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署名李贽的《李卓吾光先生批评三国志》和署名钟惺的《钟伯敬先生批评三国志》,两书均可疑为伪托,但出自其门人或仰慕者的手笔则毋庸置疑。因此,它们所反映的仍然是署名者的基本思想。由于贽本遍行天下,早为人所共睹,且多有公允评论;而钟本则因亡迹多年,直至近期  相似文献   

2.
民间流传署名欧阳修撰的《郭氏族谱序》一文,从某些内容和撰写时间上分析似有可能是欧阳修佚文。然而通过细微环节的比较考析,这篇署名欧阳修作的族谱序文在没有发现新的文献证据之前当是后人伪托之作。  相似文献   

3.
应廷主编《明史纪略》,是清初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明史纪略》因庄氏史案而扬名,也因此而湮没。庄氏修史的直接起因是续朱国祯未成之《史概》.此书是清初史坛第一部公开刊刻的明史著作,它的遗民立场,直接导致了文字狱的发生.庄氏史案后,清初个人修史风开始降温。  相似文献   

4.
乾隆时期的小说出版传播是小说研究领域没有彻底解决的一个问题。乾隆时期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的特殊性导致小说出版业发生了变化,书坊主为了保证小说出版可以获得利润,采取了各种刊刻和经营措施。同时亦出现了书坊主联合刊刻小说的现象,并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小说的刊刻销售市场进行垄断。  相似文献   

5.
从史料、诗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等方面来看,《苏轼诗集》中的《瑞金东明观》一诗乃是苏轼在海南北归滞留虔州时所写,被纪晓岚判为"伪托之作",实乃误判。再是从《苏轼诗集》和《全宋诗》关于苏轼虔州诗的编排来看,其中的《画车二首》并非苏轼在虔州时所写。  相似文献   

6.
从宗教史的角度看,道家学说中对"至人"等的描述已具有后来得到长足发展的神仙的特征,乃是源远流长的神仙观念和神仙信仰的源头之一。在神仙传说基础上,形成今传两部重要仙传著作———署名刘向的《列仙传》和署名葛洪的《神仙传》。《列仙传》特别强调仙人长生的特性,特别突出服饵的作用,特别突出仙人治病的特异能力。比起《列仙传》里的粗略描写来,《神仙传》则极力夸张仙人的神秘能力和神通变化,描写了许多学仙成功的人物。从小说史发展角度讲,《列仙传》和《神仙传》的编撰正值古代小说体裁形成的时期。乃是后来源远流长的这一类作品的滥觞,正是在这一方面凸显出其在小说史上的特殊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前,学界对几种署名唐寅所著的《六如居士尺牍》《唐伯虎尺牍》《唐六如先生笺启》的真伪尚未作出明确的考辨。笔者对此逐一考辨,得出《六如居士尺牍》《唐六如先生笺启》应为伪托之作,《唐伯虎尺牍》则真伪混杂。  相似文献   

8.
“金陵翼圣堂是明代就有的名肆”这一说法存在诸多疑点,故据此断定李渔与清初翼圣堂属于合作关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李渔《与魏贞庵相国》书证明其多年雇佣刻工刻书;“门开书库绝穿窬”乃李渔的“诗家语”,书库即指书坊;《资治新书》初集卷首所载李渔的《征文小启》说明等资料,证明李渔自述移家金陵后的书坊名翼圣堂,李渔就是清初金陵翼圣堂书坊的主人。  相似文献   

9.
传世的“岳飞《满江红》”一词,首次出现于明代中叶袁纯编辑《精忠录》。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余嘉锡等学者对此词著者产生质疑,相关争议至今未获得学界共识。在学界既有研究和争议的基础上,对比考辨“岳飞《满江红》”与史载岳飞诗文、元杂剧《东窗记》,同时参证《精忠录》编辑和刊刻的史实,可对该词非岳飞所作,做出进一步的文本研究,提供“内证”阐述。考辨可知,不仅“岳飞《满江红》”系明人伪托,而且伪托的肇始者就是以编纂《精忠录》而使该词“突出于明之中叶”的汤阴县教谕袁纯。  相似文献   

10.
《岩下放言》系叶梦得晚年归老卞山后所作。既有一、三卷本之别,又有《稗海》中署名为郑景望的《蒙斋笔谈》的混淆。经考证,《稗海》之前,没有《蒙斋笔谈》的著录;宋代六位有"蒙斋"名号的人、宋代另外两位"叶梦得"以及郑景望本人都没有《蒙斋笔谈》的记录。《蒙斋笔谈》的大部分内容与叶梦得关系密切,且与《岩下放言》的中下两卷内容完全吻合。《蒙斋笔谈》应系宋元以后的人误托郑景望之名,裁剪《岩下放言》之内容的伪作。  相似文献   

11.
《百大家评注史记》是一部关于《史记》的多家汇评本著作。是书开篇便标明:"状元兰嵎朱之蕃汇辑。"但此书是确由朱之蕃汇辑而流传至今,还是明末书商假借状元名号伪托而成,未有定论。于此,进行一番考证,对确定此书的作者,判断此书的真伪和价值,意义重大。笔者在整理是书过程中,通过查阅文献,收集相关资料,对是书的作者进行了考证。同时,对朱之蕃作相关介绍,阐明其文学成就,并进一步考证《百大家评注史记》是否出自他手。  相似文献   

12.
清初江苏医家史以甲 ,字子仁 ,著有《伤寒正宗》。对其生平与著作进行的考证与研究表明 ,史氏为清代江都 (扬州 )县甘泉邵伯镇人 ,生活于明崇祯末至清康熙中期。通过对现存孤本《伤寒正宗》的成书、刊刻时间、版本著录情况的研究 ,认为本书刊刻时间不早于清康熙十九年 ( 1 680 )。其伤寒学术思想 ,主要继承了方—喻的“重编整理”观与“三纲鼎立”说 ,并主张以证为纲 ,对《伤寒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现存一些明刊本《西厢记》的附录里,都载有一折以莺红对奕为内容的杂剧。故事大意是月下联吟之后,莺莺与红娘在后花园着围棋遣闷,张生闻棋声逾墙偷看,将棋局惊散。这一关目为《西厢记》原本所未有,乃是增补《西厢记》第一本之作。作品的标目,诸本各不相同。现存最早的《西厢记》刊本,弘治十一年(1498)刊刻的《新刊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虽然没有标题,但是剧前小序却写道:“此[南吕]一  相似文献   

14.
明清通俗小说刊刻中心经历了一个由福建建阳向苏州、杭州、扬州、常州、湖州等江南运河城市转移的过程。建阳书坊业带动了明清通俗小说的初步繁荣,江南运河城市的书坊业却促成了通俗小说的全面繁荣。大运河在通俗小说刊刻中心的转移过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大运河为江南运河城市的书坊业与通俗小说的发展提供了繁荣的商品经济、壮大的市民阶层、便利的水陆运输与广阔的市场等得天独厚的条件,保证了这些城市的书坊业在市场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5.
经义是王安石变法以后宋代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对后来时文文体的影响很大。现存宋代经义有确切可考之作,有将宋人一般论议加以改头换面之作,有伪托宋人经义之作。清初《古今图书集成》、《可仪堂一百二十名家制义》等文献中出现的王安石、苏辙、杨万里、陈傅良、汪立信、文天祥等人的经义分属上述后二者,因此不能作为六家各自的佚文。  相似文献   

16.
天花藏主人为女性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据国家图书馆所藏《天花藏批评平山冷燕四才子书》的评语,指明天花藏主人乃是女性,并对有关的问题作了考辨,最后推测她可能为素政堂书坊的女主人。  相似文献   

17.
<正> 李白《菩萨蛮》《忆秦娥》二词“伪托”说流行了几十年。近年有不少人作了反驳,指出“伪托”说依据不足,提出了“非伪托”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认为“这个问题尚无定论”。笔者同意“非伪托”说,但对时下此说的论据论证,想作几点小小的订正补充: 一、《菩萨蛮》曲调传入中国的年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镇元子故事”中的东方朔形象,具四重隐语功能.他以“华阳洞主”为号,除可借以暗示舒的辈份、隐示“华阳洞天主人”真实身份外,还隐示《西》书最终定稿者名号居处;因为他是隐语大师,故又暗示最终定稿者署名采用了隐语.  相似文献   

19.
《西洋记》的刊刻与明清海防危机中的“郑和记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学作品的流通和传播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其间所显现的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接受问题,更涉及错综复杂的社会和文化因素。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被认为是文学史上的一部二三流小说,但在明末清初却受到众多出版商的青睐。在清中后期经过相当长时期的沉寂后,清末民初再次出现刊刻的高潮。这部小说的两次刊刻高潮,都与海防危机中的"郑和记忆"有密切关系,都伴随着"郑和记忆"的重构问题。罗懋登生活在明朝日益走向衰弱、海事危机不断的时代,他有感于国势的衰微,欲借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来激励君臣,把重振国威的期望写入自己的小说。明末清初的书坊书商重视、读书界热衷于《西洋记》,也是在于通过对这部小说的特别关注,表达"民间伤今之弱,于是便感昔之盛",以重建被丢失的"郑和记忆"。晚清的海事危机更为严峻,再度催发了整个社会对异域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对现实社会统治者的失望,国人再度在旧书中寻求辉煌的历史,寻找心灵的安慰,《西洋记》便再度出现刊刻高潮。《西洋记》在晚清的多次重刻和流传,也反映出国人海权意识的觉醒,还为20世纪初梁启超为代表的文化人重构"郑和记忆"作了重要的文化铺垫。  相似文献   

20.
《神韵集》是清代大家王士禛早年编纂的唐诗选本.江西图书馆馆藏清初刻本《唐人七律神韵集》内署“王士祯(原名王士禛)选”,当今学界一般认为该集是《神韵集》的变异版本或至少有部分诗歌为王士禛所选.事实上,通过当时的原始文献以及该选选诗内容、特点、数量等方面的考析可知,王士禛所选《神韵集》的所有版本均已佚失,《唐人七律神韵集》应为伪托之书,该书并非王士禛所选,乃为清人汪棣所选之唐诗,汪棣鉴于士禛极高的学术地位与声望,而伪托王士禛所选以扩大文学声势,达到宣扬自己诗学主张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