系取代了中美安全战略合作关系,美对华政策正向着一种基调积极的方向转变,经济贸易外交成为巩固两国关系的基础,反恐外交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美国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的人权外交。美中关系总的趋势是向着良好方向发展的,中国的发展不必然伴随着美国的衰落,中美各自的国家利益也不必然具有对抗性。对中国来说,在对美外交中处于被动反映的模式仍将存在。  相似文献   

11.
苏东剧变使地处内陆的蒙古国内外部环境和美国全球战略发生很大变化,蒙古国的外交战略也随之进行了"革命"。进入21世纪,蒙古国对其国际政治身份、地缘战略定位和外交战略选择进行了缜密的思考和布局,其外交战略进一步调整,继续推行与中俄两国"等距离"均衡外交,同时积极地与美国等"第三邻国"互动。蒙古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交思路:发展本国经济,借助"第三邻国"来平衡南北两大邻国地缘政治关系,进而谋求国家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甫 《理论界》2014,(2):48-51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面对中国的崛起,一些西方国家发出了不良言论,"中国威胁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中国傲慢论"等歪曲中国发展模式的论调甚嚣尘上,并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不断出现新的内容。打造中国的文化外交战略,通过文化交流引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理解,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对和平发展的中国意义重大。文章通过回顾中国文化外交的发展历程,理清了中国文化外交的成果,同时分析了中国文化外交发展中的不足之处。笔者认为,未来中国必须评估文化外交战略资源,做好战略分层,充分运用中国文化资源的多元性和丰富性,结合中国整体外交布局,构建系统的文化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13.
孙翠萍  张健 《理论界》2008,(10):221-222
文化从多个方面影响国家的外交决策。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文化中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外交决策也会表现出本国文化的某些特点。中日文化的共性与差异都对日本对华ODA决策产生了影响,中日文化共性为经济合作提供了可能,中日文化差异则为经济合作提供了必要。  相似文献   

14.
明治初年的"文书问题"引发了日朝之间的外交纠纷,然而日本改革幕藩体制下日朝外交模式的意图并未得到朝鲜方面的回应。日本对日朝外交的革新,在外交一元化的表象之下,也存在着前近代的外交模式与近代外交模式的冲突。日本多次尝试,也无法在事大主义与宗藩关系结构下取得对朝外交的突破。以"江华岛事件"为契机,日本尝试将日朝"外交革新"与中朝宗藩关系对立起来,并最终以条约的形式,在"朝鲜独立之邦"的名义之下,完成了与朝鲜建交。日本的对朝外交革新或可视为近代东亚地区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颠覆性变化的一个转捩点,中朝间的宗藩关系开始受到冲击。一方面,日本率先导入近代西方主导的国际外交秩序,并利用其为本国利益服务,从而对中朝两国国家利益造成伤害;另一方面,中朝两国相对滞后的对外观及其带来的外交政策的迟滞性,也在客观上阻碍了两国早期现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洪岚 《广东社会科学》2007,7(6):119-123
1933~1941年南京政府为增强抗战实力,对国联实施"经济外交"政策,通过技术合作谋取国际社会的经济技术援助。技术合作首先在交通、水利、农村建设、文化教育等领域展开;"七七"事变后国联派出防疫队,帮助中国建立卫生防疫体系,积极预防和控制各种流行性疾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软实力理论的提出,为研究国家实力与国际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和创设国际机制能力是一国对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在注重自身硬实力建设的同时,更需要增强自身软实力的建设.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思想提供了一套不同于西方的国际关系话语体系,是中国外交软实力建设的显著标志;同时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机制构建,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进一步提升对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7,(5):25-31
"一带一路"战略是目前中国的国家战略,在"一带一路"区域国家中,既有中国、俄罗斯、日本、印度这样综合实力较为雄厚的国家,但是更多的是综合实力较弱的国家。在该区域不仅国家实力相差悬殊,很多国家内部的发展程度也不平衡。在这样一个国家众多、情况复杂的区域,推进国际投资便利化,实现区域经济合作,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构建区域合作的新模式。借鉴相关协定的成熟机制,既是推进该区域投资便利化的合作机制,也是对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8.
二战期间,中国为争取西方国家的援助,积极开展各种灵活主动的外交活动.其中,宋美龄在美国开展的"夫人外交"极为成功,进一步拉近了中美关系.但同时,宋美龄取消对英国的访问计划以及拒绝与丘吉尔在美国会晤,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英关系.宋美龄的"夫人外交"之所以产生如此迥异的结果,主要是由于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态度不同、中国对两国的依赖程度不同以及宋美龄个人对两国的感情和认识不同.  相似文献   

19.
经济实力是决定货币国际地位的基本因素,信心、流动性与交易网络支撑着国际货币职能的发挥,但一国的经济实力并不必然转换为货币实力,政治的影响不能被忽视.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美元堪称世界的顶级货币,但其协商货币色彩愈加浓厚,美元地位的维持要借助在位货币的优势和外力支持.虽然美元的未来存在不确定因素,但目前尚无任何货币具备超越美元的实力,美元地位的下降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符合中国国家利益,需要国家意志和外交战略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的外交表现是其近几年外交政策的缩影 ,也是维护本国利益的反映。俄罗斯独立后 ,经济衰退国力下降 ,俄美在实力对比上形成巨大反差。普京上任总统后 ,从俄罗斯的国情国力出发 ,正确认识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为了富民强国 ,实现其真正的世界大国之梦 ,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 ,表现出明显的灵活务实和东西兼顾的特点 ,优先发展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同时又借重东方提升自己 ,突出外交为经济服务。尽量减少国际摩擦 ,以妥协求合作 ,在合作中图发展 ,为本国经济发展创造最有利的国际环境 ,这无疑是普京政府现实、理智的外交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