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苏黎世妖魔”是对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下冲击正在走向危机的某种货币的投机者的代称。这一称呼来源于英国。1964年到1967年11月间,英国政府试图将英镑的汇率维持在2.80美元的水平。以哈罗德·威尔逊为首的工党政府执政后发现,英国的贸易收支差额和国际收支差额比以前官方公布的数字要糟得多,维持原有汇率非常困难,于是他们采取了多种措施:较严格的外汇  相似文献   

2.
金树仁治新时期,英苏在新疆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其对新疆的影响发生急剧变化,本文以贸易为中心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文章认为,金树仁治新之初,维持英国在贸易和政治上的相对优势,保持新疆对外关系的平衡。随着苏联对新疆贸易攻势的加强,金树仁一度试图以多元化对外贸易政策来制衡苏联。但是,苏联步步紧逼,通过贸易上取得绝对优势来逐渐从政治上影响并控制新疆;而英国对新疆贸易及其在新疆对外贸易中的份额迅速减少,处于次要地位;英国在政治上平衡苏联的作用也随之大为降低,英苏此期在新疆地位发生根本转变。这种变化不但决定了金树仁在新疆的命运,也决定了后来盛世才倒向苏联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代边地贸易与对外贸易中的晋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晋商崛起于明而鼎盛于清。明中叶九边防御体系的建立,九镇军需供应的扩大以及蒙汉私市贸易和马市贸易的出现,为晋商的兴起创造了条件。清代晋商的壮大是与清王朝统一中国版图、平息西北叛乱同步进行的,清政府的鼎力支持是晋商地位显赫的重要原因。晋商不仅在开发蒙、满地区,发展边地贸易方面成绩卓著,而且在中俄恰克图贸易和中日长崎贸易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晚清票号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经营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密切结合,将传统的中国商业资本运动推向最高峰。山西票号不仅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国外贸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绥远地区是政府实施垦务政策的重点区域,因而绥远成为农牧混合的经济区域.随着农业人口的增加,以集市为中心的基层市场得以扩大,城乡间的商品贸易得以扩大.与内地相比,绥远地区城乡间的商品贸易具有很强的游牧特征,主要以农业与畜牧业资源的互补为主,畜牧产品是城乡贸易的大宗商品.城乡间交易方式较为传统,并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此外,行商在绥远地区城乡商品贸易中扮演了桥梁的角色,促进了绥远地区城乡间的经济交流,活跃了城乡市场.  相似文献   

5.
英第一帝国时期 ,为了商业扩张的需要 ,英国在加勒比地区建立殖民地。在重商主义的旗帜下 ,加勒比殖民地为英国的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原材料产地 ,英国通过与殖民地的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英国本着重商主义的原则 ,为了满足英国和欧洲市场的需要 ,在英属加勒比殖民地大量投资甘蔗种植园 ,发展单一经济 ,给殖民地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英帝国在美洲的繁荣是建立在美洲奴隶制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6.
日本法西斯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与法西斯政治统治相适应的腐朽反动的经济体制,其建立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从生产流通到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在产业、金融、贸易、劳动力等各方面实行强力的经济统制。除此之外,还有以军需工业为中心的垄断资本的恶性膨胀,完全服务于军需工业和侵略战争,完全是以拼凑军费和为垄断资本提供扩充军需生产资金为目的的财政金融政策等特征。历史的发展已经表明这种经济体制只能进一步加剧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从而导致日本法西斯统治的彻底崩溃。  相似文献   

7.
清代台湾内山原住民地区最早的移民是前往此地贸易的商人,当时人称其为番割。他们学习原住民语言,携带盐布茶等货物与内山原住民进行贸易,并逐渐在那里定居下来,成为内山原住民地区最早的移民。部分番割在贸易活动的同时也从事土地开垦活动,有时也带原住民出山参与汉族间的械斗。作为跨越语言鸿沟,将汉族与原住民两个族群文化联结在一起的中间人,满足了内山原住民对汉族生产生活资料的需求,受到原住民的欢迎和尊重。他们在狩猎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叉点上,改变了原住民的生活,建构了一种不同于官府的汉番交往模式,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构成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8.
早期殖民者对马六甲海峡的争夺(1511-182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惠明 《东岳论丛》2001,22(5):85-91
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黄金海道” ,在国际政治军事、经济贸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古今皆是如此。自 1 6世纪初至 1 9世纪 30年代的 30 0余年间 ,早期殖民主义强国———葡萄牙、荷兰、英国等为夺取印度洋的海权 ,巩固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控制东南亚群岛地区的香料及半岛地区的锡等商品的收购、贸易垄断权 ,并进而以东南亚为基地 ,入侵中国 ,开拓中国及东亚市场 ,由此围绕马六甲海峡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战。早期殖民者对马六甲海峡的争夺 ,其目的就是扩大殖民地 ,加强经济掠夺 ,扩张原料和产品市场。回顾这一段历史 ,对我们今天理解国际国家间的竞争也还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开展了与苏联的贸易.通过对苏贸易,用剩余的农副产品换回了极度缺乏的军需民用品,以及工矿业、交通运输业急需的机器设备和物资,从而促进了东北解放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力地支持了东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东北亚各国(地区)的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悬殊,使东北亚区域贸易形成了多轴心的多边贸易结构、内向型的区域贸易结构、缓冲型的竞争机制等复杂的特点。针对东北亚各国(地区)间贸易存在的一些问题,作者提出了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前提,开展多层次的贸易活动,建立统一市场,实行区域贸易优惠政策,以促进东北亚区域贸易迅速发展的政策性构想。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来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速度超过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由于东亚至今仍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一体化组织,所以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理论不能够解释其内部贸易的扩张.垂直专业化分工理论为解释东亚非制度性的区域内贸易扩张提供了依据,而外部需求的增加是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最终动力.本文以1995-2006年中国从东亚各国/地区的进口贸易为考察对象,将生产非一体化指数(VDI)代替垂直专业化指数,用美国来自东亚各国/地区进口份额的变化代表外部需求,采用联合国统计司的BEC数据,运用面板协整的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验证了东亚区域内贸易的扩张来自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外部需求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推动英国贸易政策从重商主义转向自由贸易。率先开始工业化让英国获得了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工业化释放的巨大产能则提高了扩张国际市场的需求,这促使企业家群体放弃贸易保护主张,支持自由贸易政策,但1815年的《谷物法》人为提高了粮食价格以及工资成本和生产成本,损害了工商界的直接利益,同时也引发欧洲各国的贸易反制。1839年企业家群体主导的"全国反谷物法同盟"成立后,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高效的组织宣传能力和巧妙的行动策略,推动了反谷物法运动的蓬勃兴起并最终取得成功。英国工业的繁荣和企业家群体的兴起推动英国全面转向自由贸易,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企业家群体和工业优势的衰退则导致了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自由贸易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制造业企业家群体兴衰则与自由贸易兴衰具有同步性。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中国特矿运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中国的钨、锑、锡、汞等特矿大部销往国外,以换取抗战急需的军需物资。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特矿运输采取了铁路、公路、水路、航空、驿运等多种运输方式,运输路线也经历了一个由东南沿海向西南、西北内陆逐步推移的过程。在对外交通日益困难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和资源委员会竭力维持和开辟国际通道,为保证特矿运输、维持国际贸易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毛皮贸易是北美历史上一种独特的边疆模式,美国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对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美十三殖民地与英国之间日益激化的矛盾在沉重打击了本地毛皮贸易的同时,却意外地给了魁北克毛皮商人机会,导致加拿大毛皮贸易在北美独立战争时期的扩张。而在1783年《巴黎条约》签订后,美国和加拿大围绕毛皮贸易的争端直到1812年战争后,以加拿大商人最终退出五大湖以南地区而落幕。  相似文献   

15.
约翰·普尔伊尔在1830年出版的《英国、俄国和海峡问题》中,对19世纪中叶英俄在近东的商业贸易作了详尽的考查,并揭示了经济利益和政治冲突之间的联系。俄国历代沙皇都把极大注意力放在南下巴尔干、占领西海峡、控制通向地中海的通道上。俄国南部扩张的阶级力量为贵族地主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在南部进行大量的谷物等贸易。英国在近东地区也进行大量的经济贸易。英俄两国进行的商业贸易战,主要争夺的是黑海和海峡地区。  相似文献   

16.
澶渊之盟后,宋辽虽约为兄弟之国,但双方相互猜忌、防范,皆视对方为"敌属之国"。在此背景下,贸易的目的就是试图获取对方财富,从经济上削弱对手。为此,双方采取了一系列的贸易措施:因乘之术、斗泄之术的运用,转手贸易与争夺宋钱。贸易战客观上密切了双方交往,维持了宋辽间脆弱的和平;是宋王朝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利用经济手段解决民族问题的范例,为后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与地区间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   总被引:66,自引:0,他引:66  
本文估计了一个包含贸易和FDI变量的收入决定函数,然后运用最新发展起来的夏普里值(Shapleyvalue)分解法衡量了全球化和其他变量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全球化对于地区间收入差距的贡献显著为正,并且随着时间而加强;(2)资本是导致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最为主要且日益重要的因素;(3)以非国有化为特征的经济改革对地区间收入差距有显著作用;(4)教育、地理位置、城市化和人口负担率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相对贡献在减弱。  相似文献   

18.
从自然的贸易伙伴假说出发,我们对中国与已达成及正在谈判的FTA伙伴国/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密集度、距离因素及贸易互补性进行分析,通过计算贸易密集度指数发现,中国与主要FTA伙伴国/地区的贸易密集度指数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而引力模型的分析显示,贸易距离成本仍然是影响双边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从贸易互补性看,中国与所有已达成和谈判中的FTA伙伴国/地区之间的综合互补性指数均大于1,显示出中国与这些国家/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互补性。尽管其贸易互补性有下降的趋势,但是由于贸易紧密度在不断提高,说明中国与FTA伙伴国/地区的贸易正从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贸易的转移效应还是比较小的,而贸易创造效应会比较大。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地区间贸易逆差形成的机制和原因,依据地区内供需关系和对外贸易情况,将内贸逆差分为"内致内贸逆差"和"外致内贸逆差"。作者认为,西部地区要转内贸逆差为顺差,地方政府必须将内、外贸易放在一个统一的竞争框架上,积极、主动与东部地区产业进行对接。并提出了"梯度贸易"链概念,预言"梯度贸易"链形成之时,就是西部出现内贸顺差而东部呈现内贸逆差之日。届时,东部能以其更大的对外贸易优势拉动全国,且能以内贸逆差为代价获取经常项目更大收益。  相似文献   

20.
15世纪末至 1 7世纪中叶 ,随着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中英两国政府都力图把海外贸易纳入国家总体发展的轨道。一般认为 ,这一时期中国固守重农抑商的传统 ,西方包括英国则盛行重商主义 ,但两国海外贸易政策之间的异同及其根源、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这包括海外贸易政策的总体取向、具体进出口商品贸易政策以及国别或地区贸易政策。两国海外贸易政策的变迁不仅影响了海外贸易的兴衰 ,而且进一步影响到两国现代化因素的成长以及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